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01年WH0出版的“造血和淋巴组织系统肿瘤分类”将自然杀伤(NK)细胞肿瘤分为3种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celllymphoma,NKTCL)、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其中,前两者为成熟NK细胞起源.后者属前体性NK细胞肿瘤。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目前已发现后者其实起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而非EB病毒(EBV)相关且表达CD4、CD56、CD123及BRCA-2等pDC表型的非NK细胞肿瘤。结外NKTCL是最多见的NK细胞肿瘤.本文对NKTCL的临床病理学及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黄芩苷对T细胞淋巴瘤细胞的诱导调亡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黄芩苷处理白血病细胞株Jurkat,3-(4,5-二甲基噻唑)-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细胞甩片瑞氏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caspase-8、caspase-9及AKT/ERK-MYC信号通路的表达,并用Calcusyn软件分析其与阿霉素、环磷酰胺联合使用的药效。结果:黄芩苷作用于Jurkat细胞48h后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4.32±1.01)μg/mL,且其生长抑制作用呈药物浓度-时间依赖性。黄芩苷组细胞呈现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百分比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而这种作用可被pan-caspase抑制剂ZVAD-FMK逆转。黄芩苷作用于Jurkat细胞48h后,活化剪切型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表达均上调,AKT/ERK-MYC通路被抑制。此外,黄芩苷与阿霉素联合使用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结论:黄芩苷可有效抑制T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诱导内源性和外源性凋亡,抑制AKT/ERK-MYC信号通路,并与阿霉素有显著的协同效应,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简介:目的: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肿瘤细胞和微环境病理学特征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AITL和20例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病理学资料,并以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作为对照。运用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分析肿瘤细胞形态学特点、滤泡辅助T细胞(TFH)相关抗原表达情况,观察微环境中血管、滤泡树突状细胞(FDC)、巨噬细胞、B免疫母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的增生情况,同时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EB病毒。结果:19例(95%)AITL和6例(30%)PTCL-NOS肿瘤细胞核多为圆形或卵圆形,1例(5%)AITL和14例PTCL-NOS常见肿瘤细胞核扭曲或折叠;16例(80%)AITL出现透明细胞,所有PTCL-NOS病例未见透明细胞;20例AITL表达CD10、Bcl-6、CXCL13和PD-1分别为11例(55%)、16例(80%)、17例(85%)和20例(100%),共表达≥3项的有90%(18例),共表达≥2项的占100%(20例)。20例PTCL-NOS表达CD10、Bcl-6、CXCL13和PD-1分别为0例、2例(10%)、2例(10%)和4例(20%),共表达≥3项的占5%(1例),共表达≥2项占20%(4例)。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20例AITL和20例PTCT-NOS出现杂乱增生FDC网的分别为19例(95%)和1例(5%);血管内皮肿胀分别为20例(100%)和4例(20%);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分别为15例(75%)和5例(25%);血管密度(MVD)平均值分别为45.93和29.28;肥大细胞平均数分别为14个/10HPF和5个/10HPF;EB病毒(EBV)感染分别为10例(50%)和4例(20%)。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TL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及微环境各项特征有助于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少数PTCL-NOS表达TFH相关抗原提示TFH肿瘤谱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例乳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收取时间在2015年1月20日直至2017年2月12日,并对其进行随访,在镜下观察免疫表型特点和病变组织学形态。结果根据表1研究结果显示,其中20例乳腺淋巴瘤均为女性,其中原发组患者有10例,继发组患者有10例,两组患者在双侧乳腺、单侧乳腺、B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位生存期、死亡等方面相比较,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乳腺的继发性淋巴瘤和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特点和乳腺癌较为相似,在进行冷冻切片时,应观察肿瘤的细胞形态和浸润模式,和浸润癌进行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病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5月-2017年7月接受的100例被诊断为原发性睾丸D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病理诊断结果。结果100例原发性睾丸DLBCL中,61例患者肿瘤位于左侧睾丸,39例患者肿瘤位于右侧睾丸。患者临床表现均为睾丸无痛性肿大,患者均行患侧睾丸高位根治切除术,术后对患者进行联合化疗与放疗,患者随访5年生存率为35.00%。肿瘤患者病理表现巨检结果为灰白、灰黄色、均质、质地坚硬、鱼肉状并且无包膜;镜检结果为异型淋巴样细胞呈现弥漫性浸润,肿瘤细胞体积增大,核分裂多见,肿瘤累及部位包括白膜、附睾管、血管、精索。结论原发性睾丸DLBCL属于高度恶性肿瘤,临床诊断比较困难,实际诊断时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等进行诊断与鉴别。
