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对64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pump,IABP)的患者,通过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QC)及制定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IABP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方法科内组织QC活动小组,确定成员及分工,对使用IABP的患者以1年为目标,制定降低IABP非计划性拔管的干预措施,达到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目的.结果在QC活动开展的12个月中,有64例患者植入IABP,均未出现非计划性拔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0.在QC活动开展期间,发现潜在和存在的情况包括固定方法不达标5例,无约束10例,无效约束5例,早期拒绝约束1例,后期拒绝约束9例,皮肤压痕、压红2例,缝线松脱2例、断线1例,所有潜在的或存在的情况在QC活动中均及时被发现和纠正,达标率为100%.结论QC活动有助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和纠正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预防IABP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简介: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elevationacutecoronarysyndrome,NSTE-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老年NSTE-AC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试验组(常规治疗+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炎性标志物包括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肌钙蛋白T(troponinT,cTn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MB,CKMB)的浓度;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随访30d,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adversecardiovascularevent,MACE)发生率;观察治疗后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血清CRP、TnT及CKMB浓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0.28±0.07vs.0.39±0.08,P〈0.05);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4%vs.84.3%,P〈0.05);随访30d,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与试验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NSTE-ACS患者,替罗非班能有效地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及血小板聚集率,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近期临床预后,而不增加出血风险,值得临床运用。
简介:目的探讨商河县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及影响高血压控制的因素,为该地高血压患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在商河县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710例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编制调查表及体格检查获得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高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结果该地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为70.94%(男性为71.01%,女性为70.89%),高血压控制率为11.73%(男性为10.45%,女性为12.81%),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女性(OR=0.73,95%CI:0.58-0.92)、运动(OR=0.61,95%CI:0.47-0.79)、有高血压家族史(OR=0.45,95%CI:0.33-0.62)的高血压人群控制率高,饮食偏咸(OR=1.70,95%CI:1.37-2.11)、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ratio,WHtR)≥0.5(OR=1.53,95%CI:1.24-1.89)的高血压人群控制率低。结论该地高血压治疗率高,但控制率低,应加强行为生活方式方面的干预,进行综合防治。
简介:目的探讨适合不同地区和人群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血压社区疾病管理模式。方法①分别选择城市、农村和城镇三个社区中15岁以上常驻(居住半年以上)人群为高血压疾病管理对象。②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规模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为核心的高血压社区疾病管理计划。③围绕高血压的防治目标建立信息化管理网络。④每个实施阶段都设置了相应培训内容和考核评估标准。结果①专业人员的高血压防治知识水平有大幅度提高。社区人群管理能力及自身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社区相关政策及环境有显著变化。②迅速提高高血压“三率”、人群平均血压水平有所下降、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有所改善、急性事件的发生较周边社区减少。③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满意度增加。结论高血压社区疾病管理计划不仅在城市社区可以有效实施,在农村实施同样也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简介: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82)和对照组(n=82)。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静脉负荷量0.4μg/(kg.min),30min后以0.1μg/(kg.min)维持,持续48~120h]。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6h及30d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36h及30d后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2.4%和6.1%对照组分别为:12.2%和18.5%,两组患者36h及30dMACE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及显著血小板减少。结论NSTE-ACS患者在常规药物基础上联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可减少MACE的发生率,但增加轻微出血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认知现状,为提高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的科学认识提供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2015年6月~2015年10月来我院计划免疫门诊接种的748例儿童家长,按照研究对象的学历将其分为A组(初中及以下学历)、B组(高中、中专学历)、C组(大专及以上学历),比较分析三组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认知情况。结果三组儿童家长对一类疫苗接种程序的知晓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儿童家长知晓率最高,而A组儿童家长知晓率最低;三组儿童家长在“麻疹疫苗可引起局部皮疹、发热”、“接种当天多喝水、不洗澡”两项注意事项认知率比较无差异(P>0.05),其余各注意事项认知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以C组认知率最高;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获得的主要渠道为防疫医生告知(占81.26%)。结论儿童家长受教育程度与其对儿童计划免疫知识的认知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认知情况越高,可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儿童计划免疫知识的相关宣传力度,以提高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的了解情况,促进儿童疫苗接种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我地区儿童疫苗的接种率。
简介:目的:探讨吞咽治疗仪结合醒脑开窍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98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单纯吞咽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仅接受单纯吞咽治疗仪治疗)和联合治疗组(在单纯吞咽治疗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频荧光造影(VFG)评分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以及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VFG评分均显著升高,SWAL-QOL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与单纯吞咽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VFG评分[(5.46±2.04)分比(6.54±2.75)分]升高更显著,SWAL-QOL评分[(741.33±25.92)分比(632.54±26.77)分]降低更显著,P依次=0.032,0.001。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吞咽治疗组(93.88%比75.51%),P=0.014。结论:与单纯使用吞咽治疗仪比较,吞咽治疗仪结合醒脑开窍针治疗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更有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