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结合干骺端环锯取骨植骨治疗下肢长骨骨折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在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70例下肢长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其护理方法。结果患者住院14-28d,平均(16.5±5.7)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1-18个月,平均(14.8±5.3)个月。X线摄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采用Johner-Wruhs评定系统进行功能评定,优53例、良1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7.1%。结论精心细致和全面的护理是促进下肢长谷骨折术后患者康复、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取揿针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发生便秘者的价值。方法:选取61例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加用揿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初次排便时间较对照组短,排便次数较对照组多,大便性状较对照组优,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的总有效率(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发生便秘的患者,采取揿针辅助常规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排便情况,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取揿针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发生便秘者的价值。方法:选取61例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加用揿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初次排便时间较对照组短,排便次数较对照组多,大便性状较对照组优,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的总有效率(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发生便秘的患者,采取揿针辅助常规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排便情况,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讨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中医护理,提高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47例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经定量CT骨密度测定确诊为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影像检查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实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提出相应的中医护理措施。结果 术后24-48小时后拔掉引流管;术后两周内切口正常愈合、拆线出院, 12个月门诊复查随访全部达到骨性愈合,功能恢复良好,无相应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合理有效的中医康复护理可以改善骨折患者的情绪,促进骨折痊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 目的 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实施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治疗中给与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 方法 样本选自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10 月来本院诊治的 60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为 A 组与 B 组,每组各 30 例。其中 B 组行常规护理, A 组行手术室护理。最终统计对比 A 、 B 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情况。 结果 行手术室 护理的 A 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均比 B 组要显著减少或缩短 ,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A 组的髋关节功能评分要比 B 组有了很大的提高,差异明显,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因此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给与手术室护理,能够极大程度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有助于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降低手术创伤性,在临床上有广泛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预后治疗的作用效果。方法:向医院在2022年7月-2023年4月收治的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以电脑筛选法分成对照(10例,)和干预(10例)两个小组,分别以动力髋螺钉、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作为治疗技术,比较双方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结论: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作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技术,在术后对泌尿道感染、内固定物断裂等不良事件规避起着巨大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 传统的前臂固定带中肩颈尼龙吊带材料粗糙,如果患者需要长期佩戴,尼龙带的摩擦容易使颈部皮肤发生擦红,甚至破损,使患者舒适度降低。且患者佩戴前臂固定带活动时,患肢容易下滑,低于心脏水平,增加患肢肿胀,不利于患者康复。经临床使用,传统前臂固定带存在佩戴不舒适,稳定性差,患者随着步行前臂的摆动会增加骨折处的疼痛等问题。因此,制作改良版前臂固定带使患者佩戴舒适、稳定性增加,固定牢固;让患者在佩戴过程中,患肢处于功能位,利于患肢消肿,既能减轻因前臂摆动导致的骨折处疼痛,也能减轻对颈部的受压,不会使患者颈部出现压疮问题。方法 在传统前臂固定带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为达到上臂紧贴于前胸部固定,使前臂悬吊于功能位,在腰部增加一条活动性固定带。在前臂托内增加一条大拇指固定带,使前臂悬吊稳定性增加,减轻颈部悬吊力量。在肩颈悬吊带上增加柔软、可活动的衬垫,减轻颈部局部压力,增加颈部佩戴舒适度。 结果 改良版前臂固定带增加了患者佩戴的舒适度,缓解了患者颈部局部的压力,能妥善固定前臂,减轻患肢疼痛,增加了佩戴前臂固定带的有效性,使患肢处于功能位,护理人员及家属使用方便,可以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结论 改良版前臂固定带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并达到了预期固定的效果。
简介:第五掌骨颈骨折,又称拳击手骨折(boxer’sfracture),是手部最常见的骨折,约占手部骨折的20%。对于稳定的,掌侧成角〈30°的骨折,采用保守治疗甚至无需内外固定即可获得良好的功能效果。而对于掌侧成角畸形严重或有明显侧方移位、旋转畸形、不稳定的骨折,临床上多需要复位后石膏固定或手术治疗。较长时间的石膏固定容易造成关节僵直,因骨折线非常接近掌指关节或者就在关节内,切开复位内固定也容易造成关节僵直,采用顺行髓内针内固定法治疗移位明显的第五掌骨颈骨折31例,手术方法简单,外固定时间短,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