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监测,在心衰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6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未予用PICCO监测的开放性容量管理)与研究组(予用PICCO监测的限制性容量管理)。对比不同组别7d液体出入量、相关临床指标。结果研究组7d液体入量、尿量、液体净平衡量,远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予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间、达液体负平衡时间、应用呼吸机时间、ICU住院时间远短于对照组(P<0.0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出现率远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监测在心衰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可减少7d液体出入量,加快患者恢复速度,减少MODS发生,缩短心衰患者的住院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容量复苏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脓毒症休克患者,将82例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2组,41例/组。其中,一组患者实施标准治疗(对照组),另一组增用参附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脓毒症休克患者的CVP、MAP、ScVO2以及尿量、乳酸、乳酸清除率。结果观察组脓毒症休克患者12h、48h的CVP、MAP、ScVO2、尿量、乳酸水平均比对照组患者优(P<0.05),6h、12h、48h的乳酸清除率同对照组相比较明显更高(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够使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早期容量复苏组织灌注得到较大的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在成人屈光不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患者200例(386眼),所有入院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RK组、LASIK组两组,每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屈光度、眼压及角膜厚度。结果PRK组、LASIK组术前视力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术后1、3、6、12个月,两组平均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其中,术后1、3、6个月PRK组视力显著高于LASIK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术后12个月,LASIK组视力显著高于PRK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RK组、LASIK组术前屈光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1、3、6、12个月,两组屈光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其中,术后1、3、6、12个月,PRK组屈光度显著高于LASIK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RK组、LASIK组术前的眼压、角膜厚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RK组、LASIK组术后眼压、角膜厚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PRK组、LASIK组术后眼压、角膜厚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在成人屈光不正中的应用效果确切,能明显提高视力、改善屈光度、降低眼压及角膜厚度,且PRK、LASIK两种术式各具优势,可根据临床适应证选择合适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对剖宫产产妇采取小剂量去氧肾上腺素硬膜外麻醉对其循环容量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判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剖宫产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6.02~2017.01期间为收治时间,将其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在患者发生低血压时行盐酸麻黄碱注射液至手术结束,研究组予以患者小剂量去氧肾上腺素麻醉,并对比循环容量。结果研究组患者在T1、T2的血浆容量及血容量均较对照组稳定,其血容量、血浆容量在不同时间点内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采取小剂量去氧肾上腺素硬膜外麻醉对其循环容量的影响效果较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简易膀胱容量测定指导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共80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给予患醋酸去氨加压素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简易膀胱容量测定指导进行间歇性导尿治疗,两组患者在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40例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之后,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时,可以采用简易膀胱容量测定指导间歇性导尿的治疗方法,此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患病状态,提高患者病后生存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早期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和肾脏的实际保护效果,本文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着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包括42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对照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入院后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再入住ICU后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试验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进行治疗,连续治疗7天,观察两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实际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两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治疗后的血糖、呼吸频率、白细胞数量以及心率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是相对来说试验组重症颅脑患者改善的效果更加明显(P<0.05);两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治疗后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肌酐(Cr)以及S100B蛋白(S-100B)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是相对来说试验组重症颅脑患者改善的效果更加明显(P<0.05)。这表明在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的治疗过程中采用早期低温高容量血液滤过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炎症反应,有助于保护患者的脑和肾脏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奎屯地区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发病因素.方法应用两阶段抽样和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奎屯地区的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设计调查问卷.根据问卷结果筛选变应性鼻炎可疑对象并进行专科检查予以确诊,分析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相关发病因素.结果在调查的2000人当中,有513人有变应性鼻炎,奎屯地区变应性鼻炎现患率为25.65%,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之间占比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职业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工人、学生、行政事业人员的患病率较高,团场职工患病率较低。奎屯地区每个月份发病情况发病较高的月份依次为8、7、6月。变应性鼻炎的认知状况在所有被调查人群中,听说过变应性鼻炎的占56.25%(1125/2000),认为变应性鼻炎就是感冒的为19.25%(385/2000),认为变应性鼻炎能够被根治的22.9%(458/2000)。因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症状去看过医生的就医率为29.25%(585/2000)。发病因素由工业污染因素引起的居住环境污染导致变应性鼻炎最为显著。占比为70.96%(364/513),此外支气管哮喘、花粉、食物、药物过敏、职业粉尘环境以及家族史均与变应性鼻炎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奎屯地区变应性鼻炎患病率较高,发病因素复杂,职业粉尘、挥发性有机物等工业发展造成的居住环境污染已成为导致变应性鼻炎的一个重要因素.
