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心衰患者QRS时(QRSd)增宽对新发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患有心衰但无房颤病史的患者1098例,将其分为三组:QRSd≤120ms、120ms〈QRSd〈150ms及QRSd≥150ms组,随访跟踪各组新发房颤的概率.通过二元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QRS时和房颤新发概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对患者群体的统计表明,房颤的新发概率为35.7%.通过二元分析发现,房颤的新发概率存在组间差别(21.7%、35.9%、42.5%,P〈0.01);进一步通过多元回归发现,QRS时是独立的影响因素.结论QRS是慢性心衰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QRS时程 慢性心力衰竭 新发房颤
  • 简介:摘要目的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4月~2015年04月收治的9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疗效结果。结果理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死亡率结果分别是66.67%以及33.33%,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治疗痊愈率结果分别是95.56%以及86.67%,和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方式后,可以明显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于医护工作开展的遵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护理干预 呼吸内科 重症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住院患者12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缺血性ST—T变化特点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58例DCG资料,分析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369例冠心病组中,41例(占11.11%)发生缺血性ST—T下降,缺血部位为:前侧壁19例、前壁13例、下壁8例、后壁1例;6例发生一过性损伤型ST段抬高.下壁4例、前壁2例;1例急性下壁心肌损伤型ST段抬高者出现短暂心室颤动,持续约2min后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心律失常发生率由高向低排列依次为房性期前收缩84.88%、室性期前收缩72.97%、房性心动过速25.90%、心房颤动9、64%、室性心动过速6.05%、右束支阻滞3.97%、停搏2.08%。其它少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律、交界性心律、室性心律、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并行心律、WPW等。结论DCG可对缺血性ST段改变进行定位诊断。

  • 标签: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 ST—T改变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观察后适形放疗(3DCRT)联合TP同步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对82例患者随机分放疗+化疗组(放化组45例)和单纯放疗组(放疗组37例)研究。结果放化组有效率82.3%,放疗组有效率5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组和放疗组1、2年生存率分别是69.77%,44.61%和56.67%,11.54%。两组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组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较放疗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3DCRT联合TP同步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疗效较好,治疗费用相对低廉。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放射疗法 肺肿瘤/药物疗法
  • 简介:尽管,每一个人都不能逃避死亡,但我们如果能减少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那么我们便可使生命变的尽可能的长。

  • 标签: 保健法 死亡原因 医学 血压
  • 简介:aVR联在额面联体系中位于右上肩,可俯瞰整个心室腔,故被称为心室腔联。它可记录整个心内膜的电活动,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冠脉左主干病变及多支血管病变等的诊断价值均高于其他单个或多个联。而位于aVR联对侧的"-aVR"联使额面联系统能按心脏的空间激动顺序进行排列,更符合逻辑和心脏激动的顺序,使下壁和高侧壁扩展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成为可能。本文结合国外近年来的研究文献对aVR和"-aVR"联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AVR导联 “-aVR”导联 心电图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应用固定矫治技术配合前牙平打开咬合.方法:将20例安氏Ⅱ类Ⅲ°深覆頜患者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配合前牙平打开咬合,结果采用该方法矫治深覆頜患者经1~3年随访正常颌达到90%.结论:每次复诊调整摇椅型唇弓,调整前牙平对打开咬合至关重要.使用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矫治疗效,缩短矫治时间.

  • 标签: 固定矫治技术 前牙平导 打开咬颌
  • 简介:24h全息动态心电图(DCG)是受检者在日常活动状态下连续记录24h内的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完整的反映了心电各种变化,可对一过性高危性的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和对心肌缺血进行定量分析,且不受患者体质及运动能力的限制,弥补了常规12联静态心电图和平板运动试验的不足,为心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临床上实用、高效、无创伤性诊断技术.过去2~3联同步记录DCG仅能模拟某些常规体表心电导联,无法判断心电图平均电轴及分支性传导阻滞及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束支阻滞异常心搏的定位诊断,所以现在多采用12联同步记录的DCG.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导联 临床使用 高危 DCG 静态心电图
  • 简介:报告了1例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护理方法。对患者皮肤创面和黏膜进行专科护理,并配合病情观察、环境准备、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患者病情得以控制,经1月余的临床治疗痊愈出院。讨论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bullosa,EB)是一组较少见的以皮肤黏膜起疱,以水疱、疱为基本皮损的皮肤病,可分为遗传性、自身免疫性和其他三类,患者皮损严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护理显得更为重要。

  • 标签: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消毒隔离 护理
  • 简介:确定是否有心律失常及其潜在的机制,2或3联动态心电圈虽然弥补了静息12联心电图记录时间短、不能动态观察心律失常的缺点。但是其获得心电信息量不足.不能揭示房性、室性异位节律的位置。侵入性电生理检查,应用于儿童时,常需要在全麻下进行,可能限制心律失常的诱发。12联动态心电图对于反复发作性晕厥、心悸及其它心律失常的检测更有帮助。

  • 标签: 12导联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儿童 12导联心电图 反复发作性晕厥 系统
  • 简介:目的采用12联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阵发性心房纤颤(PAF)的触发方式、发生部位和发生频率,以了解阵发性房颤自行发作的机理.方法对31例自行发生PAF的病人采用12联24h动态心电图系统进行监测,并对记录到的287次PAF的触发方式、房性早搏的发生部位、频率和心率进行分析.结果264次PAF发作(92%)是由房性早搏触发,20次PAF发作(7%)是由典型心房扑动进展形成,3次PAF发作(1%)由房性心动过速转变形成.根据12联心电图标准,触发PAF的房性早搏中有217次(82%)起源于左房,5次(2%)起源于右房,42次(16%)起源部位不明确.在22例(71%)反复PAF发作的病人中,有15例病人是由同一形态的房性早搏触发.在PAF发作前120s和前30s期间内,房性早搏发生频率由0.8次/min分别增加到4.0次/分和6.1次/min(P=0.029和P=0.016).有224次PAF(78%)是在正常窦性频率(60~100次/min)下发生的.结论大多数PAF自行发作是在正常窦性频率下,由起源于左房并且发生频率增加的房性早搏所触发.

  • 标签: 心电描记术 便携式 心房颤动 触发方式
  • 简介:例1患者男性,42岁。临床诊断:非对称性肥厚性心肌病。查心电图示:除V2联S波增深达3.5mV以外,其余未见异常。查超声心动图示:心脏各房室腔径正常,房室间隔连续完整,室间隔心肌明显增厚,最厚处约1.8cm,增厚的心肌成毛玻璃样改变,动度减低。超声诊断:非对称性肥厚性心肌病。

  • 标签: 心肌肥厚 心电图示 V2导联 肥厚性心肌病 非对称性 临床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24h12联动态心电图改变。方法58例均经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DCM,再行24h12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所有病例动态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以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其中室性心律失常56例(96.6%),房性心律失常43例(74.1%),ST—T改变32例(55.2%)、室性心动过速29例(50.0%)。心功能越差,复合性心律失常越多见。传导阻滞25例(43.1%),房室肥大27例(46.6%),Q—T间期延长24例(41.4%),异常Q波8例(13.8%)等。结论DCM有多种心电图表现,其多发、多样性心律失常对DCM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有复合心律失常的患者有必要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12导联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 简介:正常成年人12联心电图的V1联呈rS型。当V1联以R波为主或R/S〉1时,临床可见于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后壁心肌梗死、右心室肥大、肥厚型心肌病、右位心、A型心室预激及正常变异等多种情况。本文结合心电图与心电向量图,对V1联R/S〉1的几种表现进行分析总结。

  • 标签: 心电图 心电向量图 V1导联 R/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