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观念及行为的调查,并加以分析比较。方法选取2005年~2008年期间住院的283位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问卷调查表形式。通过调查所得资料分析患者的饮食观念;比较不同饮食观念患者的空腹血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情况;饮食治疗依从性好否患者的血糖情况:对饮食观念不正确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饮食指导,3个月后随访,与前临床指标进行对比。结果283位糖尿病患者中,不正确的饮食观念有:认为过度节食方法可以治疗糖尿病的占37.80%,觉得多吃含糖少的粗粮无妨的占46.64%,同意水果甜不能吃的占55.83%,喜欢喝稀饭的患者占41.70%。不同饮食观念患者空腹血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食治疗依从性好否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相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对饮食观念不正确组饮食指导后进行3个月后随访,患者的空腹血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改善(P〈0.01,P〈0.05)。结论糖尿病饮食治疗不是指单纯的饮食控制和一些不合理的饮食措施,而是要采取科学的、正确的方法来进行。通过问卷调查及住院饮食指导与监督,了解并纠正患者的饮食误区,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目的了解2010年-2014年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之间华山医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例(年龄≥60岁)住院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骨折类型、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等,电话随访治疗后满三年者的生存率、死因、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并与受伤前比较。结果共收集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例651例,发现:(1)总体发病平均年龄为(76.90±9.05)岁,男女比例为1:2.72,男女发病年龄无统计学差异(t=1.413,P=0.158);(2)骨折类型中髋部骨折发生比例最高(占68.82%),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平均年龄高于股骨颈骨折,股骨颈和股骨转子间骨折两组的年龄均值有统计学差异(P〈0.001);(3)89.15%的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伴发疾病越多的组别内采用手术治疗者比例越少并且平均住院天数相应延长;(4)骨折多发生于冬季(25.79%);(5)致伤原因以自己跌倒者占大多数(73.11%),致伤地点中超过一半为居家(60.48%);(6)髋部骨折累及左侧者比例高于右侧,肱骨骨折相反;腕骨骨折累及两侧比例相同,胸椎椎体骨折则以T12和T11为主,腰椎椎体骨折则常见于L1与L2;(7)髋部骨折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最明显,其三年内死亡率高于其他各组;(8)骨折死亡原因:肺部感染占首位;(9)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再发率最高。结论老年女性较男性更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髋部骨折最为常见且多数累及左侧,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平均年龄高于股骨颈骨折,髋部骨折对患者生存寿命和生活质量危害最大、三年内死亡率最高;肺部感染占死亡原因首位;伴发疾病越多则接受手术机会�
简介:心身医学是基于整体观念上的一种学科,以多维诊断为基础,对患者采取心理和生理兼顾的综合性治疗[1]。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起到协同作用[2]。研究显示慢性风湿病会导致抑郁焦虑,降低生活质量,而抑郁焦虑会引发风湿病的功能性症状,反复就医检查,浪费医疗资源[3]。因此,临床医师在工作中应当重视心理问题的处理和干预,只有心身同治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目前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焦虑和抑郁)识别率低[2]。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区居民疾病的防治工作由全科医师承担,医患双方不仅熟悉且关系持久[4]。因此了解全科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心身医学培训内容的需求,对其开展针对性培训,将有助于提高医疗能力和服务水平,改善医患关系。为此,本研究调查了2017年参加心身医学培训的全科医师,了解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困惑以及对心身医学知识培训的具体需求。
