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小儿过敏紫癜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前来我科接受诊治的80例过敏紫癜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治疗及护理措施。结果77例患儿痊愈出院,3例患者好转出院,治愈率达96.25%,且住院期间未发生皮肤和消化道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对患儿临床症状进行仔细观察和记录,除了做好一般护理、皮肤护理和心理护理等工作外,饮食指导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患儿家长对饮食指导内容的依从更有助于提升病情痊愈率。

  • 标签: 小儿 过敏性紫癜 护理
  • 简介:“持续使用华法林的心房纤颤患者在行导管消融术时,各种长期反复出现的心律失常患者更常见出现心包积液”。研究人员在欧洲心律学会举办的欧洲心脏起搏会议中提出了这项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心包积液的比率在长期反复出现心房纤颤的患者为0.8%,而其他类型心脏疾病的发生率则为0.3%。超过70%的积液患者可以在发展未引起心包填塞之前被检查出并得到及时治疗。

  • 标签: 心包积液 心房纤颤 反复发作 患者 心律失常 研究人员
  • 简介:有些人可能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心脏病发作。究竟这类型的心脏病发作是如何被发现的?确实是在全部的心脏病发作中有一半的情况是被称为无症状心脏病发作,这意味着它们没有任何关联的症状。事实上,患者可能会有出现过一些不显著的症状,如胸部不适和头晕。但是这些症状可能是轻微及短暂的,所以才未被发现或忽略。无症状心脏病发作通常是做心电图(ECG)的时候发现,

  • 标签: 心脏病发作 无症状性 胸部不适 胸痛 肌肉损伤 临床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s,TIA)是指缺血引起的短暂脑局灶功能或视网膜功能缺损,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传统定义的TIA所致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应在24h内完全消失,但随着临床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尤其是缺血性卒中起病早期溶栓治疗的应用,国内外有关TIA的时限和处理方面的争议日益增多,值得神经脑血管科医师高度重视.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发作时限 临床表现 卒中 病因 治疗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孤立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近10年来接受导管消融手术的孤立房颤患者214例,根据消融效果分为复发组和消融成功组两组.对两组的假设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消融手术史、房颤类型、房颤病程长短、发病年龄、房颤家族史、血胆固醇、三酰甘油、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房内径大小、消融手术方式等共26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危险因素分析,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包括:房颤家族史(P=0.0003)、左房大小(P=0.04)、环肺静脉前庭隔离术(CPVAI)术中是否采用线性消融(P=0.01)、是否进行碎裂电位(CFAE)电位消融(P=0.02)、是否通过经胸电复律恢复窦律(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家族史是孤立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6,95%CI:2.73~26.13,P=0.0001).结论房颤家族史是孤立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具备家族史的孤立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风险增加.

  • 标签: 孤立性房颤 射频消融术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例);按不同发作频率分为:频发TIA组(123例)与非频发TIA组(77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0岁组(63例)、50~70岁组(112例)和〉70岁组(25例)。对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计算动脉狭窄率,比较各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①本研究共175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7.5%(175/200)。颅外动脉狭窄为173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53.2%(92/173),而颅内动脉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多,占39.3%(95/242)。颅内、颅外狭窄动脉比约为1.4:1(242/173)。②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多于VB-TIA组(P=0.001),而VB-TIA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多于CA—TIA组(P=0.006)。但二者间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③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01)④200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高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 标签: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血管造影术 颅内-外动脉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316例TIA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组,17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127例;分类不明确TIA组,11例.详细记录其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发作时(后)行头部CT或MRI检查,部分病例于发作后24~48h内复查.分别记录各TIA组发病持续时间≤60min与>60min患者影像学异常(责任病灶)例数.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及分类不明确TIA,发作持续时间平均值分别为(14.6±23)min、(8.8±1.7)min及(11.6±21)min.TIA发作持续时间≤60min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7/164、4/117及1/10;>60min者为9/14、7/10和1/1,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叭).结论局灶的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1h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概率明显低于持续时间>1h的患者.

