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产妇的泌乳状况及对血清泌乳素(PRL)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初产妇90例,随机分为3组:I组(n=30)在剖宫产术后施行硬膜外芬太尼+布比卡因自控镇痛(PCEA组);Ⅱ组(n=30)在剖宫产术后不予施行术后镇痛(非镇痛组);Ⅲ组(n=30)经阴道自然分娩。每组产后均随访72h。采用化学荧光免疫法测定血清泌乳素(PRL)浓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定法(VAS)估计镇痛效果。结果:PCEA组VAS明显低于非镇痛组(P<0.01),睡眠较好,术后MAP、HR平稳,无呼吸抑制等并发症;PCEA组初乳时间明显早于非镇痛组(P<0.05)。三组病人产后的PRL均较产前明显升高(P<0.01);其中PCEA组术后24h、48h的PRL,明显高于非镇痛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应用芬太尼+布比卡因施行PCEA。镇痛效果确切、安全,泌乳素分泌增加,促进提前泌乳。
简介:目的:为克服剖宫产术后应用吗啡硬膜外腔镇痛的副作用,采用肌注不同剂量纳洛酮方法,凝寻找既不影响吗啡镇痛效果,又能减少吗啡副作用的最适宜纳洛酮剂量。方法:选择临产妇400例,经L2~3硬膜外腔穿刺置管麻醉施行剖宫产手术,于开腹时往硬膜外腔注入吗啡3.3mg,随后将病人随机分为A、B、C和D四组,每组100例,于硬膜外注入吗啡lh后分别肌注纳洛酮0.1mg、0.2mg、0.3mg和生理盛水。术后观察病人48h,比较其副作用与镇痛效果。结果:C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其它三组(P<0.05),镇痛优良率也低于其它三组(P<0.05)。A组、B组和D组的镇痛效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B组和C组未见瘙痒、嗜睡、尿潴留及呼吸抑制副作用;A组和D组的副作用发生例数较多,以D组属最多。B组和C组恶心呕吐例数较A组和D组为少。结论:剖宫产术后应用硬膜外腔吗啡3.3mg镇痛lh后肌注纳洛酮0.2mg,可有效拮抗吗啡的副作用。而对其镇痛效应无明显影响,认为两者的配伍剂量是适宜的。
简介: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可行走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R,n=30)局麻药为0.1%罗哌卡因内含芬太尼1.0μg·ml^-1;布吡卡因组(B,n=30)局麻药为0.1%布吡卡因内含芬太尼1.0μg·ml^-1。均在宫口开大至3~4cm时,取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上置管3~4cm。两组给予初始剂量10ml(混和液)后,记录麻醉阻滞最高平面,再连接自控微量镇痛泵(PCA)以5ml·h^-1的速度从硬膜外导管输入硬膜外腔。当病人感觉疼痛时.以0.5ml·min^-1的速度自控追加5ml。助产士观察分娩进展并记录产妇按压次数、用药总量、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s评分。产妇用VAS法自评镇痛效果,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及并发症。结果:麻醉阻滞最高平面,中位数相似(P〉0.05)产妇按压次数两组无差别(P〉0.05).用药总量R组46.3±11.34ml,8组54.1±16.64ml.两组相比差异显著(0.01〈P〈0.05)助产士评估镇痛效果中,R组达到镇痛评分Ⅰ级占96.67%.B组占80.0%(P〈0.05)。产妇自身评估中,R组镇痛效果达到Ⅰ级占93.33%.B组占73.33%(P〈0.05)。运动神经阻滞中,R组O级(无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者)占80%,B组占50%(P〈0.01)。新生儿Apgar’s评分R组达10分者占96.6%8组占83.3%(P〈0.05)。结论:0.1%罗哌卡因复合微量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可行走分娩的镇痛效果优于布吡卡因,且镇痛效果确切,药物用量小.产妇舒适.可下床行走,对产妇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是自然分娩较好的镇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