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第6届中日德三国联合国际心血管病学术研讨会——心血管病,心脏内外、科进展,于2010年6月26~27日在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召开,这次会议由中、日、德三国心血管内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心血管诊断影像学数十位专家做了有关专业领域内最新进展的专题报告,涵盖冠心病,心脏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移植及辅助装置,心律失常,心衰治疗,以及心血管外科手术,麻醉及体外循环等多个领域。这次刊出会议论文摘要选编精华,以帮助心血管专业同道了解相关领域的重要进展。会议发言全部采用英文。为使读者更清晰的了解发言内容,我们对部分讲座由主讲人提供了中文摘要,现同时发表,以飨读者。
简介:动脉夹层是指动脉壁层内的撕裂而导致血液成分通过破损的血管内膜进入血管壁,使血管壁分层,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形成假性动脉瘤。当血流聚积在内膜及中层之间时造成管腔狭窄;当血肿主要累及中膜与外膜时则形成动脉瘤样扩张。脑动脉夹层(cervicocerebralarterydissection,CAD)是青年卒中的常见病因。在CAD患者中,颈内动脉夹层(internalcarotidarterydissection,ICD)较椎动脉夹层(vetebralarterydissection,VAD)更常见。CAD的病因并不是很清楚,病前的颈部外伤史常见,但不普遍。遗传因素,如Ehlers—Danlos综合征、Marfan综合征等可以促进CAD的发病。
简介:摘要黑斑息肉综合征属于中医“息肉”范畴。“息肉”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灵枢?水胀篇》谓“寒气客于肠外,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乃起,息肉乃生。”提出了久病入络,络脉阻塞,恶肉乃生,为息肉产生之病机。《说文解字》记载“息,寄肉也。”指出“息”是多余、盈出之意。故可以认为现代医学所指的消化道息肉及其他面膜下肿瘤均可归于古论之“息肉”范畴。黑斑息肉综合征又称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波伊茨一耶格综合征、Peutz一Jegherssyndrome(pjs),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约50%患者有明显家族史。以口周、肢端特异性黑斑,胃肠多发息肉和家族聚集为三大特点,病理上为错构瘤。临床上极少见,发病率低,仅为1/25000。随着人们对该病了解的逐渐深入,肠道息肉恶变明显上升。
简介:目的评估代谢综合征患者空气污染与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3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代谢综合征患者61例,平均年龄62.41±9.12岁,对所有受试者采用Endopat2000进行充血反应指数(RHI)的内皮功能测定。获取所有受试者居住详细地址信息及其经纬度和北京市同时期35个空气质量监测点的空气污染物数据,通过ArcGIS10.0软件将北京市网格化(分辨率为0.05°,≈5.5km)获取受试者居住地址的污染物暴露水平作为个体化暴露水平。并从中国气象局获取同时期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气压。结果研究期间所有受试者个体化大气污染物,包括吸入直径<2.5μm或<10μm的颗粒物(PM2.5、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臭氧(O3),日均浓度分别为78.2、129.6、52.9、25.0、1.2和59.1μg/m3。多元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前15d累积PM2.5和PM10每增加10μg/m3,RHI分别下降0.87和0.72(P均<0.05),然而并未发现气体污染物与RHI的相关性(P>0.05)。结论颗粒物污染与代谢综合征患者亚急性内皮功能受损相关,该机制可能部分解释空气污染所致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风险的增加。
简介:冠心病(cownaryheartdisease)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痉挛,从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发生冠脉循环障碍,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种常见心脏病。目前,国内外公认的传统疗法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therapy)及外科治疗,后者又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和心脏移植术(hearttransplantation)。然而药物治疗对病变严重的心肌缺血效果有限,而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后手术部位或冠状动脉其他部位可发生再狭窄,所以这三种治疗均不能根治冠心病。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进展,特别是在基因载体的构建、靶基因的界定和转基因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使许多因基因结构或表达异常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利用基因治疗有望获得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