  • 标签: 发作持续时间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内动脉系统 神经功能障碍 MRI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三维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3D-TOFMRA)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成像在短暂脑缺血发作(TI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53例为病例组,同期另选3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入选者均行MRI常规扫描(T_1WI、T_2WI、T2-FLAIR)、DWI、3D-TOFMRA和3D-ASL扫描。根据扫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3例入选者DWI序列均未见高信号显示,3D-TOFMRA、3D-ASL及两者联合诊断TIA准确分别为63.4%、71.1%、88.0%;敏感性分别为49.1%、58.5%、83.0%;特异性分别为90.0%、93.3%、96.7%。3D-TOFMRA与3D-ASL联合检查准确率、敏感性及特异性均明显高于两者单独检查(P〈0.05)。病例组中,3D-TOFMRA阳性+ASL阳性的患者13例(24.5%);3D-TOFMRA阳性+3D-ASL阴性患者13例(24.5%);MRA阴性+ASL阳性的患者18例(34.0%);3D-TOFMRA阴性+3D-ASL阴性的患者9例(17.0%)。结论3D-ASL、3D-TOFMRA和DWI检查方法各具优缺点,可从不同方面反映脑的特征,将三者联合应用可更好确诊TIA,追踪病情改变,应该作为TIA诊断的常规扫描序列。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成像 三维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与后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首次入院的脑梗死患者658例,男性378例,女性280例,平均年龄(64.03±11.13)岁,按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将其分为无TIA组(536例)和TIA组(122例),TIA组又按持续时间分为<5min组(20例),5~20min组(68例),21~60min组(26例)和>60min组(8例)4个亚组.采用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后,分析T1A的缺血预适应与TIA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在5~20min组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比率较高(82%),Ⅰ级预后(79%),与无TI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21~60min组、>60min组和无TIA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较严重,<5min组Ⅰ级预后(65%),21~60min组Ⅰ级预后(62%),>60min组Ⅰ级预后(6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TIA的缺血预适应与TIA发作持续时间有一定关系.

  • 标签: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塞 时间因素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ABCD^3-I评分法对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82例,分别采用ABCD2、ABCD^3、ABCD^3-I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其中ABCD^3-I危险分层分为低危40例,中危74例,高危68例,并观察TIA后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ABCD2、ABCD^3与ABCD^3-I评分法预测TIA后7d内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5、0.713、0.831。TIA患者7d内进展为脑梗死27例(14.8%)。ABCD^3-I评分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0、6.8%、32.4%,中危和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患者,高危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危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3-I评分与7d内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r=0.486,P〈0.01)。除年龄因素外,ABCD^3-I评分法中各个评分项目对TIA后7d内脑梗死发生率均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ABCD^3-I评分法能更有效地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可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指导TIA危险分层评价和治疗。

  • 标签: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卒中 脑梗死 ROC曲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对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的影响效果。方法本文选取40例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疗法,对比两组的脑梗死相关临床症状发生情况以及疾病复发率。结果治疗组只有1例偏瘫患者,脑梗死相关临床症状发生率为5.00%,对照组的脑梗死相关临床症状发生率为25.00%,除了偏瘫症状外,还有语言功能障碍、四肢麻木以及单肢无力等其他临床症状,两组的脑梗死相关临床症状发生情况结果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后,可以明显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同时也有助于缓解患者的梗死不良临床症状。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短暂性脑缺血 预后效果
  • 简介:目的对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钙在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式以及效果进行详细探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本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40例短暂脑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以及观察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变化情况以及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中,10例患者为显效,9例患者为有效,1例患者无效,本次治疗有效率为(19/20)95.0%;对照组患者中,6例患者为显效,9例患者为有效,5例患者为无效,本次治疗有效率为(14/20)75.0%。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缩小程度均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指标降低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可以采用联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钙的用药治疗方案,有利于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发作次数,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 阿司匹林 阿托伐他汀钙
  • 简介:碘普罗胺是一种新型非离子型低渗造影剂,因其耐受好而广泛用于血管造影、脑和腹部CT扫描以及尿道造影等[1]。随着碘普罗胺使用的剂量增加,其过敏反应也随之增多,但多为轻中度且是一过的,严重反应却少有报道。现就我科出现的一例碘过敏试验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病例报道如下:

