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膝周骨折后影响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骨折类型和固定情况,在不同介入时机进行股四头肌、关节主被动活动度训、日常生活能力和辅助康复等训练,达到促进骨折愈合降低关节僵直和肌肉萎缩的发生的目的,降低家庭和社会负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接骨板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eoynthesis,MIPO)结合股骨近端非接触桥接假体周围骨折钢板(non-contact bridging periprosthetic plate,NCB.PP)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钉体周围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74.88±12.1)岁(范围65~83岁);左侧8例,右侧4例;骨折后均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PFN)短钉固定,术后6~36个月后因跌倒致闭合性钉体周围骨折;均为Vancouver B型患者;术前骨密度检查1例骨量正常,10例骨质疏松,1例骨量低下。所有患者均采用MIPO技术复位固定骨折,并以股骨近端NCB.PP固定。比较术后第1天、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时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12例患者手术时间(68.7±4.33)min(范围65~75 min);术中出血量(291.67±114.48)ml(范围150~400 ml);术后引流量(79.17±17.17)ml(范围50~100 ml)。骨折复位后,近端使用(3.25±0.96)枚(范围2~5枚)双皮质螺钉固定;其中3例附加捆绑带捆扎固定;3例术中行自体髂骨植骨。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6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骨折愈合,愈合时间(7.75±2.83)个月(范围4~13个月),骨折愈合率为83.3%(10/12)。另外2例患者中,1例为83岁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术后卧床,随访12个月仍未愈合;1例为68岁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出现骨折断端骨吸收,进行二次手术,给予断端取髂结合异体骨植骨,至术后13个月时骨折部分愈合。术后1周、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8.00(8.00,9.00)分、2.50(2.00,3.00)分和0.00(0.00,0.75)分,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29、-3.097、-3.134,均P< 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分别为(72.50±2.91)分和(86.67±5.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57,P< 0.001)。末次随访时,除1例骨折未愈合和1例再手术患者外,其余10例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优6例、良4例,优良率为83.3%(10/12)。术后1例伤口浅表感染,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而愈合;1例出现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给予局部换药切口愈合。结论MIPO技术结合NCB.PP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术后短髓内钉周围骨折,具有手术损伤小,出血量少,骨折愈合率高等特点,近期疗效满意。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固定系统(Lessinvasivestabilizationsystem,LISS)治疗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的手术适应症及其疗效。方法自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应用LISS钢板治疗17例18处骨折。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35岁(18~60岁)。股骨远端8处,胫骨近端10处,其中1例为同侧股骨远端,胫骨近端骨折。手术采用间接复位(关节内骨折除外),微创切口,经骨膜外和肌肉之间插入钢板,经皮小切口将带锁定头的螺钉与钢板的螺孔锁定。结果17例患者获6~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HSS评分:优13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8.2%。结论LISS钢板设计独特,为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然而,作为全新理念设计的新型内固定器,临床应用过程中除要要加强对理念的理解外,也要严格掌握操作程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微创治疗老年患者转子周围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7例老年转子周围骨折患者,其中男14例,女23例;年龄65-93岁,平均79岁,股骨颈基底部骨折7例,转子间骨折22例,高位转子下骨折8例,其中转子间骨折按照Evans-JensenⅠA型1例,ⅠB型5例,ⅡA型9例,ⅡB型4例,Ⅲ型3例,高位转子下骨折按Seinsheimer分型Ⅰ型0例,ⅡA型2例,ⅡB型3例,ⅢA型2例,ⅢB型1例,Ⅳ型0例,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采用Harris功能评估患髋功能。结果3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24月,平均5个月,本组患者手术时间20-40min,平均28min,出血量30-100ml,平均55ml,临床愈合时间为2-5个月,平均3.6个月,Harris功能评分优21例,良9例,可7例,总体优良率81%。结论PFNA具有操作简单,微创,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螺旋刀片及锁定功能显著提高了内固定的抓持力、承重力和抗切割功能,对老年人髋部骨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简介:【摘要】目的:就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治疗策略进行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8例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温哥华分型包括A型、C型各4例、B型10例,并采取不同治疗策略,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A型患者4例仅接受单纯钢丝固定,其余10例B型和4例C型患者均接受了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随访结束后,所有患者其骨折端完全愈合,未出现静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髋关节、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螺钉稳定、钢板无折断,假体部位稳定无松动。结论:髋关节假体置换术(THA)后容易出现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合具体情况予以正确分型并制定相应治疗策略是获取良好疗效的关键。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后双侧颞骨纵形骨折致双侧周围性面瘫行面神经减压手术的适应症、手术时机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外伤后双侧颞骨骨折致双侧周围性面瘫并至少行一侧面神经探查减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外伤致颞骨骨折后双侧面瘫的原因及特点,对比术前与术后、术侧与对侧面神经功能及听力的恢复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8例患者均为男性,其中5例车祸伤、1例坠落伤、2例头部挤压伤,8例中有5例外伤后有颅脑损伤及昏迷史。所有患者外伤当天或清醒后即发现面瘫,颞骨CT显示双侧纵行骨折,术前双侧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Ⅴ~Ⅵ级;3例听力正常,1例双侧传导性聋,4例有高频感音神经性聋。8例患者共11耳行面神经减压术,传导性聋患者同时行听力重建术。术后随访至面神经功能正常或1年以上,面神经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传导性聋患者听力提高约30dBHL。结论车祸是造成颞骨骨折周围性面瘫的主要原因。面神经减压术能提高外伤后即发性面瘫患者的预后,颞骨骨折引起的传导性聋可同时重建听力。
简介:目的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随访病例膝关节稳定性的变化,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的发生率及早期诊断和处理措施.方法对2000年1月~2003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对有随访的57例良好复位的平台骨折病例膝关节稳定度进行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2.5年,平均15个月,未见明显膝关节不稳现象,总结出本组病例膝关节稳定性良好的原因:①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发生率低;②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韧带损伤程度轻;③解剖复位及坚强内固定;④术后良好制动及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完全断裂的发生率较低,韧带不全损伤非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骨折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之间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2-5年的复查,主要对患者的Harris评分、X射线检测结果、关节的活动灵敏度及有无术后并发症的出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术后通过对18例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发现,患者Harris评分有所提高、X射线的检查显示骨折愈合、关节活动度屈曲均≥100°,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情况,应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能够促进患者病情快速改善,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胫骨平台骨折并周围组织损伤使用手术治疗的临床成果。方法:通过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收诊的65例胫骨平台骨折病患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根据分析胫骨平台骨折和周围组织的损伤程度经过临床治疗的方式观察治疗后的效果以及膝关节功能的各项指标的恢复情况等等。结果:依据Schatzker标准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分型后,I~II型的骨折并周围组织损伤程度比较轻,IV~VI型的骨折并周围组织损伤程度比较重。经过临床手术治疗,关节活动度、外翻内翻程度、伸膝受限程度、髁部变宽程度、关节面塌陷程度等均都恢复正常水平,与手术前对比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由于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组织损伤患者严重的程度不一样,根据病情来手术治疗可最大限度的使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