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病管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波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7年10月期间前来我院体检被检查出的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30例作为对照组,另根据配对原则抽取3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采用慢病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对比干预前后将患者血压状态、低密度脂蛋白及空腹血糖。结果干预前,2组舒张压、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及空腹血糖均无明显差异,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及空腹血糖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慢病管理模式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压指标,并进一步了解患者病情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动态血压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选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02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观察组)和同期接收的96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展开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比两组患者监测的结果。结果在对比两组患者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昼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时,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对比中还发现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非杓型比例、晨峰出现频率均超过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24h动态监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昼夜血压和变化规律,可及时调整患者治疗方案,并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产生的血糖波动及血管并发症间的关联性。方法选出在2015年11月到2018年5月这一段时间之中我院接收并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74例,并凭借12个星期之中平均血糖标准差(SDMG)与12个星期后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lc)施行分组,比照两组患者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甲1组(HbA1c即6.5%-9.0%;SDMG>2mmol/L)患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即25.00%,大于甲2组(HbA1c即6.5%-9.0%;SDMG<2mmol/L)患者的11.76%,P<0.05。乙1组(HbA1c>9.0%;SDMG>2mmol/L)患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即33.33%,大于乙2组(HbA1c>9.0%;SDMG<2mmol/L)患者的18.75%,P<0.05。甲1组患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即25.00%,大于乙2组患者的18.75%,P<0.05。结论血糖变异性即不会为HbAlc所予以影响的慢性血管并发症一大产生的要素,为糖尿病患者产生的血糖波动性施行准确的评测与把握,对把控血管并发症的产生与进展来说尤为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社区高血压管理中应用家庭血压自测的效果和对血压变异性产生的影响。方法将社区医院门诊的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每月门诊随访测量血压,研究组应用家庭血压自测。比较两组患者24hSBP、24hDBP、24hSBPV、24hDBPV。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24hSBP、24hDBP、24hSBPV、24hDBPV均无明显差异,经过干预以后研究组24hSBP、24hDBP、24hSBPV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比较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4hDBPV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家庭血压自测,能够提升对高血压的管理,改善血压变异性,应该推广进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高血压患者用药情况及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172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血压控制的相关因素。结果172例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率为100.00%,患者应用降压药物情况应用最多的是CCB(89/51.74%),应用最少的是复方制剂(11/6.40%)。172例中,76例(44.19%)血压控制效果良好。单因素分析显示高年龄、低危心血管风险、公费+医保、联合用药、规律服药时间每年>9个月的血压控制效果良好率较高(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自费+新农合、中高危心血管风险、未联合用药、每年规律服药时间≤9个月是影响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危险因素(P<0.001)。结论针对高血压患者,临床上主要应用CCB、ACEI、β受体阻断剂等降压药物控制血压,但血压控制效果不佳;年龄<55岁、自费+新农合、中高危心血管风险、未联合用药、每年规律服药时间≤9个月是影响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临床中高龄高血压患者中不同年龄分布对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状况的影响。方法搜集自2016年1月-2017年9月在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高龄高血压患者共有210例,依据全部患者的年龄进行分组,包含60组(年龄范围为60-69岁)、70组(年龄范围为70-79岁)以及80组(年龄范围超过80岁)。然后分别收集并比较三组患者的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的波动状况。结果80组患者的夜间收缩压、24h收缩压、白日收缩压以及夜间舒张压的血压变异率都比60组和70组的明显增加(P<0.05);三组患者的白日舒张压以及24h舒张压的血压变异率都没有统计学方面的差异(P>0.05)。结论在高龄高血压患者中,年龄越高患者的收缩压以及夜间舒张压的血压变异率越来越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运动血压和动态血压的关系。(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CysC、eGFR相关性分析)方法临床纳入98例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动态血压检测,根据患者动态脉压指数(PPI)分为两组。其中PPI<0.437的46例患者作为研究1组,PPI≥0.437的52例患者作为研究2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肝肾功能检查,分析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差异情况,观察动态血压均值、动态血压(24hPP)、PPI与血清胱抑素C(CysC)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TC、TG、LDL-C、HDL-C、BUN以及Scr水平均无差异,P>0.05;研究1组eGFR与CysC水平与研究2组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仅动态心率无差异,P>0.05;研究1组24hSBP、24hDBP、24hPP以及PPI与研究2组均有差异,P<0.05。24hSBP、24hPP以及PPI与高血压患者CysC呈明显正相关,与高血压患者eGFR呈明显负相关,均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情况与CysC水平密切相关,但舒张压与CysC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鸟巢式护理对新生儿体质量、体温波动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于我院出生8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鸟巢式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临床指标及并发症。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新生儿出暖箱时间短、体质量增长速度快、睡眠时间长、体温波动幅度小、血氧饱和度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鸟巢式护理有助于促进新生儿发育,使其体温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同时能够保持新生儿各项内环境稳定,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例二十四小时UNa、RA、Aldosterone水平及血压昼夜节律间的关联性。方法对各组RA、Aldosterone与二十四小时动态血压予以分析。结果较之低UNa组,中UNa组与高UNa组的立位RA显著降低,高UNa组的立位Aldosterone水平显著降低,且P<0.05,而中UNa组Aldosterone水平和低UNa组对比,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且P<0.05;低UNa组反杓型、非杓型、杓型与超杓型的比例分别为13.1%、38.2%、43.9%与5.3%;中UNa组为10.2%、45.2%、40.9%与4.8%;高UNa组为11.1%、48.2%、38.0%与3.1%。高UNa组非杓型的比例显著超过低UNa组,两组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且P<0.05。结论摄入大量食盐病例的RA与Aldosterone水平较低,血压水平较高,大多为非杓型血压亦或夜间高血压。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穴位按摩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以及中医证候影响,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13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穴位按摩内容,观察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穴位按摩前后的血液变化情况以及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穴位按摩前两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按摩后两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较按摩前有所改善(P<0.05),但是试验组患者相对来说改善效果更好(P<0.05);穴位按摩前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包括头痛眩晕、失眠耳鸣和急躁易怒三方面,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按摩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按摩前有所改善(P<0.05),但是试验组患者相对来说改善效果更好(P<0.05)。这表明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穴位按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情况和中医证候情况,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