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6小时内到达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未进行治疗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对院内发生的或6小时内到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未进行治疗的原因统计,并对原因进行对策分析。结果17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到达医院就诊,42例接受治疗,占24.41%。患者平均到院时间(4.00±1.61)小时。发病6小时内就诊的132例脑梗死患者未接受治疗,其原因有醒后卒中,完成评估后超过时间窗,患方拒绝或犹豫,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年龄不符等。结论加强对醒后卒中的研究,加强公众对脑卒中的了解,优化院内卒中流程,更新我国指南等有助于提高脑梗死治疗比例。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 醒后卒中
  • 简介: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治疗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降的幅度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描记88例AMI早期患者治疗后1h、2h、3h、1d、3d等时段的心电图,根据有、无早期后2h)ST段的恢复分为三组:A组.ST段基本恢复至等电线,即回降的幅度≥90%;B组,ST段回降的幅度在50%~90%之间;C组.ST段回降的幅度不到50%。比较三组心肌酶、左心功能及住院病死率。结果:血清肌酸激酶(CK)峰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病死率.A组与B组、C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A组CK峰值低、LVEF高、预后好;C组则相反。结论:AMI早期后的心电图ST段变化.有助于对临床预后的评估。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栓溶解疗法 预后
  • 简介: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内治疗已成为公认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但该治疗方法仅限于发病3h以内的患者,且有较高的颅内出血发生率,治疗时间窗很窄,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只有一小部分患者能得到及时治疗。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指导下的动脉治疗,能够确定是否存在可逆性缺血脑组织,使治疗适应证选择更科学,显著延长治疗的时间窗,提高血管再通率和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研究表明,急性期全脑血管造影(DSA)所反映的脑血管闭塞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血管再通和血流灌注情况等诸多因素均与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对急性脑缺血患者全面、客观的血管造影分级对介入治疗适应证选择、预测血管再通率及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现就目前常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DSA分级标准进行综述如下。

  • 标签: 静脉内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 全脑血管造影 治疗疗效 脑动脉闭塞 评估系统
  • 简介:目的研究rt-PA(重组人组织型纤酶原刺激活物)动脉联合机械取治疗46例急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救治的急性脑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rt-PA动脉联合机械取治疗,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其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病灶血管完全再通24例、部分再通17例、再通失败5例,血管再通率89.1%。患者治疗后NISS评分、AD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治疗后出现脑出血3例、继发性脑梗死2例,并发症发生率10.9%。结论rt-PA动脉联合机械取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患者血管再通率高且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自理能力均得到显著改善,值得推广。

  • 标签: rt-PA动脉溶栓 机械取栓 急性脑栓塞 神经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电除颤成功的早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治疗的疗效。方法:58例AMI早期(2h内)室颤患者采用非同步电击除颤法复律成功后,随机应用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静脉,观察其再通率,并发症,2周内死亡率,并于2周后进行心功能评估。结果:血管再通率81%,无严重并发症,无1例死亡.心功能评估满意。结论:AMI早期(2h内)室颤患者在复苏成功后迅速进行静脉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心肌梗塞 血栓溶解疗法 电抗休克 心室颤动
  • 简介: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大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后6~9h内动脉的治疗效果方法叫颐性分析27例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资料,发病距接受治疗的时间为6~9h,头部CT未显示脑出血和明确的梗死灶,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责任血管后,采用球激酶进行选择性动脉,尿激酶以1.5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150万U。血流动力学评估采用前向血流评定(TICI).结果在27例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患者中,颈内动脉闭寒的有10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有15例,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的有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20例,心源性卒中7例,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TICI分级:3级)的为5例,部分再通(TICI分纵:2级)的为15例,未再通(TICI分级:0~1级)的为7例,血管再通率为74.1%,总病死率为14.8%。20例动脉例佯硬化性卒中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为90%,死亡率为0;7例心源性尊中患者,拴治疗后血管再通半为28.5%,死亡率为4/7。与治疗前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闭塞忠者的NIHSS评分和修订Rankin量表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在头部CT未显示有明确梗死灶的前提下,6~9h内选择动脉俭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血栓溶解疗法 卒中 时间窗 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2000年1月-2010年9月的病例资料,共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进行动脉576例,其中男416例,女160例,平均年龄(55±10)岁.对前、后循环病变的治疗时间窗分别为(5.1±1.8)、(9.1±2.2)h,尿激酶剂量分别为(82±21)、(104±15)万U.结果①颈内动脉系统闭塞389例,病例再通率为61.7%,辅助球囊扩张或支架置人68例,术后2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改善率为66.1%,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13.3%;②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101例,再通率为64.3%,辅助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30例,术后2周mRS改善率为43.6%,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5.0%;③脑血管造影阴性86例,占总病例的14.9%.结论颅内外动脉闭塞经后,再通率、mRS改善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率显示,动脉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脑血管障碍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注射 动脉内
  • 简介:目的总结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动脉联合血管成形术的经验,评价该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2000年1月-2010年9月,行动脉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的9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其疗效、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①所有患者均在动脉后行血管成形术,技术成功率达100%,术后血管再通率达100%;②围手术期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内血肿9例,动脉夹层8例,急性/亚急性再闭塞4例,前、后循环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所有患者术前NIHSS评分为16.1±3.8,术后90dNIHSS评分为6.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术后90d预后良好者有60例,预后中等者有18例,预后差者有20例,其中死亡12例.后循环患者预后差的比例高于前循环患者(46.7%对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循环患者的病死率高于前循环患者(26.7%对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联合血管成形术在技术层面上是可行的,可以提高早期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形术 卒中 脑缺血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重症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9月—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对单纯动脉后(尿激酶)再通不良的16例重症急性缺血性卒中[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中位数(NIHSS)18(14~21)分;改良Rankin评分(mRS)中位数4(3~5)分]患者行血管成形术治疗。对其中6例行球囊扩张术,3例行支架置入术,7例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术。结果①16例患者术前血流灌注(TIMI)分级0级14例(87.5%),1级2例(12.5%)。术后14例血管再通,总再通率为87.5%。其中11例(68.8%)完全再通,3例(12.5%)部分再通。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置入术的7例,均为完全再通;单纯支架置入术的3例,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1例;单纯球囊扩张术的6例,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2例,未再通(TIMI分级由0级变为1级)2例。②术后2例(12.5%)死亡,1例于术后第5天死于小脑及脑干出血,另1例于术后第6天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③生存的14例患者,术后2周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NIHSS和mRS评分较术后2周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采用超声随访14例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19.5(3~46)个月,仅行球囊扩张术后的1例患者出现再狭窄。结论单纯动脉后再通不良的重症急性缺血性卒中,联合血管成形术可能会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其中联合支架置入术可能较单纯联合球囊扩张术具有更高的再通率。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急性 血管成形术 动脉溶栓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大脑中动脉(MCA)急性闭塞患者脑缺血血流分级(thrombolysisinbrainischemia,TIBI)。方法选择符合适应证(≤6h)、TCD诊断为MCA急性闭塞的患者36例。应用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进行静脉。观察患者前、后TIB1分级变化情况,评价TIB1分级与前NIHSS评分、后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①36例患者中,前TIBI分级0~1级21例(58.3%),2~3级15例(41.7%)。后次日TIBI分级0~1级7例(19.4%),2~3级14例(38.9%),4~5级15例(41.7%);总有效率为63.9%(23/36)。②前TIBI血流分级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829,P=0.000)。③后的TIBI血流分级与Rankin评分呈负相关(r=-0.57,P=0.001)。结论TIBI分级与MCA急性闭塞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关,能够反映效果,有助于判断预后。

