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准确地定是检验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数量和免疫指标,以指导临床。方法:采用HBV-DVAFQ-PCR诊断试剂盒,以一种完全闭管式的PCR和荧光探针杂交技术组合所产生的实时检验定量PCR方法,检测了58例临床血清标本。结果:经FQ-PCR检测,9例HBV的HBsAg、HBeAg、HBcAg、HBcAb都阳性标本,其HBV-DNA的阳性率为100%,平均HBV-DNA拷贝数为2.0×10^8/ml;16例HBsAg、HBeAb、HBcAb都阳性的标本,其阳性率为62.5%(10例),平均拷贝数为5.2×10^5/ml,而常规PCR只有33%的阳性率;7例HBsAb、HBeAb、HBcAb都阳性的标本,其阳性率为14.3%(1例),平均拷贝数为4.7×10^3ml。结论:HBV-DNA的FQ-PCR检测较常规PCR更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定量准确,结果可靠,能够避免PCR后处理导致物假阳性污染,可以真实反映HBV的感染和低复制状态,对于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治病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观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简介:目的:进一步了解乙肝产妇的母乳中HBVDNA含量及其传染性,更好地指导母乳喂养。方法:利用荧光定时定量PCR检测技术,对45例乙肝血清学阳性的产妇进行血浆及乳汁中HBVDNA的定量检测。结果:45例产妇血浆和乳汁中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73%(33、45)和67%(30、45),其HBVDNA含量的对数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37,n=45,P<0.01),HBeAg(+)与HBeAb(+)两组间比较血浆及乳汁HBVDNA的含量,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HBeAg(+)组含量高于HBeAb(+)组。结论:乳汁和血浆中HBVDNA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血浆中HBVDNA高拷贝的产妇最好不要进行母乳喂养。产妇血浆中HBeAg与乳汁及血浆中HBVDNA含量都具有明显关系,它的存在提示血浆及乳汁中的HBVDNA含量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诊治方向。方法本研究筛选30例非结核分枝杆菌种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为收治时间,均行传统罗氏结核培养法、DNA扩增基因鉴定组,并对比差异检测方案间的检测速率、准确度情况。结果本文研究数据显示,通过对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测定,其DNA扩增基因鉴定技术检测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特异度为100%,且确诊时间为(21.25±3.79)h,但传统罗氏结核培养法检测的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度为,确诊时间为(5.51±2.19)周,2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DNA扩增基因鉴定更具优势性。结论DNA基因鉴定较传统罗氏培养菌型鉴定具有特异、快速等优势,基因检测可明确非结核分枝杆菌亚菌种,传统罗氏方法仅可区分非结核杆菌、结核杆菌菌属,其DNA基因鉴定更具高效,且可行性高,该技术可在基层医院广泛推广,提高其诊治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能力。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RNA,DNA定量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64例原发性肝细胞癌(PHC)RNA,DNA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并对病人进行1-5.5年的随访。结果RNA指标和DNA指标对PHC的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7%和75.0%,RNA指标更敏感,双指标联合应用与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6.8%;DNA倍体与年龄,HCV感染密切相关(P<0.05)。与性别,AFP水平,HBsAg及瘤体大小无关;DI随组织学分级的增高而增加(P<0.05)。RNA和DNA含量与预后密切相关(P<0.01-0.05)。结论RNA,DNA含量可作为PHC诊断及判断预后的理想指标,RNA及DNA双指标同时应用优于任一单项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能否感染HBV并进行复制。方法选取140例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对本组患者的血液进行采集,在血液样本中分离提取PBMC,用固定甩片法固定细胞,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QPCR)联合滚环扩增结合原位跨缺口原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HBVDNA进行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BVDNA和cccDNA的表达。结果在140例标本中,有95例标本中检测出了HBVDNA的表达,有116例标本中滚环扩增(PCR)结合原位杂交后检测出了HBVcccDNA的阳性信号,血清HBVDNA的浓度在106copies/ml以上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cccDNA的阳性率为103例(73.57%),而血清HBVDNA浓度低于106copies/ml的阳性率为37例(26.43%)。结论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受到感染的危险因素是高浓度外周血HBVDNA和cccDNA,采用原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能够更加准确的检测出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和cccDNA的表达。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肝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对诊断及治疗乙肝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05月-2017年0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有16例,乙组有24例,丙组有12例。定量检测所有患者的HBV-DNA。结果在甲组中,阳性例数为16例,阳性率高达100%,在乙组中,阳性例数为18例,阳性率为75%,在丙组中,阳性例数为6例,阳性率为50%。甲乙丙三组检测结果对比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对乙肝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的课题主要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与DNA检测的相关研究。