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使用会阴双侧阻滞麻醉法和会阴体按摩法进行接产对降低会阴侧切率的临床效果影响。方法对2017年1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18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90例产妇。对照组产妇使用传统的助产技术进行接产。观察组产妇联合使用会阴双侧阻滞麻醉法和u型按摩法进行接产。比较两组产妇自然分娩时的会阴情况、产时和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的会阴完整率优于对照组,会阴侧切率及出血量低于对照组,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双侧阻滞麻醉法结合会阴体按摩接生技术能提高接产时会阴的完整性,降低会阴侧切率,缩短第二产程,减少产时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在中上腹顽固性癌性内脏痛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双侧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对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探究。方法从我院中选取2015年1月到2017年8月进行保守治疗疗效欠佳,并接受过CT引导下双侧腹腔神经丛毁性阻滞治疗的中上腹顽固性癌性内脏痛患者共20例,最终对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不良反应发生了率、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采用双侧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对中上腹顽固性癌性内脏痛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感,而与之相关的吗啡用量也有所降低。另外,疼痛的缓解会持续六个月或者直到患者的死亡。同时,在所有患者中有7例患者出现了轻微的腹泻,有8例患者出现了低血压,有1例患者出现了一过性下肢无力,并没有出现于手术相关的死亡情况。结论在CT的引导下采用双侧腹腔神经丛毁损性阻滞对中上腹顽固性癌性内脏痛进行治疗,不仅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疼痛感,而且减少了药物的使用量,具有疗效佳、安全性高的特点。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肢体创面时,吻合一条静脉和吻合两条静脉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分析从2012年7月至2018年5月,我科85例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肢体创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吻合1条静脉的病例为46例,吻合2条静脉的病例39例。对手术时间,术后静脉栓塞的发生率,二次手术率和皮瓣成活率进行比较。结果吻合一条静脉的病例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少于两条静脉组,静脉栓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两条静脉组,皮瓣需要二次手术探查率显著高于两条静脉组,皮瓣成活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皮瓣修复肢体的创面时,吻合两条静脉可以减低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并可降低二次手术的风险,是值得采用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改良骶管阻滞方法麻醉效应的临床。方法将40例选用骶管阻滞麻醉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坐标法,另一组采用计算法,分别用于手术用药量和用药方法的指定标准,观察两组的用药总量、持续时间、平面不足及麻醉效果。结果两组麻醉药容积和麻醉平面符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法组患者平均达到麻醉的时间明显短于坐标法组,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麻醉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小儿手术患儿,使用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能够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术后苏醒时间短,术中追加药物量少,并发症低,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我院需要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术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征得患者同意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0例,参照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麻醉方式,研究组采用B超定位下的麻醉方式,比较两组麻醉方式下患者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以及镇痛的维持时间均明显少于参照组,对比P<0.05,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为优所占比例为67.5%,参照组患者麻醉效果为优者所占比例为47.5%,对比P<0.05,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成功率为97.5%,参照组患者的麻醉成功率为80.0%,对比P<0.05。结论采用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更佳,明显提高了患者的阻滞效果,对其手术期间的管理也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的手术类型为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两组,26例研究组和24例对照组。研究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尝试次数、大腿内收肌阻滞前及阻滞后20min的力量。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前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阻滞尝试次数、阻滞后20min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穿刺成功率高,阻滞效果好于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腰麻复合腰丛阻滞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实验时间为2014年12月至2017年1月,实验对象为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以及对照组(n=40),对照组给予单纯腰麻,观察组给予腰麻复合腰丛阻滞麻醉,实验结束之后,对麻醉之后30min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麻醉后30min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实行腰麻复合腰丛阻滞麻醉可取的较好的镇痛效果,有利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以及手术的顺利进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膝关节镜手术中采用股神经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开展膝关节镜手术的40例患者,将其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为观察组进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为对照组进行股神经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对比分析患者在麻醉后的麻醉起效和维持时间。结果在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的麻醉后,对照组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时间和感觉、运动恢复时间都要高于观察组,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和维持时间有明显的的差异且P<0.05,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研究得出,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开展膝关节镜手术有很好的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麻醉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剖宫产术中发生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的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从对应时间段内选择80例剖宫产术中发生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和观察组(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联合治疗);分别治疗后观察其效果并对比其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发生率7.5%低于对照组的22.5%,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改良式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联合,治疗剖宫产术中发生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我院采用抗生素+康复新液口服+纤支镜冲洗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疗急性肺脓肿,并取得了明显疗效,现将其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2—01/2007—06我院诊断为急性肺脓肿的住院患者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24~72(平均47.6)岁。