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发现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3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可行性.方法通过多普勒超声、连续CT、MRI,脑室分流管造影3种检查方法来判断脑室分流管的分流情况,对16例脑外伤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脑疝、外伤性静脉窦回流受阻等原因导致脑积水的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2个月至2年对分流管检测.结果9例被判断分流管堵塞的患者,再次手术中与术前检查结果一致.再通术后,5例患者康复水平较前明显提高.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查早期即可判断分流管是否通畅,连续CT、MRI检查可进一步帮助判断分流管的分流状况,脑室分流管造影可最后确定堵塞部位,因而能早期诊断和手术.
简介:目的对比3种脑出血量表在预测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自发性脑出血患者61例。入院时采用Hemphill等的原始的ICH量表(originalICHscore,OICH)及Chenug等的改良的ICH量表(modifiedICHscore,MICH)、新的ICH量表(newICHscore,NICH)进行评分。同时于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评分。3个月时进行NIHSS、Barthel指数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析3种ICH量表与其他量表评分的相关性;以MRS为标准,对比3种ICH量表评价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准确性。结果①3种ICH量表评分与脑出血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和3个月MRS、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入院时和3个月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与MRS量表比较,OICH、MICH、NICH量表判断ICH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性分别为73.1%、84.6%、80.8%,特异性分别为80.0%、88.6%、60.0%,符合率分别为77.0%、86.9%、68.9%。结论OICH、MICH、NICH量表评分与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3种量表相比,MICH量表对脑出血预后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最高。
简介:目的用平板运动试验(TET)、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MSCT)、12导联动态心电图(12-AECG)Z种无创方法诊断冠心病进行比较,并以冠脉造影(ACG)为“金标准”,评价上述三种方法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60例患者均进行,TET、MSCT、12-AECG和ACG检查。计算,TET、MSCT、12-AECG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计算将上述三种方法两两联合、三种联合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以ACG结果为金标准,TET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9.07%和70.59%;12-AECG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2.09%和64.71%;MSCT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2.77%、91.08%和91.67%。MSCT与12-AECG联合、MSCT与TET联合及12-AECG与,TET联合使敏感性分别提高到95.35%、95.35%和97.67%。TET、12-AECG与,TET串联使特异性提高到100%。结论将三种无创方法联合可提高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
简介:目的:比较3种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在北京某镇中年农民人群中应用的差异。方法于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镇周边抽取40~65岁的中年农民632例为研究对象,男性258例,女性374例,平均年龄(54.5±10.4)岁。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经美国心脏协会(AHA)修订的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ATPⅢ)3种诊断标准诊断入选人群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并比较三种标准的符合率。结果CDS与IDF、NCEP-ATPⅢ诊断的患者,分别有72.3%和88.4%患者相一致,CDS与NCEP-ATPⅢ的诊断符合率较高,Kappa系数为0.887,采用配对χ2检验,显示两种诊断标准诊断MS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S与IDF的诊断符合率略低,Kappa系数为0.725,采用配对χ2检验显示两种诊断标准下MS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3种标准在代谢综合征的诊断结果上存在差异,CDS与NCEP-ATPIII的诊断符合率较高,CDS与IDF的诊断符合率略低。
简介: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抗血小板药物,但是它有许多不足。氯吡格雷口服后需要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的生物转化,转化率不一致,受伴随疾病治疗时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变异性制约,血小板抑制作用差异大,不同的患者对其反应性差异较大,药物转化率低的患者支架内血栓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
简介: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调查150例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并对主要心脏不良事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0.3±15.1)个月,术后98.7%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应用时间平均(19.3±7.2)月;术后99.3%患者应用氯吡格雷,应用时间平均(8.6±4.7)月;随访1年后,阿司匹林及氯吡咯雷应用率分别为88.7%及85.3%,随访2年后,阿司匹林及氯吡咯雷应用率为52.7%及3.3%,随访期间25.3%患者完全停用抗血小板治疗。完全停止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明显增加(18.4%vs4.5%,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长期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降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碘131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亢的近远期疗效。方法从2014年1月~2015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中选择出14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碘131治疗组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组,各组患者皆为73例,对两组患者用药治疗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碘131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5%要明显优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82.2%,数据差异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碘131治疗组患者复发率1.4%显著低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组患者复发率28.8%(P<0.05);碘131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7%明显要比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1.9%低(P<0.05);碘131治疗组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5.1%要高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组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率2.7%(P<0.05)。结论碘131治疗甲亢的近期疗效要显著比应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方法好,且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但是碘131治疗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要比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高。
简介:目的探讨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冠心病(CAD)患者停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需行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连续口服100mg肠溶阿司匹林和75mg氯吡格雷1周,观察停药后1、2、3、4、5、6、7、9天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采用光学血小板聚集仪(LTA)测定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A)和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DP).结果停药后第1天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最强[(5.4±1.6)%],血小板功能在停药后第4天恢复至正常水平[(76.6±4.0)%];停药后第1天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最强[(29.5±12.1)%],在停药后第7天恢复至正常水平[(69.7±3.5)%.结论冠心病患者口服100mg阿司匹林和75mg氯吡格雷1周,停药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第4天恢复至正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第7天恢复至正常.
简介:第九届国际脑血管痉挛(CVS,cerebralvasospasm)大会于2006年6月28日~30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来自全世界200多位专家就近年CvS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治、监测的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CVS广泛存在于动脉瘤破裂出血、脑外伤、手术等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是造成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资料显示在SAH患者中有20%~30%的患者因为CVS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脑功能损害,但CVS还未受到临床医生及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脑血管痉挛在基础研究、诊断、监护以及治疗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在药物治疗方面,此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具有坚实循证医学证据的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仍然是脑血管痉挛防治的基本用药。
简介:目的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干预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行为改变阶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126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1例)与对照组(65例),干预组给予为期6个月的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导向的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则给予常规健康宣教与出院指导。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后行为变化阶段、服药依从性、生存质量评分、血栓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异。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P<0.05),生存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支架血栓事件与再入院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宣教干预强化了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改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远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