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本世纪在心血管药理学方面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即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ACEI)的发现与合成,从1977年合成第一个口服的ACEICaptopril至今,已有二十几种ACEI制剂应用于临床,该类药物对现化心血管医学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它在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心室肥厚,心梗,糖尿病肾病等的治疗中有无以伦比的优越性,另外,它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RS),动脉粥样硬化(AS)诸方面也显示了极大的潜力.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动脉粥样硬化 ACEI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一氧化氮(NO)和血管紧张Ⅱ(AngⅡ)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中的变化,以及与左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取EH伴LVH患者、EH不伴LVH患者及正常人各30例,检测血浆NO、AngⅡ水平及左室重量(LVM),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1)EH伴LVH组血NO水平低于EH不伴LVH组、正常对照组俨〈0.01),EH不伴LVH组NO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三组之间血AngⅡ水平与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LVM呈正相关(P〈0.01或0.05);(3)血压、LVM与NO呈负相关、与AngⅡ、LVM呈正相关(P〈0.01或0.05)。结论研究结果提示:血浆NO、AngⅡ参与了EH及LVH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

  • 标签: 一氧化氮 血管紧张素Ⅱ 原发性高血压 左室肥厚
  • 简介:目的观察前列腺E1(前列地尔凯时)与胰激肽原酶(怡开)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PDA)疗效。方法将120例PD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前列腺E1联合胰激肽原酶及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共四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缓解情况,检测下肢血管踝肱指数(ABI)和足背动脉血流量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下肢ABI指数和足背动脉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前列腺E1与胰激肽原酶联合应用具有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作用。二者均能有效改善PDA,两药联用效果更佳,是治疗PDA及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前列地尔 激肽释放酶类 灯盏细辛 糖尿病血管病变
  • 简介:促红细胞生成(EPO)主要由肾脏皮质髓质交界处的肾小管旁细胞分泌,是一种刺激骨髓造血的糖蛋白类激素,主要作用为促红系祖细胞分化及分裂为成熟红细胞,已广泛用于治疗慢性肾衰、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伴发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所致的贫血。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证明,不仅肾小管周围间质细胞可以分泌EPO,

  • 标签: 促红细胞生成素 心肌保护作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疾病 糖蛋白类激素 细胞分泌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体重C级、D级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血浆肥胖抑制(obestatin)浓度与CAT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COPD急性加重患者120例,根据BMI指数分为3组:A组为低体重组(BMI<18.5kg/m^2,40例)、B组为正常体重组[BMI在(18.5~24.9)kg/m2范围,40例]和C组为超体重组(BMI>24.9kg/m^2,40例)。3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和12个月测定血浆Obestatin浓度、记录CAT评分及6分钟步行距离。结果3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血浆Obestatin浓度与CAT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5),与6分钟步行距离均呈负相关(P均<0.05),并且CAT评分与6分钟步行距离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血浆Obestatin浓度与老年COPD患者CAT评分呈正相关性,与6分钟步行距离呈负相关性。

  • 标签: 老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肥胖抑制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试验 6分钟步行距离
  • 简介:目的探讨粘附分子P选择在肾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20例肾癌患者组织中P选择表达。结果研究发现肾癌组织中P选择阳性表达率为55.0%(11/20),其不仅在肿瘤血管内皮上表达,也在肿瘤细胞膜上表达。晚期肾癌(Ⅲ、Ⅳ期)阳性表达率为87.5%(7/8),明显高于早期肾癌(Ⅰ、Ⅱ期)的33.3%(4/12),P<0.05。结论P选择与肾癌浸润转移有关.并可能是一种新的肾癌转移及预