  • 标签: 严重过敏反应 碘过敏试验 腹部CT扫描 碘普罗胺 非离子型 血管造影
  • 简介: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angina)本质是冠状动脉痉挛,临床研究已表明硫酸镁能抑制冷加压试验、运动及过度换气所诱发的冠状动脉痉挛,但确切的机制不明,本文通过测定变异型心绞痛患者血镁浓度(经镁离子负荷试验)与红细胞内镁离子浓度,探讨变异型心绞痛胸痛发作频率与细胞内镁离子浓度的相关,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变异型心绞痛 胸痛发作频率 细胞内镁离子浓度
  • 简介:目的调查北京市城乡≥55岁人群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病率及患病特点.方法2009年,采用按类分层、分段、随机、整群、等距的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宣武区(城区)、大兴区(近郊)、怀柔区(远郊)≥55岁人群作为调查对象,共2466人,其中男1142人,女1324人.分析TIA的患病率,并比较不同地区、年龄、性别患病率的差异.结果①2466人中,TIA患者86例,患病率为3.5%(标化后为3.7%).②远郊、近郊、城区TIA患病率分别为5.6%、3.7%、2.7%(标化后为6.2%、3.9%、2.7%,P=0.004).人群TIA患病率为乡村高于城区(4.7%比2.7%),P=0.009;远郊高于近郊,P=0.067.③女性TIA患病率略高于男性(3.8%比3.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随着年龄增长,总体人群TIA患病率逐渐降低,≥55岁最高(5.0%),≥85岁最低(2.2%);不同年龄段女性的TIA患病率与总体人群患病率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男性与总体患病率变化趋势不相符.结论北京市城乡≥55岁人群TIA患病率为城区低于乡村,近郊低于远郊.TIA总体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男女患病率差异不明显.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患病率 人群调查 横断面
  • 简介:目的:探讨硝酸甘油雾化吸入对肺源心脏疾病发作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我院就诊的94例肺源心脏病发作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雾化吸入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硝酸甘油雾化吸入),每组47例。观察治疗前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血气分析及临床症状积分情况,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雾化吸入组mPAP[(27.97±3.42)mmHg比(23.21±3.34)mm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49.66±8.21)mmHg比(45.37±8.12)mmHg]、内皮素(ET)-1[(53.45±15.11)pg/L比(46.21±15.35)pg/L]水平,临床症状积分[(7.69±2.65)分比(5.41±2.49)分]明显降低;动脉血氧分压[PaO2,(76.14±8.65)mmHg]比(82.01±8.41)mmHg]、一氧化氮[NO,(63.94±12.85)μmol/L比(70.94±13.95)μmol/L]水平,总有效率(63.83%比87.23%)显著升高,P〈0.05或〈0.01。结论:硝酸甘油雾化吸入治疗肺源心脏疾病,能够显著改善肺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提高疗效。

  • 标签: 肺心病 硝酸甘油 内皮 血管
  • 简介:目的观察症状单纯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的卒中复发、临床预后及血管动态改变情况。方法前瞻、连续纳入症状单纯MCA狭窄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管影像资料,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神经缺损程度、同侧卒中复发及血管动态改变情况。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其中16例(20.0%)随访期出现同侧缺血性卒中复发,56例(70.0%)6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70例完成脑血管评估的患者中,27例(38.6%)随访期出现血管狭窄程度的动态改变,其中进展12例(17.1%),缓解15例(21.4%)。结论症状单纯MCA狭窄患者首次缺血性卒中后有较高的同侧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但相对临床神经功能恢复良好;首次缺血性卒中后6个月内大部分患者血管状态稳定,但有部分患者可出现血管狭窄的进展或缓解。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狭窄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缺血性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以下简称MMC)及羊膜移植手术对预防翼状胬肉复发的作用。方法常规手术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并充分止血、泪阜颞侧球结膜下巩膜表面0.3mg/mlMMC溶液棉片放置3分钟,行羊膜移植。术后观察12个月以上,观察复发率。结果101例(121眼)复发6眼,复发率4.95%,治愈率95.05%。结论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MMC及羊膜移植手术对预防翼状胬肉的复发有明显作用。

  • 标签: 翼状胬肉 丝裂霉素C 羊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