临床症状有畏寒、发热、咳嗽、咯大量脓痰,全部病例均经胸部X线、胸部CT、血、痰检查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空洞性病变。患者随机分两组,综合治疗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48.2岁;常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46.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度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简介:摘要目的对防腐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手背、手指动脉系统皮支的起止、走行、数量、血液供应、交通支等情况,手背皮肤神经和静脉分布,为手部皮支血管链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7只防腐手标本,观察、标记、测量手背动脉系统、静脉系统、感觉神经,并处理数据。结果掌背动脉一共包含4条,位于手背伸肌腱深面。桡动脉腕背支发出第1掌背动脉,其延续而成为食指桡背侧动脉,起点外径为(0.67±0.04)mm,末端外径(0.41±0.04)mm,全长行程为(52.36±3.68)mm。掌深弓发出第2~4掌背动脉,其将穿过掌骨基底间隙到达背侧,起点外径分别为(0.82±0.07)mm、(0.66±0.10)mm、(0.54±0.07)mm,末端外径(0.62±0.07)mm、(0.48±0.10)mm、(0.42±0.04)mm,全长行程为(55.71±4.22)mm、(52.22±6.25)mm、(52.77±5.11)mm。结论手背部皮肤和第1掌骨背侧皮肤是第1~4掌背动脉营养。第1掌背动脉、第2掌背动脉、第3掌背动脉、第4掌背动脉终末支延续成为指背侧动脉。各掌背动脉之间形成网状结构。
简介:摘要目的在上肢手术麻醉中使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分析。方法以我院上肢手术92例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分组方式为住院的先后顺序,对照组实施常规定位下神经阻滞,研究组则给予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对两组的神经阻滞效果、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阻滞起效时间以及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麻醉后,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神经阻滞效果较好、麻醉不良反应均较少,P<0.05;同时对比对照组,研究组的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阻滞起效时间较短,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较好,能够缩短阻滞时间、提高麻醉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管阻滞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效果。方法根据数字表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0月90例小儿短小手术患儿分组。对照组用七氟醚麻醉,观察组采用七氟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比较两组小儿短小手术麻醉效果;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后患儿平均动脉压、平均心率和平均脉搏血氧饱和度水平。麻醉苏醒平均时间、PACU停留时间、七氟醚的平均用量。结果观察组小儿短小手术麻醉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平均动脉压、平均心率和平均脉搏血氧饱和度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平均心率和平均脉搏血氧饱和度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苏醒平均时间、PACU停留时间、七氟醚的平均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骶管阻滞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提升麻醉效果,缩短麻醉苏醒平均时间、PACU停留时间,减少七氟醚的平均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可维持术中患儿生命体征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适合在小儿短小手术中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的手术类型为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两组,26例研究组和24例对照组。研究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尝试次数、大腿内收肌阻滞前及阻滞后20min的力量。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前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阻滞尝试次数、阻滞后20min大腿内收肌力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径路闭孔神经阻滞穿刺成功率高,阻滞效果好于传统耻骨结节法神经阻滞。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产程中采取腰-硬联合阻滞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及对产程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2018年4月110例选择无痛分娩的产妇,按双盲法分为CEA组与CSEA组,各55例。CEA组采取连续硬膜外阻滞,CSEA组采取腰-硬联合阻滞,观察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与产程情况。结果(1)CSEA组第一、第二产程均略长于CEA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2)CEA组患者的给药前10分钟疼痛评分明显高于CS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给药30分钟以后两组疼痛评分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将腰-硬联合阻滞用于无痛分娩中的起效迅速,镇痛效果确切,对产程没有明显影响,建议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术中麻醉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2012年于本院进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臂丛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过程中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更趋于平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有不良反应发生,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麻醉效果优异,并且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结合阻滞麻醉与单纯硬膜外麻醉效果并作临床对照分析。方法选取手术治疗患者100例纳入本次研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工作。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分别以单月、双月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接受单纯硬膜外麻醉,研究组接受腰麻-硬膜外结合阻滞麻醉。比较分析两组的麻醉效果以及麻醉相关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HR、SBP、DBP、术后腰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均无差异,P>0.05;研究组麻醉效果(92.00%)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麻-硬膜外结合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