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利用PDGF-A基因修饰的全层皮肤皮片,利用HE染色、PCR、蛋白定量分析几个层面,探讨其对眼睑皮肤损伤修复的情况及部分机理。方法贵州小香猪6只,背部脊柱两侧造成全层皮肤缺损圆形创面(Ф3.67cm)各3个,共36个创面。A组(基因修饰皮片组)“PDGF-A基因修饰皮片”,移植到其右侧的18个创面作为实验组;B组(细胞皮片植入组)以HAM负载未经基因修饰的自体bMSCs与角朊细胞,构建成“细胞皮片”植入其左侧前6个创面;C组(单纯HAM敷盖组)单纯HAM敷盖其左侧后12个创面,作对照组。观察移植后1~4周内,各组创面愈合、肉芽组织生长、上皮化等情况。并进行创面组织HE、Laminin免疫组化及胶原含餐等检测。结果(1)A组于伤后15~17d愈合,B组于伤后21~23d愈合,C组于伤后24~26d愈合,A组较其它两组分别提前5~6d与8~9d愈合,且愈合质量好。(2)A组创面于移植15~17d,其肉芽组织生长旺盛,肉芽组织中Laminin、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含量丰富,可见胶原沉积。两对照组创面组织仍见许多炎细胞浸润,肉芽组织中Laminin、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含量少,胶原沉积不明显。结论PDGF-A基因修饰皮片移植对眼睑皮肤的创伤有较好的促愈作用,愈合质量较高。

  • 标签: PDGF-A基因修饰皮片 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眼睑皮肤组织修复
  • 简介:目的总结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远端主动脉重构的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经腔内修复术治疗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的基础情况、腔内修复术过程和随访情况。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术后CT血管造影测量的远端主动脉各节段直径,包括膈肌(diaphragm,DP)水平、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mesentericartery,SMA)水平、肾动脉(renalartery,RA)水平和腹主动脉分叉(aorticbifurcation,AB)水平。结果所有入组患者近端破口均位于降主动脉,夹层撕裂范围局限于降主动脉13例(13.4%),沿着主动脉长轴顺向撕裂至腹主动脉32例(33.0%)、撕裂至髂动脉52例(53.6%)。58例(60%)存在内脏动脉受累,但无内脏缺血现象。远端主动脉四节段直径分别为DP(31.9±4.6)mm,SMA(27.4±3.8)mm,RA(24.4±3.9)mm和AB(21.3±3.5)mm。TEVAR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无并发症。早期随访共76例,61例(80.3%)患者支架段完全血栓形成,56例(78.9%)患者远端主动脉段存在开放假腔。主动脉各节段中DP直径降低至(30.05±6.4)mm,而RA及AB主动脉较术前轻度扩张。中期随访60例,46例(76.7%)患者支架段主动脉完全血栓化,28例(46.7%)远端主动脉仍有假腔开放,远端主动脉各节段直径较术前早期改变不明显。术后早期DP直径较术前DP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TEVAR术后远端主动脉重构不尽相同,膈肌段主动脉直径稍缩小,远端主动脉仍有扩张趋势。多数患者支架段假腔血栓形成,重构满意。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 直径
  • 简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虽诊断标准不断更新,疗效却不尽如人意,近十余年来一直是消化学者研究的关注点。当前以脑一肠轴为基础,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来解释及治疗IBS已被广泛接受。随着炎症及肠道菌群改变在IBS发病中认识的进展,以及益生菌对多数IBS患者良好的治疗效应,人们对肠道微生态与IBS的关系也愈加重视。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微生态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IBS患者 胃肠道功能性疾病 治疗效应
  • 简介:螺旋CT容积扫描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结合产生了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CTvirtualendoscop,简称CTVE)。自1994年Vining等首次报道此项技术以来,国外学者对此技术进行了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国内从1996年起,也陆续发表其临床应用的报道,但对CTVE在老年支气管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方面则褒贬不一,本文就此问题结合文献作一些探讨,以便正确定位。

  • 标签: 支气管肺癌 诊断价值 成像技术 CT仿真 老年 纤支镜
  •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老年人支沟穴的中枢响应特征,探讨其与支沟穴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作用有无相关性。方法本试验把17例健康右利手受试志愿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针刺左支沟穴组,对照组针刺左内关穴组。采用血氧水平依赖(BOLD)的功能磁共振(fMRI)成像技术,在分别针刺左支沟穴、左内关穴时进行大脑皮层区域扫描,同时与自身未针刺前的静息状态、同穴位贴皮电刺激状态进行对照。使用SPM8分析软件,根据一般线性模型方差分析(P〈0.05,簇〉50)得出相关激活区域。结果左支沟穴的对照序列中大脑皮层被激活:右侧前扣带回,两侧枕叶,两侧颞叶,两侧顶叶,辅助运动氏,楔前叶。左支沟穴的针刺序列中大脑皮层被激活:前扣带回,两侧颞叶,右侧顶叶,左侧额上回。左支沟穴的针刺序列与对照序列相比,显著激活区域有:左侧颞叶,右侧额中回。左内关穴的对照序列中大脑皮层被激活:两侧颞叶,右侧顶叶,右侧楔前叶,右侧枕叶,岛叶。左内关穴的针刺序列中大脑皮层被激活:两侧颞叶,左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两侧顶叶,两侧枕叶。左内关穴的针刺序列与对照序列相比,显著激活区域有:两侧额中回,两侧额下回,右侧岛叶,右侧颞叶,右侧前额叶。结论针刺左支沟穴特异性激活左前扣带回,左额上回,左侧颞叶。这些区域和已知的功能性胃肠病的大脑响应区域具有一致性。支沟穴的便秘主治功能与大脑皮层的综合调控有关。

  • 标签: 针刺 支沟穴 老年性便秘 功能磁共振成像 边缘系统 前扣带回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通过剂量递增试验来获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并观察近期疗效及其放疗反应。方法有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的病人,完成肝肾功能,胸部CT,腹部B超,心电图及全身骨扫描检查,根据1997年围际抗癌联盟UICC制定的标准,选择未经手术的II期III期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放疗前曾经过2~3次以DDP为基础的化疗;对肺癌原发灶及纵膈淋巴结进行照射,剂量1.8~2.0Cy,1次/d,5次/w,达40Gy后复查CT缩野,纵膈淋巴结加量至60Gy,对原发病灶加最至66GY后开始剂量递增;总剂量依次为68Gy、70Gy、72Gy、74Cy、76Cy,每组5例病人,采用适形放疗技术,剂量计算参考点为等中心点,一组5例病人中有1例发生RTOG3级以上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则再人组5例,冉有3级以}=反应则终止剂量递增。结果30例病例进入本研究,剂量递增到78Gy仍能耐受,全组病人近期疗效:完全缓解率13.3%(4/30),部分缓解率70%(21/30),无进展(SD)率16.7%(5/30),总有效率(CR+PR)83.3%(25/30)。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6.7%、40%,、30%。1年局部控制率76,7%(23/30),2年局部控制率53.3%(16/30)。结论利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剂量递增至68Gy以上,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有明显提高,而早期放射反应并未明显增加。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剂量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