  • 标签: P选择素 肾癌 阳性表达率 粘附分子 肿瘤细胞膜 LSAB法
  • 简介:目的探讨胰岛降解酶激动剂碘乙酰胺及胰岛对AD模型大鼠认知、病理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双侧海马CA3区注射Aβ42的方法建立Aβ损伤AD模型.观察碘乙酰胺、胰岛在AD模型大鼠中的作用.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Aβ组、Aβ+碘乙酰胺组、Aβ+胰岛组、碘乙酰胺组、胰岛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各组分别接受Aβ42海马注射和碘乙酰胺皮下注射.各组大鼠于立体定向术后28d测评认知水平后处死,进行Aβ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以及海马AβELISA定量.结果1、与Aβ组相比,Aβ+碘乙酰胺组海马Aβ沉积明显减少(23.9%),Aβ含量亦减少(24%).此外,该组大鼠的水迷宫测试表现也优于Aβ组,具有较低的逃避潜伏期和较高的穿越平台次数.2、Aβ+胰岛组与Aβ组比较,前者具有较多的海马Aβ沉积(增加35.7%),Aβ含量也增加(23.6%).胰岛干预还使大鼠的水迷宫测试表现下降: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显著下降.结论1、碘乙酰胺可显著减少AD模型大鼠的Aβ沉积和认知损害程度;2、胰岛可明显加重AD模型大鼠的Aβ沉积及认知损害.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淀粉样Β蛋白 碘乙酰胺 胰岛素 疾病模型 动物 胰岛素酶
  • 简介:四连接(tetranectin,TN)于1986年在人类血浆中发现,是凝集家族C型的成员之一。最初认为TN结构是由四条相同的多肽链通过非共价连接而形成的四叠体,四连接的命名也由此而来。后来用化学交联法分析发现TN实际为三叠体结构。在血浆中被发现不久,TN即被发现其浓度改变与多个恶性肿瘤有关。

  • 标签: 连接素 非肿瘤疾病 蛋白 化学交联法 共价连接 恶性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neasyndrome,OSAHS)胰岛抵抗和脂联水平的相关性。方法2008年9月至11月在华山医院老年科因打鼾就诊的老年人共82例,根据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结果分为单纯鼾症组(23例)和OSAHS组(59例)。测定空腹血搪(FB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Fins)和脂联(adiponectin,APN),计算胰岛抵抗指数(homeostasismodelassessmentforestimatinginsulinresistance.HOMA—IR)值。比较单纯鼾症组和OSAHS组的一般资料,代谢参数以及合并症(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分析睡眠呼吸紊乱指标和APN及HOMA—IR等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OSAHS组的体质指数(BMI),腰罔和TG明显高于单纯鼾症组,HDL低于单纯鼾症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在OSAHS组升高。2.OSAHS组的FBG,Fins,HOMA—IR水平升高,APN降低。3.相关分析显示HOMA—IR与BMI,腰围,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氧减饱和指数(ODI),SaO2〈90%(%TST)呈正相关,与LSaO2呈负相关。4.相关分析显示APN与BMI,腰围,Fins,HOMA-IR呈负相关;与AHI,ODI,SaO2〈90%(%TST)呈负相关,与LSaO2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证实OSAHS患者肥胖、糖脂代谢紊乱和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胰岛抵抗程度增高,APN水平降低。夜间间断性低氧和胰岛抵抗及APN相关。

  • 标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脂联素 老年人
  • 简介:目的观察氟桂利嗪对细胞内脂褐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影响。方法运用神经细胞老化实验研究摸型——无血清条件下培养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检测细胞内脂褐自发荧光和结合细胞内游离钙的Fluo3/AM激发荧光,比较氟桂利嗪对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脂褐的影响。结果1.含40μmol/L的氟桂利嗪的无血清培养液能显著减少细胞内脂褐含量(荧光值)(与对照组相比);2.含40μmol/L氟桂利嗪的无血清培养液能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荧光值)(与对照组比较)。结论氟桂利嗪能抵抗或延缓神经细胞内脂褐积累和钙超载(细胞老化的两个重要指标),其抗神经细胞衰老与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 标签: 氟桂利嗪 脂褐素 神经细胞 钙超载 对照组 无血清培养
  • 简介:目的研究脂联基因SNP+45多态性与上海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比较脂联基因SNP+45多态性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关系。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ELF)技术,对75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和71例正常对照者脂联基因SNP+45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应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或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75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和尿液中8项骨代谢指标。结果脂联基因SNP+45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骨质疏松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脂联索基因SNP+45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与骨转换标志物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脂联基因SNP+45多态性与上海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无相关性,与骨转换率也无相关性。