简介:目的对华北地区门诊血糖控制不佳患者用药现状进行分析,为促进老年和中青年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在华北地区15家三甲医院,通过门诊访谈、调查问卷、查体、实验室检查和回顾病历等方式,收集2006年12月至2007年3月门诊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老年和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情况。结果随着糖尿病患者病程延长,多数患者需要联合用药来控制血糖,两组无论单一用药,还是联合用药,双胍类均为最常用的药物(老年组45.7%、中青年组53.0%);在药物最大剂量、超剂量应用方面磺脲类药物所占比例均最大(老年组73.5%、中青年组81.2%);在联合用药方面:双胍类+磺脲类组合均是最常见组合(老年组22.8%、中青年组42.6%);在发生低血糖事件中服用磺脲类药物导致该事件发生的比例最高(老年组55.6%、中青年组64.3%)。结论华北地区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和单药治疗所占比例过大,开始用药治疗和联合用药时间偏晚,部分药物应用剂量偏大,增加了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简介:目的调查上海地区百岁老人的健康与生活状况,为社区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工作和健康长寿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在上海市范围内的各区县随机抽取20名百岁老人,由专职医师人户对百岁老人进行体格检查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含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两个方面,健康状况的调查包括询问所患慢性病史、性格特点和体格检查;生活状况的调查包括月收入、居住方式、烟酒、运动能力、睡眠、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饮食。结果健康状况:(1)患病情况以心血管系统疾病最多,有8人,也有6人没有明确器质性病变;(2)性格特点:以外向型(开朗、语言丰富)居多;(3)体格检查:多数人日常血压控制稳定,神志清楚,保持准确的计算能力,视力尚佳,心、肺、腹部、肢体活动如常;但听力大部分人减退。生活状况:(1)大部分百岁老人有固定收入;与子女或老伴直系亲属共同居住为多,选择养老院模式少;每天能坚持(或在他人帮助下)慢步行走至少10min;16例有午睡习惯且时间≥1h;晚上睡眠时间充足,15例≥7h。另外有3人吸烟,7人喜饮酒;(2)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大部分百岁老人能自理完成穿衣、进食、行走、大小便,少部分需在他人帮助下完成行走、大小便;大部分百岁老人在打电话(手机)方面不能自理或需他人帮助完成;(3)饮食调查,百岁老人膳食营养显示主要是低热量、高纤维素、丰富的矿物质饮食。结论本组百岁老人得以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素是居家养老,无病则防,有病早治,坚持活动,充足睡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及不吸烟、少饮酒。
简介:目的了解上海市养老机构非卧床老年人精神健康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方便抽样选取218例上海市养老机构非卧床老年人,应用老年抑郁量表-15、心理衰弱评估表及SF-36的“活力”和“精神健康”2个分量表等问卷对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上海市养老机构非卧床老年人的活力得分为(62.43±18.62)分,精神健康得分为(61.67±13.88)分,心理衰弱得分为(16.78±4.52)分,58.7%的老年人存在抑郁情绪。4个量表的得分均存在相关性,且均受到睡眠质量和活动水平影响。结论上海市养老机构非卧床老人精神健康不容乐观,应重视老人睡眠状况和活动水平对精神健康的影响,采取积极措施改善老人的抑郁情绪,提升精神活力,延缓心理衰弱。
简介:目的了解上海地区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发病情况及研究NAFLD相关的性别和与代谢有关的各危险因素。方法记录805名60-92岁的老年人的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患NAFLD的老年人与非NAFLD的老年人各项指标的差异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NAFLD的危险因素。结果上海老年人中的NAFLD患病率为57.67%,男性高于女性,老年男性高TG与NAFLD关系最为密切,而老年女性则以腹围关系最为密切。结论上海老年人中NAFLD的患病率较高,与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不同性别无显著差异,且与年龄无关。
简介:目的通过对上海市长宁区社区人群的抽样调查,了解其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和治疗率,并分析与高血压相关联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四个社区,对其中35~91岁且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自然人群19519人(男性8673人,女性10846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和治疗率分别为39.88%、84.74%和47.93%,三率均为65-91岁组高于35-64岁组(39.88%和22.27%,87.40%和78.74%,49.88%和43.53%,P〈0.05);(2)对高血压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与年龄、性别(男性)、体质指数、家庭收入、摄盐量、父母高血压史及本人高脂血症史相关(P值均小于0.001),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父母高血压史、本人高脂血症史的OR值分别为1.064(1.060-1.068)、1.098(1.053~1.145)、1.134(1.121-1.147)、1.831(1.722~1.947)、1.507(1.329-1.708);以家庭年收入5万以下组为参照,5-10万和10万以上组OR值分别为2.349(1.559-3.540)和2.462(1.620-3.742);以摄盐量6-12g/d组为参照,〈6g/d组和〉12g/d组OR值分别为0.888(0.832-0.947)和1.117(1.016~1.227).结论上海市长宁区社区人群≥65岁者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而中青年高血压的知晓率和治疗率较低,特别是男性.年龄、男性、体质指数高、嗜盐、家庭收入高、高血压家族史及本人高脂血症史是高血压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