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硬膜外腔应用碳酸利多卡因时创口渗血现象的机理。方法:选择80例硬膜外麻醉下腹、下肢手术患者,分离碳酸利多卡因组(Ⅰ组)和盐酸利多卡因组(Ⅱ组),各40例,全部患者分别于麻醉前(T0)、注药后30min(T1)和注药后60min(T2)测定血流动力学及凝血酶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凝集率(PAgT)。结果:HR在Ⅰ组T1及T2与T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Ⅰ组与Ⅱ组血流动力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各时段凝血本科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凝集率(PAgT)与用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部分活化凝血本科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入碳酸利多卡因,可延长凝血酶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减少纤维蛋白原(FIB),降低血小板凝集率(PAgT)。
简介:目的:观察麻醉前扩容对产妇和新生儿脐血血气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孕38-40周,第1胎,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60例,随机分为4组(n=40)。A组麻醉前输注5ml/kg平衡液,B、C、C组在麻醉前分别输注5ml/kg、10ml/kg、15ml/kg万汶。输注结束后,行L3-4腰硬联合麻醉,调整麻醉平面于T6以下。术中血压下降大于基础值的30%或收缩压低于90mmHg的病例,静脉注射麻黄素10mg/次,并记录相应的给药次数。观察产妇入室(T1)、输液完成(T2)、鞘内注药5min(T3)、10min(T4)、20min(T5)时的MAP、HR、SpO2值和新生儿1min、5min的Apgqr评分。采集产妇入室后、输液完成时的动脉血,胎儿取出时的脐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A、B组患者在T3、T4、T5各时间点的MAP值均较T1下降(P〈0.05),尤以A组的T4下降明显(P〈0.01),C、D组各时间点间无明显变化(P〉0.05)。A组麻黄碱的使用率为30%(12/40),B组为10%(4/40),两组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C、D组没有患者使用麻黄碱。四组产妇液体输注后的动脉血pH值、PaO2、PaCO2与输注前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新生儿的脐动血气分析值和新生儿1min、5min的Apgar评分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麻醉前扩容能够一定程度缓解产妇孕晚期的碱血症,预防母体低血压对新生儿脐血血气和Aqgar评分带来的不良影响。
简介:目的:观察“冷温血停搏液联合灌注”对心脏办膜置换术中心肌保护的功效。方法:30例心脏办膜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温血灌注组(A组,n=15),采用温血停搏液诱导心脏停搏,继以冷血停搏液维持及终末温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冷血灌注组(B组,n=15),采用冷氧合血停搏液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在体外循环前(T1)、主动脉开放1h(T2)、主动脉开放6h(T3)、主动脉开放12h(T4)、主动脉开放24h(T5)5个时点分别抽血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结果:两组的上述测定指标在T1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主动脉开放后,T2时点的LDH、CK—MB和cTnT含量较T1有非常显着性升高(P<0.01)。B组T4、T5时点的LDH、CK—MB含量较A组显著性升高(P<0.05)。B组T3,T4和T5时点的cTnT含量较A组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冷温血停搏液联合灌注对办膜病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优于冷血心脏停搏液灌注。
简介:目的:研究观察年龄对手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影响。方法:选择1152例施择期整形外科手术的婴儿,小儿和成年人,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四组:I组为108例年龄≤1岁的婴儿;Ⅱ组为240例年龄14~58岁的成年人,在手术后到达麻醉恢复室即刻(0min)和5、10、15、20、30、40、50、60、120和180min时,记录患者呼吸空气状态下的SpO2,同时用改良的Aldrete麻醉恢复评分系统评估患者从麻醉中的恢复情况。结果:在麻醉恢复室,低氧血症(SpO2=86%~90%)和严重低氧血症(SpO2≤85%)的发生率在I组分别为30.6%和16.7%,Ⅱ组分别为14.1%和3.3%,Ⅲ组分别为7.8%和0.6%,低氧血症最常发生在麻醉后的1h内,尤其是婴儿麻醉后的40min内以及年龄较大小儿和成年人麻醉后的15min内,用直现回归分析发现,到达麻醉恢复室初期的SpO2低水平与小儿的年龄具有明显相关性,但是,手术后早期的SpO2水平和低氧血症发生率仅与婴儿的恢复评分相关,因此我们认为,即使在施择期整形外科手术的健康患者,手术后早期也需要严密的呼吸监测,尤其是婴儿。结论:在手术后早期,年龄患者具有较低的SpO2水平和更高的低氧血症发生率。
