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妇科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原因。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7年3月接受化疗并需要置入PICC的妇科肿瘤患者。观察患者并发症、拔管原因、导管头端位置、穿刺次数、置管部位、置管时间及拔管时间。结果920例患者成功接受PICC置管,其中随访中死亡25例,失访83例。104例患者因并发症而提前拔管,其PICC留置时间中位数为62d,并发症以静脉炎41.35%(43/104)和血栓形成25.96%(27/104)最常见。左上肢置管12.68%(53/418)与右上肢置管12.94%(51/394)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肘前窝静脉置管12.95%(72/556)与上臂静脉置管12.50%(32/256)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管头端位于非上腔静脉者28.57%(8/28)较位于上腔静脉者12.24%(96/784)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多次(≥2次)穿刺者30.19%(16/53)较1次穿刺成功者11.59%(88/759)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科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较常见。但PICC仍是一种较安全、经济、能家庭护理的静脉通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癌化疗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肺癌化疗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治疗,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7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2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观察两组为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且P<0.05,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肺癌化疗患者临床护理,可有效减少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其预后转归,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别实施介入导管溶栓治疗以及外周静脉溶栓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1月~2018年05月收治的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组后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方式的研究;对照组(53例)选择外周静脉溶栓疗法进行疾病治疗;观察组(53例)选择介入导管溶栓疗法进行疾病治疗;最终就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溶栓效果以及患肢消肿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效果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同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患肢消肿效果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结论医疗人员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选择介入导管溶栓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溶栓效果的提高以及患肢消肿效果的提高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情康复以及生活品质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为新生儿提供外周静脉与股静脉采血穿刺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于2016.2月-2016.11月间接收94例新生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划分为常规组47例与研究组47例,护士为常规组患儿提供股静脉穿刺采血,为研究组患儿提供外周静脉穿刺采血,评价两组患儿穿刺一次成功率情况、评估患者采血后标本溶栓率及皮肤紫绀发生率。结果常规组47例新生儿中,穿刺一次成功率为40例(85.11%),研究组47例新生儿中,穿刺一次成功率为45例(95.74%),研究组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于常规组,(χ2=6.525,P=0.011)。常规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发生率为12.77%,皮肤紫绀发生率为17.02%,研究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发生率为4.26%,研究组患儿皮肤紫绀发生率为6.38%,研究组患儿采血后标本溶血、皮肤紫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经外周穿刺采血法操作简单、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且采血后新生儿出现皮肤紫绀、标本溶血率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徳湿舒水凝胶伤口敷料预防外周静脉营养治疗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对200名经解释拒绝行CVC置管术需行外周静脉营养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名,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标准进行判断,观察组在留置针穿刺处上方2cm处采用徳湿舒水凝胶伤口敷料,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留置针留置时间及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静脉炎发生人数为5人,静脉炎程度为Ⅰ级,对照组静脉炎发生人数为83人,静脉炎程度为Ⅰ-Ⅲ级,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外周静脉营养治疗中使用徳湿舒水凝胶伤口敷料对预防静脉炎有显著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在新生儿护理中采用外周动脉采血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116例新生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58例。对照组患儿护理中仅行常规股静脉穿刺采血,干预组患儿护理中开展外周动脉采血。观察两组新生儿的穿刺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组新生儿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66%,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4%,轻度疼痛44例(759%),中度疼痛14例(241%),无重度疼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采用外周动脉采血方式可显著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减轻新生儿疼痛程度,并明显抑制不良事件的发生。
简介: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生病选择静脉输液,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直接影响着疾病的治疗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儿科护士要有过硬的技术操作基本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结合笔者在儿科工作近20a的体会,浅谈一下小儿静脉穿刺,希望对我们的工作能有所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输液中小儿静脉渗出分级护理方法应用下取得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输液治疗患儿156例,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8例,分别给予常规输液护理、小儿静脉渗出分级护理干预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儿输液风险事件发生率、患儿家属护理满意情况。结果输液不良事件观察,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1.28%(1/78)、8.97%(7/7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满意率分别为97.44%(76/78)、89.74%(70/7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输液风险控制中,引入小儿静脉渗出分级护理模式,有助于输液不良事件问题的控制,且可帮助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应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ICU中心静脉导管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后相关感染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360例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两组,各180例,观察组为系统性护理干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在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期间发生导管病原菌定植、穿刺部位、隧道、植入部位感染及CRBSI的发生情况,并将两组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ICU患者在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上述导管相关感染方面几率均低于对症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ICU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在临床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能明显降低不良感染事件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在小儿护理中应用静脉留置针的临床情况和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之间,我院儿科接收的104例输液患儿。根据抽签法对他们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52例。分别对其采用常规方法输液和静脉留置针输液,并比较、分析和统计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统计学对比显示,观察组患儿在输液疼痛度、穿刺成功率(100.0%)以及患者总满意度(98.08%)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80.77%,78.85%),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科患儿输液过程中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护理治疗,其疼痛度低、穿刺成功率高,输液效果好,且并发症少。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6年8月-2018年5月本院接诊的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双盲法进行分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有50例。研究组应用静脉留置针护理方案,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案。分析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家属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明显比对照组的22.0%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家属满意度为96.0%,明显比对照组的84.0%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取静脉留置针护理方案对患儿进行干预,能够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家属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静脉采血使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小儿静脉采血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的80例静脉采血患儿来研究分析,共有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2例,最小患者出生30分钟,最大12岁,分成参照组和观察组,均有40例,参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循证护理。对两组患儿静脉穿刺采血一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参照组患儿静脉穿刺采血一针率是81.3%(65/80),观察组是97.5%(78/80),两组的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循证护理被应用于小儿静脉采血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临床中的静脉采血一针率显著提升,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66例经临床确诊的患儿纳入本次选择范围,全部患儿均接受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患儿接受综合护理,其余33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分别对两种不同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满意率为94%,对照组患儿家属的满意率为86%,观察组患儿护理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临床在小儿护理中使用静脉留置针,可以为急性疾病更好的抓住治疗时间,免去反复穿刺为患者带来的痛苦,更好的预防患儿因为针刺治疗引起的全身感染,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疗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