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脑出血患者59例,分别在人组时、人组后7d、14d、28d应用CT灌注测量血肿周围组织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参数数值,计算脑出血侧(患侧)与其健侧镜像部位各参数的比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出血后rCBF、rCBV7d时最低,随后逐渐升高,其患侧与健侧比值各时相点均〈1。MTT与TTP7d时达高峰,随后逐渐缩短,其患侧与健侧比值各时相点均〉1。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存在持续的低灌注状态,且这种低灌注状态随时间改变呈波动性的变化规律。
简介:摘 要:根治性肾切除治疗肾细胞癌目前已成为肾细胞癌的标准治疗方法 , 腹腔镜手术由于具有创伤小、术后美观、患者康复快等优点 , 深受外科医师和患者的欢迎。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下根治术后护理配合关键环节管理,分析研究肾癌行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后的护理。方法 我院在 2011 年 1 月至 2013 年 6 月期间共收治 76 例肾癌患者,均行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进行治疗,并给予基础病情观察、心理、饮食、并发症、出院指导等术后护理,总结分析治疗效果及术后护理成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成功率为 100 %。经过术后护理,术后未输血,且无一例中转至开放手术。共有 16 例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发生率为 21.1 %,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及等护理后,均在 3 天内恢复。通过术后心理护理,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明显改善,与护理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在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系统化的术后护理,可保障患者恢复良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轻痛苦,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总结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探讨超声在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经超声诊断的8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病例进行回顾分析,观察输尿管走行与下腔静脉的关系。结果:超声所见右肾积水、右侧输尿管上段扩张8例;其中7例显示右侧输尿管上段向中线移位,并消失于下腔静脉附近,约脐上2cm(L3水平),超声诊断: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可能。1例漏诊,2例合并输尿管结石,1例合并泌尿系感染。结论:扩张的输尿管向人体中线移位并向下腔静脉后方延伸,或突然消失于下腔静脉附近,应考虑本病,超声在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疾病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起源于腹膜后间隙内且在该区域主要脏器之外的腹膜后囊性肿块并不常见,但是随着CT在评价腹部及腹膜后病变方面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腹膜后囊性病变的检出率。由于腹膜后囊性肿块发生的原因不同。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也各异,故对肿块之间显示出来的不同特征进行区分非常重要。由于在各种不同腹膜后囊性肿块间可显示出某些相似的征象,导致在鉴别诊断中涉及一系列不同疾病。这些病变分为肿瘤性(囊性淋巴血管瘤、黏液囊腺瘤、囊性畸胎瘤、囊性间质瘤、mullerian囊肿、表皮样囊肿、尾肠囊肿、支气管源性囊肿、实性肿瘤的囊性变、腹膜后假黏液瘤、肛周黏液癌)及非肿瘤性病变(胰腺假囊肿、非胰腺假囊肿、囊性淋巴管瘤、尿性囊肿及血肿)。若熟悉某些特征性的放射学表现,结合临床信息,就能对病变作出正确诊断。本文就腹膜后囊性肿块的CT表现、临床特征及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介绍。
简介:目的:评价MRI对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关节镜或手术证实的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患者的MRI资料;在MRI冠状位、矢状位及横断位上评价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直接征象及伴随征象;对冠状位“裂隙征”、矢状位“幽灵征”及横断位“裂隙征”的发生率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冠状位“裂隙征”15例,矢状位“幽灵征”14例,横断位“裂隙征”4例;冠状位“裂隙征”与矢状位“幽灵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位“裂隙征”与横断位“裂隙征”显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位“幽灵征”与横断位“裂隙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随征象中外侧半月板突出5例(5/16);外侧半月板后根部附着处软骨下骨水肿3例(3/16);胫骨外侧关节软骨损伤4例(4/16);合并外侧半月板其他节段撕裂4例(4/16);合并前交叉韧带撕裂6例(6/16),后交叉韧带撕裂1例(1/16),板股韧带缺失7例(7/16),其中外侧半月板突出5例中,4例板股韧带缺失或显示不清;合并胫骨平台骨折6例。