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与肠道动力和内脏感觉异常有关的功能性胃肠病。心理、社会、环境、遗传等因素在发病过程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IBS多发生在伴有不同程度心理调节障碍、具有遗传特征的易患群体.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当前公认的罗马Ⅲ诊断标准是以临床症状学为依据,部分符合诊断标准的IBS患者.其肠黏膜可能存在免疫细胞浸润、免疫激活和轻微黏膜炎症,这种炎症在IBS中的潜在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对IBS的治疗完全有效,IBS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未来需对IBS的病理学、免疫学和肠内微生态学有更全面的认识.以进一步思考IBS的诊断方式和标准。
简介:目的探讨根除Hp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高效、副作用小、依从性好、费用低的方案。方法对90例经胃镜、快速尿素酶实验及组织学染色确诊为Hp(+)及初发的消化性溃疡病人,随机分为2组,用H2RA为基础组和以PPI为基础组的联合根除方案进行对照研究。疗程结束4周后,以胃镜、快速尿素酶实验及组织学染色结果比较Hp根除率及对消化性溃疡的疗效。结果H2RA组Hp根除率为88、9%,溃疡愈合率为91.1%。PPI组Hp根除率为93、3%,溃疡愈合率为93.3%。H2RA组与PPI组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O.05)。结论H2RA为基础组的三联治疗方案根除Hp及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根除率高、疗效好、疗程短、依从性好、费用低的特点。
简介:目的比较超声造影与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诊断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价值。方法2013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增强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造影与增强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并评价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超声造影和增强CT发现动脉期高增强、等增强和低增强分别为[103例(93.6%)、7例(6.4%)、0例(O.0%)和86例(78.2%)、24例(21.8%)、0例(0.0%),P〈0.01];门脉期呈高增强、等增强、低增强分别为[0例(0.0%)、16例(14.5)、94例(85.5)和0例(O.0%)、27例(24.5)、83例(75.5),P〉0.05];延迟期呈高增强、等增强、低增强分别为[0例(0.0%)、4例(3.6)、106例(96.4)和0例(0.0%)、15例(13.6)、95例(86.4),P〈0.01];超声造影诊断的灵敏性(97.3%)显著高于增强CT(75.5%,P〈0.01),特异性为91.8%,显著高于增强CT的52.7%(P〈0.01),准确性为95.5%,也显著高于增强CT的67.3%(P〈0.01)。结论与增强CT比,超声造影诊断PLC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对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影像学诊断可能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比较像学在急腹症病人中听应用价值。方法通过1400例住院急腹病人的842例影像检查结果分析,比较了B超、X线及CT检查在不同急腹症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胃肠急症(如穿孔、梗阻等)首选X线检查,次选B超检查,一般不必做CT检查;肝、胆、脾、胰、肾、输尿管急症(如破裂、结石、炎症等)、妇产科急症(如异位妊娠、卵巢囊肿蒂扭转、子宫破裂、胎盘早剥等)及阑尾炎首选B超检查,次选CT检查,除输尿管结石可用静脉肾盂造影外,一般不必做X线检查。结论按上述优选线路原则来选择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仅能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且能减轻病人痛苦及经济负担,因此临床医师掌握比较影像学在急腹症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饭后口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cuteorganicphosphoruspoisoning,A0PP)适宜的洗胃方法.方法42例饭后口服AOP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立即给予剖腹洗胃,对照组立即给予插管洗胃.结果观察组平均每人阿托品用量600mg,对照组平均每人阿托品用量893.6mg,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治愈率:观察组86.4%,对照组6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18.8%,对照组5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饭后口服AOPP患者剖腹洗有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简介:目的比较原发性巨大肝癌与小肝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方法采用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A组43例患者,计划靶区体积(vptv)均≥300cm3;B组28例患者,31个vptv均≤100cm3。设计不同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结果A组PTV均由50%~55%等剂量线包绕,PTV周边照射总剂量3200~3900cGy,分割处方剂量300~350cGy,每一计划需14~22个射野,靶区剂量均匀指数1.60~1.72;B组PTV均由70%~90%等剂量线包绕,PTV周边照射总剂量4000~5400cGy,分割处方剂量400~600cGy,每一计划至多需3个射野,靶区剂量均匀指数1.06~1.43。两组计划无正常组织受照剂量超过相应的耐受剂量。结论设计出合格的原发性巨大肝癌与小肝癌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是可能的,然而,原发性巨大肝癌治疗计划所需射野数明显多于小肝癌治疗计划,小肝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靶区剂量均匀性优于巨大肝癌。
简介:背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叶酸对消化道肿瘤均具有化学预防作用。目的:研究EGCG和叶酸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导的大鼠消化道肿瘤的化学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59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肿瘤模型组(M组,MNNG100mg/L自由饮用)、EGCG对照组(E组,EGCG12.5mg/d)、叶酸对照组(F组,叶酸1mg/d)、EGCG干预组(ME组,MNNG+EGCG)、叶酸干预组(MF组,MNNG+叶酸)、EGCG+叶酸干预组(MEF组,MNNG+EGCG+叶酸)和正常对照组(C组)。第29周停止MNNG和药物干预,第44周终止实验,处死各组大鼠,比较各组消化道肿瘤发生情况,行肿瘤组织Ki-67和原位凋亡检测。结果:与M组相比,MEF组肿瘤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1);ME组和MEF组肿瘤组织Ki-67阳性率显著降低(P=0.038和P=0.009);ME组、MF组和MEF组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00、P=0.003和P=0.000)。各干预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GCG与叶酸联合应用对MNNG诱导的大鼠消化道肿瘤具有化学预防作用,但并不比两者单用更为有效;两者联用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亦与单用无明显差异。
简介:目的探讨高频电切术与氩离子凝固术对胃息肉患者疗效和各项因子的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胃息肉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高频电切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术后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一次性切除成功率,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及血清胃泌素-17(G-17)等因子水平,术后2周并发症总发生率以及半年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9%(P〈0.05);观察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P〈0.05)。术后,两组PGⅠ、PGR及G-17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PGⅠ、PGR及G-1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PG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P〈0.05)。随访半年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8%(P〈0.05)。结论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对胃息肉患者的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水平,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评价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至2012年12月的最新数据,收集所有TACE联合无水乙醇注射与单纯TACE治疗肝细胞癌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5.1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13个RCT共962例患者,显示TACE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均较单纯TACE更优,其OR值分别为3.78(95%CI为2.79-5.12)、3.07(95%CI为2.27-4.17)和5.84(95%CI为2.86-11.93);在其中6个RCT共294例患者,联合治疗患者血清甲胎蛋白下降至正常者显著优于单纯TACE治疗组(OR=4.0,95%CI为2.24-7.15),但两组间AFP下降(≥25%)而未达正常者无明显差异(OR=1.24,95%CI为0.68-2.27);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TACE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患者生存率及AFP下降至正常均优于单纯TACE治疗,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简介:目的:胃镜检查前比较胶体金、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结果。方法:研究对象为自贡市中心血站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例数200份,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研究对象200份进行分组,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1日到2016年2月10日,分为观察组一组(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对照组一组(使用胶体金检测),对比两组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的检出率10.00%与对照组阳性率9.00%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研究对象的特异度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敏感度高于对照组,其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胶体金、酶联免疫法在检测乙肝表面抗原中均具有显著效果,酶联免疫法适用于献血后对血液标本的检测,而胶体金适用于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其敏感度需要提高,值得在采供血工作中推广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