简介:目的:观察高氧液(HOS)对休克家兔血气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观察HOS治疗全麻术后低氧血症的疗效。方法:用平衡畲液(NO)制备高氧液体(HO)。实验部分:22只出血性休克模型兔,分为两组.分别输注HO(治疗组)和NO(对照组),观察血气分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临床部分:选择颌面外科择期全麻手术患者60例,分为两组,在全麻后分别输注HO(治疗组)和NO(对照组),观察输毕后的血气分析、SpO2、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全部休克家兔表现为MAP明显下降,全血高切变率表现粘度(BV)、血浆粘度(PV)、红细胞聚集指数(AI)明显升高.经输入HO后MAP迅速回升,SaO2和PaO2升高.BV、PV、Al降低(P<0.05)。临床组输入HO,术后PaO2、SpO2明显升高,对血pH及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无不良反应;而在输入NO组中术后低氧血症较明显。结论:高氧液对出血性休克、低氧血症的早期治疗具有良好效果,是临床治疗缺血缺氧性疾病的一项新途径;HO具有应用方便、安全、疗效确切等优点,是治疗缺血缺氧性疾病的优良选择。
简介:目的:报道一例静脉联合肝素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内容:一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20分。Ranson评分6分)的孕妇患者来我院就诊。留取静脉血标本时发现明显脂血,总甘油三酯85.07mmol/L,诊断考虑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急性重症胰腺炎。在治疗过程中除常规的水化,抗感染和抑制胰酶分泌治疗外,通过静脉肝素联合胰岛素泵入,于24小时后将甘油三酯降至15.80mmol/L,并于72小时后将甘油三酯降低至3.68mmol/L,从而控制了病情的进展。本文对有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结论:肝素联合胰岛素静脉泵入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有可能成为一种在该类患者中替代血浆置换的治疗手段。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神经生长因子(NGF)预处理离体幼鼠脑皮质培养细胞对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出生24h内的SD乳鼠脑皮质细胞,体外培养至第7日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药物损伤组、及10、50、100ug/l神经生长因子预处理组。各预处理组分别以对应浓度的药物进行预处理,24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予20μmol/L谷氨酸损伤0.5h,换正常培养液继续培养24h后进行观察。检测神经细胞存活率(MTT法),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细胞凋亡率;苏本素-伊红(HE)染色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各浓度神经生长因子预处理组的细胞存活率高于药物损伤组,LDH漏出量和细胞凋亡率不同程度的低予药物损伤组;各药物预处理组细胞形态的受损程度均较药物损伤组轻。三个预处理组中以50ug/l组效果最佳。结论:不同浓度的神经生长因子提前24h预处理离体幼鼠脑皮质培养细胞对脑I/R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其中50ug/l神经生长因子预处理效果最佳。
简介:目的:观察在不同浓度HHS混合液中海马神经细胞葡萄糖的代谢状况。方法:将原代培养大白鼠胚胎的海马神经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HHS混合液15min后,测其细胞内[^14C]脱氧葡萄糖-6-磷酸的含量。结果:暴露于0.05%、0.1%和0.25%HHS混合液15min后,胞内脱氧葡萄糖-6-磷酸的含量在15min和60min时明显增加(P<0.05),与同一时间的对照值相比也明显升高(P<0.05)。及至1天和7天后,海马神经细胞内脱氧葡萄糖-6-磷酸的含量恢复至实验前对照值水平(P>0.05)。结论:海马神经细胞在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高晶体-高胶体渗透压混合液15min后,在60min内对葡萄糖的吸收增加,但至少需1-7天方可恢复到正常的葡萄糖代谢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