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研究目的:本次主要探究对接受心肺复苏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对患者治疗后的康复情况和安全性。研究方法:从2020年3月至2021年7月我院所收治的心脏骤停并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中,选取了6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主体,并对他们进行分组,分组方式为随机,62例患者被等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并且这两组患者所采取的护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常规组为常规护理,实验组则是在前者基础上增加了急诊护理干预,在护理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气管插管累计时间、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护理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在对两组患者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接受急诊护理干预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接受常规护理的小组,急诊护理干预小组数据更优异,且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对比后呈现出明显差异,即:P<0.05。讨论:对于接受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而言,对他们实施急诊护理干预要比常规护理干预更有效果,安全性也更高,临床应用价值也比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进行实验研究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的影响、安全性。方法 实验对象选自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之间我院接诊的因心脏骤停而实施了心肺复苏的病患共有78人,一组是参照组有39人,本组按照基础干预措施即可;另一组是实验组有39人,本组在此基础上加入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在实验期间对比两组病患的护理效果、身体康复指标变化情况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可知,实验组病患的护理效果有效率为94.87%,相比参照组的69.23%,有明显优势与差距(P<0.05);在对比身体康复指标时可知,呼吸机治疗时长、住院时间、术后动脉压、心率指数各项数据实验组要优于参照组且P<0.05;根据统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实验组的概率是7.69%,明显低于参照组的28.21%,两组之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康复护理中有很好的临床护理效果,还能明显改善身体指标,安全性高,可以加强应用。
简介:作者对近3年考核验收指标与临床技能有关的教学能力、专业技术、技术操作、理论考核成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通过有计划分层次对护理人员训练和继续教育量化考核,护理人员总体的专业素质有所提高,各层次每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和考核计划。专业技能考核成绩呈逐年上升趋势(F=4.0124P<0.01);技术操作1997年度的考核分值高于1995和1996年度,医学理论训练是作为护师、主管护师的重点项目来抓的,结果理论考核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从相关分析看1995年护师教学能力与专业技能、1996年护士教学能力与专业技能、1997年护师专业技能与技术操作都存在正相关(R=0.4926P<0.001),(R=0.4112P<0.001),(R=0.4783P<0.001)。说明专业技能的情况可直接影响教学能力的高低,故在培养专业技能方面应加大管理力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专科护理门诊就诊患者情况。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门诊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妇产科专科护理门诊就诊患者情况分布,并对比专科护理门诊就诊患者满意度与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结果:妇产科专科护理门诊就诊患者年龄段集中在18-39岁之间,占总就诊患者的73.00%。主要疾病中,宫颈炎占28.67%,月经不调占36.33%,子宫腺肌症占18.67%。就诊原因中,常规检查占41.00%,不适症状占29.67%,妇科问题占23.67%。治疗方式中,药物治疗占29.00%,手术治疗占18.33%,康复护理占41.67%。专科护理门诊就诊患者满意度95.67%,高于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90.00%,P<0.05。结论:妇产科专科护理门诊就诊患者种类复杂多样,所需的护理服务要求内容也不同,因此,门诊需要注重女性患者的特定年龄段需求,针对主要疾病和就诊原因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不同治疗方式的优势,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简介:摘要:基于原发性高血压导致脑出血、且病情稳定后复查 CT 显示脑出血量较前无明显增加患者的总体疾病特征,以及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研究个性化延续性护理在改善高血压脑出血稳定期、且有偏瘫患者的患侧肢体运动、生活自理能力、焦虑抑郁情况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并用客观数据对效果进行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科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对我院儿科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之间在儿科护理中发生的不良事件情况,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在这96例不良事件中,有4例为药物不良反应,占比为4.17%,6例为烫伤,占比为6.25%,8例为工作流程问题,占比为10.42%。19例为坠床或跌倒,占比为19.79%,有11例为留置针意外拔管,占比为11.46%,14例为用药错误,占比为14.58%,24例为输液外渗,占比为25.0%;其中坠床/跌倒、输液外渗以及用药错误不良事件占比明显更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