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现有条件下注射液低温配制技术的开展方法及效果评估。方法改造现有蒸汽夹层锅,将注射用水快速降温,进行水温监测及内毒素检测;选取受温度影响较大的3种注射液模拟处方,在不同温度下试制,检测有关物质限量;选取4个输液品种,比较低温配制技术和高温配制技术条件下产品的质量合格率。结果注射用水经自来水快速冷却后质量仍合格;三种注射液配制原料有关物质限量均合格;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在4种温度下制剂有关物质限量均合格,但有关物质限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高;盐酸川芎嗪氯化钠和乳酸左氧氟沙星两种注射液在40℃、60℃配制时有关物质限量合格,而在80℃、100℃条件下限量值均超标;3种注射液在40℃配制时限量值最低。采用低温配制技术的4种产品的质量合格率均明显高于高温配制工艺。结论通过对蒸汽夹层锅进行简单改造后,可实现低温条件下输液品种的大量生产,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并带来明显经济效益。
简介:摘要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对30例在低温下进行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分别采取其术前1天、麻醉诱导后、循环中及术后2小时静脉血,测定血浆内皮素(ET)含量。同时以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显示术前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2.62,P<005),循环中ET水平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十分显著(t=5.74,P<0.01)。术后2小时与循环中比较ET水平明显升高,并具显著性差异(t=392,P<0.01)。血球压积(HCT)术前平均为42.08%,术中下降为21.36%。结果提示低温CPB期间可造成患者血浆ET含量的明显变化,其水平变化有助于维持CPB期间和CPB后心血管功能的稳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净化中心(透析室)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追踪调查并回顾性分析43例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中感染状况及院内感染控制及预防。结果43例尿毒症透析患者中发生4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9.3%,发生感染者合并其它疾病的死亡率占透析患者的6.9%,感染死亡率占感染数的75%,未发生感染患者死亡率2.6%。发生感染死亡率与未发生感染死亡率相比存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毒症患者在血液净化过程中,由于治疗时间的长期性,病情转归的不确定性,患者病情及脏器病理变化的多样性,导致难以保证尿毒症患者透析的诊治和持久的延续生命。为保证患者血液透析质量的安全需要营造严密的医院感染控制体系和严格的医院感染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