方法限定到我院检验科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检测的乙型肝炎病患为研究主体,从中抽取168例。对其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予以酶联免疫法进行相关检测工作,病毒DNA(HBV-DNA)则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进行相关工作。分析总结病患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与病毒DNA(HBV-DNA)检测的结果。结果对168例乙型肝炎检测后得到,属于HBeAg阳性标本病患以及HBeAg阴性标本的病患分别为106例与62例,就病患标本HBV-DNA阳性率而言,106例HBeAg阳性标本病患检测的阳性病例为106例,阳性率100%,62例HBeAg阴性标本的病患检测的阳性病例为16例,阳性率25.81%(16/62),二者对比差异性较大,得到P<0.05。结论对乙型肝炎进行检测发现,病患HBV-DNA阳性率与血清标志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HBV-DNA阳性率越高,属于HBeAg阳性标本的概率越大。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与DNA检测的相关研究。可有效的增加乙型肝炎病患检测的概率,对于疾病的治疗防止人员传递感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检验中的前S_1抗原和HBV-DNA检测价值对比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入我院检验科的400例乙肝病毒检验标本进行检验,依照血清学检验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0例,对照组给予前S_1抗原检验,观察组给予HBV-DNA检验,观察每组对在乙肝病毒检验血清标志物HBeAg的诊断疗效。结果观察组HBeAg阳性和HBeAg抗阳性的检验正确率为95(190/200)明显高于对照组检验正确70%(140/200),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S_1抗原在乙肝病毒检验中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中的检验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和正确率,且HBV-DNA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强特点,前S_1抗原的假阴性并不意味着HBV-DNA检测价值的缺失,而是在期间承担着更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特征,值得临床连用实施。
简介:目的了解肺炎衣原体(TWAR)与心脏病的相关性,多方面探讨冠心病的发病因素。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冠心病100例,高血压病40例,心肌疾病40例,心律失常40例,正常对照60例,血清TWARDNA进行检测。结果不同组别间TWAR阳性率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χ2=30.52,P<0.05),其中冠心病占31.0%,心肌疾病占32.5%,高血压7.5%,心律失常12.5%,正常对照1.67%,提示冠心病和心肌疾病TWAR阳性率较高。结论冠心病、心肌疾病TWAR阳性检出率比高血压,无临床心脏病证据的心律失常和正常对照组高,提示TWAR是引起冠心病和心肌疾病的原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XRCC1Arg399Gln和OGG1Ser326Cys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搜集有关XRCC1Arg399Gln和OGG1Ser326Cys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风险相关性的文章,由2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检索、纳入排除、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选择比值比(oddsratio,OR)作为预后效应量,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篇文献,均为病例对照研究,其中病例人群2716例,对照人群27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XRCC1Arg399Gln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风险无关联,OGG1Ser326Cys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存在显著相关(等位基因遗传模型OR=1.40,95%CI1.09-1.79,P=0.008;显性遗传模型OR=1.58,95%CI1.07-2.35,P=0.02;隐性遗传模型OR=1.50,95%CI1.17-1.91,P=0.001;加行遗传模型OR=1.92,95%CI1.18-3.14,P=0.009);同时,OGG1Ser326Cys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在中国人群中也存在显著关联(等位基因遗传模型OR=1.35,95%CI1.03-1.76,P=0.03;显性遗传模型OR=1.49,95%CI1.00-2.21,P=0.05;隐性遗传模型OR=1.47,95%CI1.12-1.95,P=0.006;加行遗传模型OR=1.79,95%CI1.08-2.97,P=0.02)。结论OGG1Ser326Cys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风险存在显著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激光和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月我院皮肤门诊收治的黄褐斑患者213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两组,治疗组利用强脉冲光进行照射结合敏白灵产品激光修复及淡斑系列产品治疗,对照组利用传统激光法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利用分光光度计将额头与颧骨高处位置L值加以测定,患者对治疗效果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在经过治疗之后,患者上述两位置L值有所提升,治疗组比对照组提升幅度要大,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治疗后,对照组总满意率为28.30%,治疗组为50.47%;经过四次治疗后,对照组满意率为76.42%,治疗组为98.13%。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脉冲光能结合敏白灵激光修复及淡斑系列产品是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方式,有着副作用小,安全性强的特征,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