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可高达25%~90%,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产生疼痛、麻木、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基础研究的进展,如神经血流量测定、神经病变超微结构和酶动力学研究,不仅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加深了认识,同时为针对性药物治疗措施提供了理论基础。由于高血糖与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关,因而良好地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基本措施。恰当地对症治疗有利于受损神经的修复。近年来,发现有多种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予综述如下:
简介:目的对桃仁红花散加盐酸川芎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将6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随机化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血糖、降血脂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生活行为方式方面的干预,如戒烟、限酒、饮食控制、规律运动等,干预组在同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桃仁红花散加盐酸川芎嗪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8%和6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正中神经的MNCV为(51.3±5.8)m/s,SNCV为(47.8±4.3)m/s,腓总神经的MNCV为(42.7±4.6)m/s,SNCV为(45.2±6.1)m/s,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降糖药联合桃仁红花散加盐酸川芎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探讨并发症少、并能为周围动脉重建术提供良好手术环境的可靠麻醉方法。方法2004年12月~2010年6月,选择143例动脉造影诊断股浅动脉闭塞和13例髂动脉闭塞并伴有严重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以及56例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在0.2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下行周围动脉重建术,其中13例行耻骨上人工血管转流术,143例行股-腘动脉旁路移植术,56例行上肢动静脉搭桥术。术前评定患者的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及合并症。记录麻醉药用量、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舒适评分(BCS)、围手术期并发症。并记录手术当日晨间、切皮时、手术开始后1h和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_2)。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耐受手术,且术区环境良好,BCS评分(2.6±08),VAS评分(3.0±2.1),各时间点MAP,HR和SpO_2无明显变化。利多卡因(0.22%)用量350~487mg,平均用量417mg。本组病例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转流血管通畅率为97.16%(206/212)。结论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能够为周围动脉重建手术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尤其适用于高危、高龄患者。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UA)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并发症(DPN)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T2DM患者920例。采集血清进行生化指标[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SUA]检测,同时对入组患者是否患有DPN进行诊断并记录。SUA水平四分位法分为4个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尿酸水平与DPN发病率的关系。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A水平>3.5mg/dl即第2个四分位后,SUA即为DPN的危险因素,且随着SUA水平的升高,其影响程度增加,OR值分别为2.95(2.02~8.76),3.06(1.75~6.45),4.15(0.84~6.74),均P<0.05。结论SUA是DPN的一个危险因素,在DPN的临床治疗中除了降糖、降脂和降压之外,有效地降低SUA水平应该成为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简介:目的探讨结合量化评估方法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围手术期诊疗。方法前瞻性研究65岁以上的老年髋部手术患者(2005年8月至2007年7月)。入选病例161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围手术期综合干预组(83例)和对照组(78例)。入院后每天采用精神错乱鉴定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并作为诊断谵妄发生及病程结束的依据。对确诊谵妄的患者,再进行谵妄严重程度(DRS)测评,记录首、末次DRS评分和谵妄持续时间。对综合干预组患者进行谵妄危险因素控制和预防性治疗,并根据上述评分对治疗方案进行评价,随时进行调整。对照组患者则应用常规骨科处理方案。结果综合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2.80±2.15)d,少于对照组的(13.73±2.12)d(P〈0.01);谵妄发生率为12例(14.46%),低于对照组19例(24.36%,P〈0.01);谵妄严重程度为首次DRS评分17.33±3.31,低于对照组20.58±4.18(P〈0.05);谵妄持续平均时间为(2.08±1.08)d,少于对照组的(3.32±1.53)d(P〈0.05)。治疗后DRS评分,综合干预组为8.08±2.84,低于对照组11.05±3.31(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综合干预组DRS减分为9.25±2.18,对照组为9.25±2.18(P〉0.05)。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通过使用精神错乱鉴定方法诊断,DRS评价严重程度,并指导围手术期的治疗和危险因素控制,可有效降低谵妄的发生率,缩短谵妄的持续时间,减轻谵妄的严重程度,缩短住院时间。
简介:目的探讨延伸护理服务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行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康复、抗骨质疏松治疗和护理一体化服务。试验组在出院后加入骨质疏松俱乐部,接受系统、规范的延伸服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的恢复(Harris评分)和骨密度改善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2个月后两组骨密度均较治疗的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L_2~L_4骨密度有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术后患行的延伸服务可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和骨密度的改善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1年11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6例共110个椎体,均采用经椎弓根单侧PKP或合并另外一侧椎体成形术(PVP)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对其术后椎体前缘的高度恢复值、VAS和Oswestry评分的疼痛改善情况、骨水泥的渗漏方式及比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所有110个椎体均穿刺成功,所有96个患者手术效果均满意,椎体骨水泥分布比较理想,手术时间约20~40min/椎体,骨水泥注射量约5.4ml/椎体,术后VAS和Oswestry疼痛评分较术前均明显缓解(P〈0.01),椎体前缘高度明显改善(P〈0.01),手术的主要并发症是骨水泥渗漏,大部分渗漏发生在椎体前缘及前侧的静脉丛,总体发生率为56.3%。随访36个患者的40个椎体,1例有相邻椎体的骨折发生,1例患者治疗椎的前上缘(无骨水泥填充部位)发生了轻度的塌陷,但患者无不适。结论PKP或结合PVP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方法。
简介:目的探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联合仙灵骨葆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6年7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治疗且符合标准的11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osteoporosis,PMOP)相关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2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PKP联合传统抗骨质疏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仙灵骨葆胶囊,连续治疗6个月。记录2组治疗前后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三角骨密度(bonedensity,BMD)、腰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血清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actor-κBligand,RANKL)水平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三角BMD均优于术前和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腰椎JOA评分及V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血清OP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RANK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仙灵骨葆胶囊可显著改善PMOP相关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PKP术后骨代谢,提高患者BMD,改善腰椎功能,减轻腰背部疼痛。同时不良反应较少。
简介:目的对比骨搬运和抗生素骨水泥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后感染性骨不连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临床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胫骨开放性骨折后感染性骨不连老年患者72例,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研究组患者给予骨搬运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生素骨水泥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随访12个月,对比2组患者的对位对线情况、骨愈合指数、美国膝关节协会(AKS)膝关节功能评分、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骨折位置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相比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缩短[(135±17)vs(146±12)min],AKS膝关节功能评分[(165.7±15.2)vs(123.7±18.1)]和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88.6±3.6)vs(77.6±5.4)]提高,骨愈合指数[(42.0±2.0)vs(43.3±3.0)d/cm]降低,临床有效率高[61.1%(22/36)vs47.2%(17/36)],感染发生率低[5.6%(2/36)vs25.0%(9/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搬运技术能够促进胫骨开放性骨折后感染性骨不连老年患者的功能康复,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