简介:近年来,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在生育年龄妇女中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高频电波刀环形电切术(LEEP)是近年来发展来的一种新技术方法,采用低电压,高电流以及细小的环形电刀切除宫颈病变,且有术中出血少、不需要麻醉、手术时间短、出现术后并发症少、
简介:褥疮常见于脑血管疾病、截瘫、恶液质及年老体弱、长期卧床的患者,因躯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1]。目前治疗褥疮的方法很多,如使用湿润烧伤膏[2]、结悠神[3]等,效果各有差异,我科采用云南白药联合碘伏治疗褥疮,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褥疮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31岁,平均年龄(56.7±15.3)岁。其中脑出血3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3例。共计发生褥疮10处,骶尾部7处,臀部1处,肩部1处,外踝部1处。褥疮面积最大5cmx4cm,最小1cmx2cm。褥疮分期:Ⅱ期2处,Ⅲ期7处,Ⅳ期1处。1.2治疗方法1.2.1常规治疗方法勤翻身,2h翻身一次,避免褥疮创面长期受压。消瘦、营养状况差的患者,1h翻身一次,使用海绵垫将患者骨突处垫起,并结合使用气垫床,以减轻局部受压,防止褥疮加重。改善患者全身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有利于创面愈合。1.2.2换药方法0.5%碘伏溶液消毒创面,然后用无菌剪刀去除坏死组织,再次均匀涂以碘伏,用棉签将外用云南白药粉剂涂在创面上,并覆盖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2次。此外,有尿液...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直肌巩膜缝线后固定术对矫正成人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0-1~2013-4收治的成人伴有屈光参差的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患者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24-41岁(平均29岁);单眼高度远视+4.75D~+8.00D(平均+6.05D±0.79),矫正视力0.05-0.4(平均0.24),内斜+23Δ~45Δ(平均+32.21Δ±6.05Δ),同视机法测量AC/A除外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行患眼内直肌巩膜后固定术或联合内直肌后徙术矫正内斜视。结果23例术后内斜视均明显好转,斜视角(他觉)0Δ~+8Δ(平均+3.65Δ±2.20Δ),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及社交能力大为改善。结论对于成人伴有伴有屈光参差的屈光调节性内斜视的患者,患眼内直肌巩膜后固定术或联合内直肌后徙术可以有效的控制由于高度远视产生的调节性内斜视。
简介:目的:探讨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肉瘤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例肺SFT伴肉瘤变的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男,57岁。因畏寒、发热2个月余,干咳10余天入院,胸部CT示左下肺病灶,体积9.5cm×6.3cm×5.5cm,境界清楚。术中见肿瘤位于左下肺脏层胸膜下,表面光滑,质地较硬。镜检:肿瘤大部分区域由梭形细胞、大片玻璃样变的胶原和分支状血管构成,瘤细胞围绕血管周围排列成血管外皮瘤样,部分区域细胞丰富、密集,异型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4/10HPF,并见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Vimentin+++、CD34++、CD99+++、Bcl-2++、CD117-、Des-、SMA-、S-100-、CKpan-,Ki-67增殖指数细胞密集区高达50%。病理诊断为肺SFT伴局部肉瘤变。术后随访16个月,一般状况良好。结论:SFT肉瘤变确诊依靠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应与肺部其他恶性间叶源性肿瘤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