结论: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对评价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目的:超声监测胆囊在针刺穴位后的收缩功能,借此对胆囊炎进行诊断.方法:对临床上已经确诊的51例胆囊炎病例进行超声检查,并测量相关径线,然后运用针刺相关穴位,使胆囊收缩,在针刺后10min、20min、30min分别进行超声检查,测量相关径线,然后运用胆囊容积计算公式计算出收缩前后胆囊容积,计算胆囊收缩功能.随机抽取与病例组年龄范围相同的25例健康成年人,在针刺穴位胆囊收缩前后进行超声检查,计算胆囊收缩功能,以进行正常对照.将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作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结果:病例组针刺穴位后的胆囊收缩功能明显低于正常组(t<0.01).结论:超声监测胆囊在针刺穴位后的收缩功能,可以对胆囊炎进行诊断,并且具有无损伤、痛苦小、病人易接受、可重复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
简介:目的:采用MSCT评价完全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CRLRV)变异,以提高对该类左肾静脉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60例受检者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资料,于动脉期和静脉期观察左肾静脉的解剖结构,采用MPR、MIP和VR等重建技术,对12例CRLRV变异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CRLRV变异12例,发生率1.25%(12/960),CT示左肾静脉主干走行于腹主动脉与脊柱之间,主要位于L2~3,椎体前缘水平,向右注入下腔静脉或左侧髂总静脉。其中2例出现血尿,1例合并胸腔异位肾。1例合并左侧性腺静脉曲张。结论:MSCT可准确评价CRLRV变异,对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和减少左肾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U)检查对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3例绝经后出现阴道出血症状患者子宫内膜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灶以子宫内膜活检或刮宫病理证实。结果:TV-CDU诊断子宫内膜病变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90.32%(84/93),灵敏度为84.62%,特异度为91.25%,病灶内阻力指数(RI)平均值为0.39±0.17。结论:TV-CDU对绝经后出现阴道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devices,IUD)具有经济、安全、高效、方便,一次性放置可长期避孕,且避孕作用可逆等优点,目前约占采取避孕措施育龄妇女的40%[1].IUD被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原因所致的取器困难问题,由其所导致的出血、穿孔、残留等并发症也时有发生.宫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取器困难提供了新的方法,可在直视下取器,而B超能对宫腔外的黏膜下及肌层等情况予以补充提示,并可提示手术器械与子宫肌层的准确解剖关系,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近年来我院采用B超联合宫腔镜对宫内节育器取出困难者进行检查、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简介:目的:探讨肝囊肿经皮穿刺置管硬化后出现胆汁性引流液的原因及相关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无水酒精硬化治疗过程中引流液染有胆汁的肝囊肿患者9例,均行囊腔造影,3例引入留置导管后即抽吸出浅绿色黏液样液体,3例抽净囊液后稍加负压即抽出浅绿色液体,2例注射无水酒精15min后抽出浅绿色浑浊液体,1例置管后持续抽吸出浅绿色黏性液体。结果:5例改变操作技术(抽吸囊液及注射酒精时轻柔缓慢、勿加压)、3例调整导管位置、1例延长留置导管引流时间(10d)后,胆汁性引流液消失,继续硬化治疗。结论:肝囊肿穿刺置管后出现胆汁性引流液可能与囊内压改变、囊壁损伤和侧孔位置不当有关,应经导管行囊腔造影,确认无胆管显影,通过消除负压吸引、加压注射,调整导管位置及盘曲张力,延长引流,待引流液胆汁消失变清亮,再继续行囊腔硬化治疗。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后期及产褥期后循环可逆性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posteriorencephalopathysyndrome,RPES)的MRI诊断价值及与围生期颅内静脉窦血栓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妊娠期间或产后出现癫痫、头痛、视物模糊,MRV误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RP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MRV显示静脉窦不连续或充盈缺损。MRI显示双侧顶叶4例、双侧枕叶4例、双侧额叶2例、双侧颞叶1例,多发对称分布异常信号,病变于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SWI均未见出血灶。4例于发病后2~4周复查MRI或CT显示异常病灶消失。结论:常规MRI及MRV能够为早期、正确地诊断RPES提供帮助,应用DWI、SWI序列同时结合其他误诊因素鉴别诊断不困难。
