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和分析无呼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80例,两组均给予营养支持、糖皮质激素治疗、吸氧、止咳、化痰、平喘以及抗感染和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无呼吸进行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72h动脉血气以及生命指征.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4h、72h后的动脉血气以及生命指征都较治疗前改善.且实验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无呼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以很好地改善呼吸情况、提升呼吸的舒适度,延缓病情发展,同时还具有快捷方便、无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无创呼吸机 慢性肺阻塞性疾病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呼吸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ICU行机械通气治疗超过48h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VAP分为VAP组(57例)和非VAP组(103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VAP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在ICU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YAP发生率为3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AP组患者的年龄大于非VAP组患者,VAP组患者有基础疾病、有输血史的比例高于非VAP组患者,VAP组患者平均吸烟年限长于非VAP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VAP组患者留置胃管、中心静脉置管,使用激素、行机械通气前48h使用抗生素、经鼻插管以及昏迷的比例显著高于非VAP组患者(P〈0.05);VAP组患者入住ICU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显著长于非VAP组患者(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时间以及行机械通气前48h使用抗生素是重症监护室治疗患者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时间以及行机械通气前48h使用抗生素是重症监护室治疗患者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对患者加强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重症监护室 危险因素
  • 简介:随着呼吸在临床治疗的应用,机械通气(MV)技术已经成为ICU抢救各种原因引起呼吸衰竭的主要措施之一,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但随之产生的呼吸依赖已成为临床上行机械通气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Dasgupta等”。报道,呼吸监护室的呼吸依赖发生率为13%。

  • 标签: 呼吸机依赖 护理 干预 综述
  • 简介:<正>收住ICU,诊断为呼吸相关性肺炎(VAP)患者120例,总病死率17%(20/120),与VAP相关病死率14%(17/120),50例发生VAP前10天内使用抗生素时间超过48小时。醋酸钙不动杆菌占与VAP相关死亡病例分离出病原菌的47%。单因素分析示年龄超过45岁,致命性基础疾病,先前使用抗生素、激素,住院

  • 标签: 临床相关因素 基础疾病 总病死率 醋酸钙 因素分析 不动杆菌
  • 简介: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早发性和晚发性呼吸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菌谱的构成和临床治疗效果,以提高经验性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ICU2003~2006年间发生VA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早发(机械通气时间≤4d)和晚发(机械通气时间〉4d)2组。比较2组在病原菌菌谱构成、ICU住院时间、病死率等各方面差异。结果:早发组与晚发组的患者在病死率上无统计学差别。住ICU平均天数存在明显差异[(15.1±16.2)d比(32.3±50.3)d]。早发性VAP与晚发性VAP病原菌无差异,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在早发组和晚发组中占前3位。结论:早发性和晚发性VAP均由多重耐药菌引起,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是常见致病菌。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病原菌 重症监护病房 多重耐药菌
  • 简介:目的探讨面罩无正压机械通气(NIPPM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观察16例经过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NIPPMV治疗前、24h后临床疗效及血气变化。结果所有患者经无机械通气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动脉血pH值恢复正常,动脉血PaO2高于NIPPMV治疗前水平(P〈0.05),PaCO2低于NIPPMV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无正压通气对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无创机械通气
  • 简介:目的探讨无正压机械通气(NPPV)治疗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27例急性胰腺炎并发ARDS患者行NPPV治疗的病例资料,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0I)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的变化情况。结果27例患者中,25例(92.6%)经NPPV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从上机前的(118.4±13.4)次/min、(32.1±1.7)次/min降低到上机后48h的(81.9±8.5)次/min、(19.9±2.1)次/rain,PaO2、OI及PaC02从上机前的(74.1±5.0)mmHg(1mmHg:0.133kPa)、(148.2±10.0)mmHg、(28.7±1.6)mmHg增加到上机后48h的(110.4±20.8)mmHg、(204.5±71.1)mmHg、(38.4±3.6)mmHg,最终顺利脱机并过渡为文丘里面罩给氧;2例(7.4%)患者呼吸情况恶化,最终改为经口气管插管接有呼吸辅助呼吸。结论急性胰腺炎并发ARDS患者使用NPPV治疗的疗效满意。NPPV操作相对简单,容易学习和掌握,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胰腺炎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回顾性研究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
  • 简介:一个北美大型多中心研究显示,“小”潮气量通气较“大”潮气量更能提高ARDS病人的生存率;PEEP和短暂高气道压可复张萎陷的肺单位和改善氧合;在几个北美的试验中,无医师领导的脱机草案能减少通气的时间;由于有证据证明入住ICU前危重病人未获得最佳治疗,促进了早期预警评分和危重监护出诊队伍的发展。