  • 标签: 脂联素基因 骨转换标志物 多态性
  • 简介:目的调查老年男性人群血清活性维生D含量和动脉硬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老年科体检的60岁及以上男性137例,运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活性维生D含量,根据检测值将其分为高、中、低值3组.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疾病史、钙磷代谢相关药物使用情况及肾功能、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的检测,并测定动脉硬化指标,包括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臂踝指数(ABI).分析血清中活性维生D浓度和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3组人群的一般情况、相关药物使用情况、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系统疾病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aPW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BI在3组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ABI和血清中活性维生D的含量呈负相关(P=0.015).结论老年男性中,活性维生D的含昔与baPWV无相关,而与ABI呈负相关关系,提示活性维生D和早期动脉硬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活性维生素D 老年男性 动脉硬化 BAPWV ABI
  • 简介:目的探索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患者血清甲状腺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49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和235例老年COPD患者(包括缓解期和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TT3、TT4、FT4、FT3和TSH水平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OPD缓解期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无明显差异,而急性加重期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降低(P〈O.05o急性加重期的三组:无肺心病和呼衰组(A组)、有肺心病无呼衰组(B组)、呼衰组(C组),B组和C组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基本上都较A组低,但仅有FT3和TT4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呼衰组患者最低。另外,FT3水平下降与PaO2下降成正相关。而且COPD死亡组患者除TSH(p〉0.05)外,其余甲状腺激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结论COPD患者存在着明显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异常,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COPD的严重性、进展和预后有一定关系。

  • 标签: COPD 甲状腺激素 相互关系
  • 简介:目的探讨护骨(osteoprotegerin,OPG)基因T950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oronaryarterydsease,CAD)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9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冠脉组102例和冠心病组188例。冠心病组根据病变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组57例、双支组50例、三支组68例、四支组13例;冠心病组再根据病史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组133例和稳定型冠心病组55例。介质纯化法提取白细胞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扩增包含护骨T950C位点的DNA片段,连接酶检测反应(ligasedetectionreaction,LDR)检测PCR产物,识别多态性位点。结果在正常冠脉组和冠心病组之间,在正常冠脉组和ACS组之间,在ACS组和稳定型冠心病组之间,在正常冠脉组和不同病变冠脉数量组之间,护骨基因T950C的各基因型频率和分布差别无统计意义;冠心病组CC基因型的Gensini评分要高于TT基因型的Gensini评分。结论研究中未发现护骨基因T950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T950C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CC基因型的冠脉狭窄程度较TT基因型更严重。

  • 标签: 冠心病 护骨素 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
  • 简介:当前因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群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996年全国死因顺位统计,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病为城乡居民的前三位死因,占总死因的60.3%,而脑血管与心血管疾病基础多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

  • 标签: 健康生活方式 心脑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 高血压 健康教育
  • 简介:LYG为1972年Liebow等首先报道,认为主要是由皿管中心性淋巴组织增生和血管炎性浸润引起。1988年Caneard通过电镜及组织学研究发现本病有T淋巴瘤的特点,但近年来发现淋巴样细胞具有B细胞特征,约20%(12%~47%)患者最终可发展为播散性淋巴瘤。目前认为本病归类于类淋巴组织异常增生性疾病,但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EB病毒感染有关。

  • 标签: 肉芽肿性血管炎 淋巴组织增生 诊治 老年 EB病毒感染 T淋巴瘤
  • 简介:目的观察丹参治疗缺血性脑血血病在脑电图上的改变,进一步认识丹参的机制和效果。方法30例缺血性脑血血病分为脑梗塞(头颅CT或MPJ证实)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60-81岁,平均67岁,应用5%葡萄糖液500m1(3例糖尿病人应用0.9%生理盐水)加丹参20ml静脉点滴,应用丹参前后判断临床神经功能和缺陷的程度根据NBS标准判断疗效,脑电图记录根据冯氏标准分析。结果显示丹参是能够改善缺血性脑血血疾病的症状和脑电图,临床症状的有效率83.3%,在脑电图的波形方面显示α波增加有3例,θ波减少有18例,尖波、尖慢波和棘波消失有4例,调幅改善有5例。结论上述结果显示丹参在治疗缺血性脑血血疾病中是一种有效的和安全的药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 标签: 治疗 丹参 脑电图 缺血性脑血管病 疾病 5%葡萄糖
  • 简介:近年来,随着对Alzheimer病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逐渐发现血管性因素在AD的发病及疾病进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流行病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影像学、神经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不断有证据证实这一点.传统观点认为AD是老年变性病,病因与遗传、病毒感染、炎症、铝中毒、胆碱系统功能缺陷、细胞骨架改变以及颅脑外伤有关,均未提及与血管性因素有关,而是把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aD)截然分成变性和血管病两个概念,把是否有脑血管病作为区分AD与VaD的要点,显然这样的分类已显示出局限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VCI)这一概念的提出为AD的归属提供了新的方向,AD是否应该属于VCI的范畴呢?这个问题的澄清不单是简单意义上概念的转换,而将会为AD的诊断和早期防治提供一条新思路.

  • 标签: ALZHEIMER病 血管性认知障碍 神经分子生物学 病发病机制 血管性因素 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