简介:一般认为,结外淋巴瘤缺乏影像学特征,且易与病变脏器良恶性肿瘤、肿瘤性病变甚至炎性病变等混淆,误诊率极高。而结外淋巴瘤对化疗和放疗非常敏感,患者预后较相应脏器的原发恶性肿瘤好。临床工作中,无原发淋巴瘤病史的结外淋巴瘤患者术前诊断很难,大多患者多因误诊而行手术。结外淋巴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原发性腹部实质性脏器淋巴瘤较少见。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及疗效。方法有针对性的选择在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这个时间范围内,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患者,所涉及的患者有8例,把他们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于他们的临床资料和具体疗效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在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症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后续的随访工作中相关数据表明,在1年之内出现死亡现象的患者有1例,在5年内死亡的患者有2例,有1例患者因为无法联系到而没有采集到相应的结果,有4例患者存活时间为5年以上,总的表现为5年存活率达到了50%。结论针对疑似为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的患者,要尽最大可能在第一时间就展开与之相对应的病理学检查和确诊工作,最大程度上避免误诊的情况,所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案是要以化疗联合局部放疗为主,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对5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的有关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2月至2017年11月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5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霍奇金淋巴瘤4例(HL)、非霍奇金淋巴瘤52例(NHL),预处理采用BEAM、CBV、BEAC、TBI+Cy+VP16、BuCy+Ara-C+CCNU方案。部分病人于常规化疗、动员干细胞、移植-1d及+8d加用利妥昔单抗(美罗华)。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ANC>0.5×109/L、PLT>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9(7~12)d、10(9~15)d,无移植相关死亡发生,随访中位时间85(3~194)月,无病存活44例,复发11例,其中因疾病进展死亡6例,1例再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死亡,治疗后带瘤生存4例,1例乙肝患者移植后半年因自行停用抗乙肝病毒药物致乙肝爆发肝衰竭死亡。结论APBSCT是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美罗华可作为APBSCT的体内净化药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在患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当中,患者接受R-BECHOP方案治疗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一整年期间收治的36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均匀分组方式将所有患者均分成常规组与优化组,常规组患者接受R-CHOP方案治疗,优化组患者则接受R-BECHOP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具体的治疗效果。结果优化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少于常规组,且整体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患有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方式选择来讲,给予患者R-BECHOP方案治疗的整体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11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中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7例患者为单发部位病变,4例患者为多发部位病变;7例患者免疫组化CD20+、CD79a+、LCA+、Ki-67+、CD10-表达均为100%;Ki-67+增殖指数60%-80%11例患者脑脊液均未见肿瘤细胞,行骨髓检查均未见骨髓浸润;10例患者起始化疗采用以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系统化疗联合鞘内局部注射加或不加全颅脑放疗,总缓解率90%;11例患者总生存率为81.81%,2年OS率为50%,与单纯化疗的病人相比,化疗联合放疗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两组病人总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系统化疗联合鞘内局部注射的治疗方案仍是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首选治疗方案,化疗联合放疗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不能带来病人生存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通过使用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进行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复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70例作为分析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单一的CHOP方案进行治疗,实验组的患者采用CHOP方案的同时结合美罗华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两组患者的生存期。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5.71%,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生存12个月以上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OP方案结合美罗华对复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Bcl-2反义核酸治疗Burkitt's淋巴瘤的疗效。方法将不含EB病毒的人类BL的细胞株-CA46移植到BAB/C裸鼠体内,受用体内体外交替传代的方式,建立BL裸鼠模型。并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反义治疗(A组),无义对照(B组)和空白对照(C组)三个组,每组5只,A组注射Bcl-2反义核酸,B组注射无义寡核苷酸,C组不注射任何制剂;治疗剂量为5mg/kg/d,给药方式为瘤内局部注射,每天注射一次,连续给药15天。结果A组肿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其中一只裸鼠的肿瘤消失,其余4只的瘤块明显小于B组和C组,A组对C组的肿瘤抑制率为89.5%;A组对B组的肿瘤抑制率为83.3%。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而B组对C组的抑制率为36.9%,与前二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Bcl-2反义核酸对具有Bcl-2反义核酸对具有Bcl-2高表达的Burkitt's淋巴瘤具有明显的疗效。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沈阳市三所三级医院HIV抗体阳性患者CD4+与CD8+数量之间的关系,分析HIV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与白细胞的关联。方法将HIV抗体确证实验结果为阳性的患者的全血标本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和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进行CD4+与CD8+T淋巴细胞检测和白细胞数量检测,根据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的大小将检测结果进行分组,并将CD4+与CD8+的比值和白细胞的数值分组进行Spearman秩和相关分析,研究CD4+与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和白细胞数值的相关性。结果三组分组数据提示CD4+与CD8+T淋巴细胞数的比值和WBC数量两变量间有相关性,且为正相关。结论白细胞数量与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成正相关,白细胞减低可更简单直观的作为HIV感染患者的监测和判断免疫功能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