  • 标签: 有创机械通气 治疗 PEEP 气道压 出诊 多中心研究
  • 简介:呼吸系统有两个基本功能——维持合适的动脉血PaO2和调整动脉血PaCO2,并以此维持一个稳定的酸碱状态。两者对维持正常组织新陈代谢都是必需的。呼吸衰竭能被定义为两种:

  • 标签: 呼吸衰竭 正常组织 PAO2 PACO2 动脉血 呼吸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无正压通气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将80例肺源性心脏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无正压通气、抗感染和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治疗前后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血气分析结果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R、R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pH、PETCO2和pCO2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纳洛酮联合无正压通气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理机能、呼吸效率,促进残留二氧化碳排出,提高呼吸质量,有效改善患者呼吸衰竭症状。

  • 标签: 肺源性心脏病 Ⅱ型呼吸衰竭 治疗 纳洛酮 无创正压通气
  • 简介:目的评估家庭无正压机械通气联合康复锻炼对稳定期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肌肌力的影响。方法将56例经住院治疗处于稳定期的重度COPD患者分为无呼吸呼吸操组(治疗组,n=26)和无呼吸组(对照组,n=30)。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年两组患者的最大吸气压(MIP)、跨膈压(Pdi)、最大跨膈压(Pdimax)及Pdi/Pdimax、CO_2分压(PaCO_2)、肺功能、6min行走距离(6MWD)、病死率及再住院率等指标。结果两组年龄、性别、COPD病程、体质量指数、PaCO_2、PaO_2、MIP、Pdi、Pdimax及Pdi/Pdimax、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与预计值的比值(FEV_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_1/FVC%)、6MWD和每年住院次数均具有可比性(均P〉0.05)。2的年后治疗组MIP,Pdi,Pdimax及Pdi/Pdimax,6MWD,每年住院次数分别为(76±6)cmH_2O,(48±5)cmH_2O,(126±11)cmH_2O,(0.38±0.01),(263±33)m和(2.1±0.9)次/年,与对照组[(72±5)cmH_2O,(45±4)cmH_2O,(116±8)cmH_2O,(0.39±0.02),(244±26)m,(2.6±0.9)次/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死亡1例(1/26),对照组2例(2/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结论长期家庭无正压机械通气联合呼吸操康复锻炼治疗可以有效提高稳定期重度COPD患者呼吸肌肌力及呼吸肌耐力,改善运动功能,从而达到更好的长期治疗效果。

  • 标签: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呼吸肌 呼吸锻炼
  • 简介:目的: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在俯卧位状态下是否悬空腹部对呼吸和循环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2例稳定期COPD患者和9名健康志愿者采取仰卧位、俯卧位悬空腹部、俯卧位3种不同体位,通过NICO和BioZ无心肺功能监测仪连续测定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动力学指标,通过呼吸功能检测电极测定膈肌肌电、跨膈压(Pdi)等指标,每个体位均观察10min。结果:1呼吸动力学:健康志愿者俯卧位的Pdi与俯卧位悬空腹部和仰卧位比较显著升高[(13.5±1.6)比(11.5±2.2)、(10.1±1.7)cmH_2O(1cmH_2O=0.098kPa),P〈0.05],稳定期COPD患者俯卧位的Pdi与俯卧位悬空腹部和仰卧位比较明显升高[(22.6±2.5)比(15.6±2.6)、(18.2±3.2)cmH_2O,均P〈0.05];2循环动力学:健康志愿者俯卧位的心指数(CI)显著高于俯卧位悬空腹部和仰卧位[(5.01±0.73)比(4.26±0.47)、(4.39±0.39)L/(min·m^2),均P〈0.01],稳定期COPD患者仰卧位的CI显著高于俯卧位悬空腹部和俯卧位[(4.31±0.45)比(3.85±0.61)、(3.42±0.59)L/(min·m^2),均P〈0.01],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在俯卧位时显著高于俯卧位悬空腹部[(1960.9±307.9)比(1701.9±422.5)dyn·s·cm^-5·m^2,P〈0.05)]。结论:健康志愿者或稳定期COPD患者在俯卧位悬空腹部,均能降低Pdi改善膈肌的运动能力,对稳定期COPD俯卧位时悬空腹部能减轻心脏的负荷。

  • 标签: 俯卧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跨膈压 膈肌肌电
  • 简介:目的为了了解神经系统疾病致呼吸肌麻痹行气管切开术后,与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神经内科病区的31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痰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发现所有病例均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而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占多数。本组患者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即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累及呼吸肌的病史。治疗中均应用了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给予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结论以上因素可能是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易感因素。因此在治疗中除了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努力消除易感因素,还应加强危重病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 标签: 呼吸肌麻痹 气管切开 术后并发症 医院内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