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肺组织不必要的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所取组织的病理结果为患者术前提供权威性诊断或不能手术者亦可据此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包括化疗及放疗).方法:CT定位下用穿刺针进行肺穿刺.结果:5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结论:CT定位下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简介:目的:从人源性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抗人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构建一种导向溶栓抗体。方法: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血栓病人的抗体库,从中淘选出能与血栓主要成份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D-二聚体有特异结合作用的抗体。将抗体在XL1-B1u中可溶性表达。再利用抗D-二聚体鼠源抗体进行竞争ELISA检验。证实抗体与D-二聚体结合的活性。结果:获得抗人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D13株。并成功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可溶性表达.ELISA检测中显示与D-二聚体结合的优势。结论:该抗体株D13可供进一步开展导向溶栓剂的研究。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相关因素,观察急诊溶栓治疗的诊断―用药时间的改善情况及溶栓疗效。方法:分别从发病时间(溶栓时间窗)、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探讨对溶栓治疗的影响,结合诊断―用药时间分析我院溶栓治疗的再通率情况。结果:影响溶栓治疗的最主要因素依次为时间窗、年龄、心功能(KillipⅢ级)、non-STE、心源性休克等;急诊科诊断―用药时间为101.9min;溶栓再通率为83.3%。结论:急诊科开始溶栓所需要的时间明显缩短,再通率也明显增加,影响溶栓最主要的因素为发病时间窗、年龄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提示在二级医院急诊溶栓治疗可能是首选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检测血浆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的含量变化在诊断及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下肢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有无DVT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d和3d检测两组血浆DD、hs-CRP、IL-6、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DD、hs-CRP和IL-6的血清浓度在手术后1d及3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d研究组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d研究组PT、APT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动态检测血浆DD、hs-CRP和IL-6的含量在下肢骨折术后DVT的早期诊断及预防上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二次经尿道电切加术中粘膜下注射吡柔比星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0例首次接受电切术治疗表浅性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每周进行1次灌注治疗,6周后延迟至每月1次,治疗1年,观察组术后5周左右进行二次经尿道电切加术中粘膜下注射吡柔比星,后续治疗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以及大量出血、电切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都取得了成功,膀胱肿瘤切除率达到了100%,在随访期间内,观察组仅有8例患者复发,占2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48.57%)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电切术相比,二次经尿道电切加术中粘膜下注射吡柔比星治疗表浅性膀胱肿瘤同样安全、有效,肿瘤的复发率更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