简介: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vaginalultrasonography,TVS)对绝经后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6例绝经后出血患者行TVS检查,重点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回声、形态及血供情况,将超声检查结果与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TVS能有效地诊断子宫萎缩性内膜、内膜增生、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和子宫内膜癌.非器质性萎缩性子宫内膜厚度最薄<5mm,子宫内膜癌内膜厚度与萎缩性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内膜癌血流最丰富,RI最低<0.4,萎缩性子宫内膜无彩色血流.结论:TVS能有效地鉴别诊断绝经后出血宫内膜病变,可作为其首选的常规检查及子宫内膜癌的最佳筛选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治疗前基线CT门静脉期图像的直方图分析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livermetastasis,CRLM)新辅助治疗后疗效的价值。方法:选取34例CRLM患者,共计132枚病灶,经FOLFOX(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FOLFIRI(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或Cape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或卡培他滨单用)方案化疗。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两次常规腹部平扫加增强三期CT扫描,于化疗前4周内行CT基线扫描,化疗开始后2~3个月内行第2次扫描以评估疗效。对患者门静脉期CT图像进行直方图分析,依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EvaluationCriteriainSolidTumors,RECIST)(Version1.1)进行疗效评估,获得相应转移瘤的纹理参数,比较缓解与非缓解组患者治疗前基线CT直方图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法计算各参数预测缓解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计值、阴性预计值、准确率及截断值。由两名放射科医师达成一致意见后勾画感兴趣区。结果:34例患者中,缓解组21例,非缓解组13例。缓解组的均值、方差、偏度和百分位数(10%、50%、90%、99%)低于非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峰度值和1%百分位数无显著差异(P=0.769、0.06)。90th百分位数在截断值为167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81.82%),此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计值、阴性预计值及AUC分别为74.42%、95.65%、96.65%、66.97%和0.854。结论:CT门静脉期直方图分析对预测CRLM患者新辅助疗效具有潜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kurtosisimaging,DKI)预测及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completeresponse,pCR)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入组40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患者在放化疗前后各进行一次3.0TMRI检查。在新辅助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肿瘤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均值、校正弥散系数(correcteddiffusioncoefficient,D)均值(MD)及弥散峰度系数(excessdiffusionkurtosiscoefficient,K)均值(MK),并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mesorectalexcision,TME)后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pCR和非pCR组。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参数及其变化的差异,KruskalWallis检验评估pCR与非pCR均值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法计算各参数预测新辅助治疗有效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计值、阴性预计值、准确率及截断值。结果:40例患者中(pCR,n=10;非pCR,n=30),MKpre和MKpost在pCR组中(0.72±0.10和0.56±0.06)显著低于非pCR组(0.87±0.11和0.67±0.08)(P〈0.001)。ADCpost和ADCratio在pCR组中(1.31±0.13和0.64±0.40)显著高于非pCR组(1.15±0.18和0.36±0.29)(P值分别为0.011和0.026)。此外,两组间MDpost和MDratio也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2.51±0.34vs.1.99±0.30,P=0.001;0.82±0.51vs.0.37±0.34,P=0.003)。然而,两组间ADCpre、MDpre和MKrati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99、0.510和0.589)。AUC结果显示,相比其他参数,MKpost具有最佳诊断效能(AUC为0.893,截断值为0.5905),且具有90%的较高准确率。结论:DK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均展示出较好的预测及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潜力。DKI参数中,尤其是MKpost在评估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