  • 标签: 梗塞 大脑中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溶栓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早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早期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7例,Ⅲ级4例,Ⅳ级2例。在动脉瘤破裂发病24h内,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对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按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术后栓塞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以及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术后1-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恢复良好11例,术后偏瘫1例,术后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期内,无再出血病例,复发1例行再次栓塞后2个月,DSA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结论早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方法可行,可提高破裂动脉瘤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栓塞 治疗性 支架辅助栓塞 超早期治疗
  • 简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闭塞血管的及时开通会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故时间就是大脑。近20年来,学者们一直探索应用各种技术,以实现这一设想,同时也在科学地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风险和获益。

  • 标签: 脑梗死 急性 血栓溶解疗法 新模式
  • 简介:标题阿昔单抗(abciximab)改善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病人)心外膜血流和心肌再灌注:来自TIMI14试验的观察结果。作者DeLemosJA,AntmanEM,CibsonCM,etalfortheTIMI14investigators

  • 标签: TIMI 14 心肌梗死 溶栓疗法 治疗
  • 简介:标题心肌梗死-14试验中疗法研究结果表明abcuximab能提高疗法的成功率和范围。作者AntmanEM,GiuglianoRP,GibsonM,etal

  • 标签: 心肌梗死 -14试验 溶栓疗法 治疗
  • 简介:目的应用心电图ST段抬高和QRS记分估测梗死面积的方法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效果。方法172例患者,年龄50-75岁,男140例,女32例,分为单纯静脉组和静脉+冠状动脉组。应用心电图ST段抬高和QRS记分估测梗死面积的方法计算前后梗死面积和其差值。结果成功可使23.95%(P<0.01)心肌获得挽救,其中前壁梗死预测面积和实际面积差值达-22.45%,(P<0.01)下壁梗死面积差值分别达-31.72%(P<0.03)和26.66%(P<0.05)。前壁与下壁梗死面积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心电图分析前后的梗死面积,静脉+冠脉组比单纯静脉组梗死面积差值增加8.04%。二组间前壁心梗和下壁心梗QRS记分面积和梗死面积差值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成功可使更多心肌获得挽救,提示静脉+冠脉疗法可能优于单纯静脉,且与梗死部位无关。

  • 标签: 心电图检查 心肌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 简介:评价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的效果:使闭塞的脑血管再通是治疗的基础。开展急性脑梗死的桂治疗,需要探讨急性脑梗死的血管闲塞率和自然再通率,了解动脉和静脉桂浩疗的血管再通率,以及影响拴治疗血管开通的因素。针对上述有关问题,我们结台自己的临床实践进行了文献系统综述。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闭塞 再通 溶栓治疗
  • 简介:《健康日》报道,《柳叶刀》杂志的研究报道发现,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后,除了传统的薄血药治疗外,使用阿替普酶进行导管引导血栓溶解(CDT)“取得疗效”。两年以后,“额外接受CDT的患者中41%/~现与DVT有关的并发症,而只接受传统治疗的患者中有56%”。

  • 标签: 导管引导 血栓后综合征 风险 溶栓 传统治疗 《柳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