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浅析复杂阻生牙拔除采用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复杂阻生牙拔除患者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凿骨劈冠法;观察组采用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法,对比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炎症因子水平和止痛因子水平的统计中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复杂阻生牙拔除患者,实施高速涡轮机微创拔牙法的效果显著,有助于解决验证问题,治疗效果确切。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离心方法对制备洗涤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经无偿献血收集的悬浮红细胞36袋(ALT〉40U·L-1),随机分为中速、变速、高速3组,每组12袋。采用人工三联袋生理盐水洗涤法,分别以不同离心速度制备洗涤红细胞,制备完毕后检测其红细胞回收率、白细胞清除率、血浆蛋白清除率及血红蛋白含量、上清蛋白质含量和溶血率。结果3组洗涤红细胞的红细胞回收率、血浆蛋白清除率、上清蛋白质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速组洗涤红细胞的白细胞清除率、血红蛋白含量及溶血率指标明显优于变速组与高速组(P〈0.05)。结论在满足洗涤红细胞制备标准的情况下,采用中速离心方法制备的洗涤红细胞质量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骨刀与高速涡轮钻联合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150例下颌阻生智齿分为 A组(超声骨刀治疗组)、 B组(高速涡轮钻法组)、 C组(超声骨刀与高速涡轮钻联合治疗组),每组各 50例,分别观察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张口受限程度及肿胀情况,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C组联合治疗在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 A组和 B组,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肿胀及张口受限程度较 A、 B两组轻微( P< 0.05)。结论:拔除下颌阻生智齿选择超声骨刀与高速涡轮钻联合治疗,其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超声骨刀或高速涡轮钻治疗,联合治疗具备微创、快速、安全性高的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高速涡轮牙钻联合牙挺法治疗下颌近中阻生齿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本院2018年10月-2020年12月纳入的84例下颌近中阻生齿患者分为两组,对观察组和参照组分别实行高速涡轮牙钻联合牙挺法治疗和常规拔牙治疗,观察应用成效。结果 参照组临床各项指标较观察组高;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19%、4.76%(P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下颌低位水平阻生智齿病例采用超声骨刀结合高速涡轮机疗法拔除的可靠性。方法:回顾分析2020.1-2021.12月我科收治的具有完整回访记录的下颌低位水平阻生智齿的病例(90)例,参与本次研究的病人均接受了拔牙治疗,按照治疗方法进行分组,每组所纳入病人例数(45)例。分别命名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常规组采用高速涡轮机疗法治疗,研究组选用超声骨刀结合高速涡轮机疗法治疗。总结与探究治疗结果。结果:常规组术后肿胀程度、张口受限度均差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下颌近中阻生齿治疗中高速涡轮牙钻与牙挺法联合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90例2019.10-2021.10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下颌近中阻生齿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5例,常规拔牙器械将患牙拔除),观察组(45例,高速涡轮牙钻与牙挺法联合应用治疗)。从临床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肿胀程度和张口受限程度更小,牙槽窝完整性更好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下颌近中阻生齿治疗中采取高速涡轮牙钻联合牙挺法治疗的效果相比于常规拔牙器械拔牙更好,术后肿胀及张口受限程度更小,可最大程度保证牙槽窝完整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采取抗病毒药物联合25G高速玻璃体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回顾性分析法展开试验,病例数为32例(32眼),试验对象为ARN,试验时间为2021.01~10内。全部对象均给予激素药物和抗病毒药物联合等治疗,同时行25G高速玻璃体切除术,其中2眼联合充填全氟丙烷(C3F8),30眼联合玻璃体内充填硅油。观察疗效、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本组32例(32眼)患者均接受1年术后随访,其中视力0.1~0.5者8眼,视力0.05~0.1者16眼,2眼指数/眼前,光感2眼。32眼中反复发作虹膜炎症1眼;30眼充填硅油者均并发程度不同的白内障,术后6~8个月10眼行人工晶体植入+白内障超声乳化+硅油取出术。32例患者玻璃体手术前后均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ARN采取抗病毒药物联合25G高速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效果优良,不仅能对疾病发展予以有效控制,还可提升视力水平,且可对各种并发症予以有效预防,可进一步推广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腹腔镜手术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96例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2022年3月-2024年3月)。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建立二氧化碳气腹时未做任何干预措施)和观察组(48例,建立二氧化碳气腹时采取提高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方式)。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手术时间点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水平、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结果:两组气腹前5min、气腹后5mi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水平、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气腹后10min、气腹后30min、放气后5min、放气后10mi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水平、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更低(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