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6例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术中进行运动诱发电位(MEP)、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和脑电图(EEG)监测。比较不同监测模式的严重报警和次要报警发生率,以及灵敏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结果:3项联合监测时严重报警和次要报警发生率均高于单项监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联合监测的特异度为100.0%,诊断符合率为91.5%,灵敏度为91.5%,高于各单项监测(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特别是MEP、SEP和EEG联合应用,可以有效提升诊断符合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了解明胶/聚己内酯(Gt/PCL)电纺复合纳米纤维支架对家兔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16只家兔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其中8只行同体对照实验,分别以Gt/PCL纳米纤维膜覆盖(Gt/PCL组)、PCL纤维膜覆盖(PCL组);余下8只家兔创面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对照组),各组创面数均为8个。记录创面愈合时间;于伤后3、7、10d计算创面愈合率,并取创面及创周组织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Gt/PCL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8.2±1.3)d、PCL组(20.3±1.1)d、对照组为(22.0±0.6)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t/PCL组伤后各时相点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其他2组(P〈0.05)。与其余2组比较,Gt/PCL组真皮层肉芽组织增生少,上皮细胞移行速度明显增快,胶原排列规则。结论Gt/PCL电纺复合纳米纤维支架能明显促进家兔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愈合,是目前可供选择的效果比较确切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简介:背景:牙齿缺失导致牙槽嵴骨质的改建和持续吸收,严重影响种植体植入的条件和种植区软硬组织的美观。目的:评价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电纺支架促进即刻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制作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电纺支架的组织工程化骨。拔除6只实验犬双侧下颌第二前磨牙,在其近中根牙槽窝处制备种植床,即刻植入种植体,在钛钉颊侧制作三壁骨缺损,两侧骨缺损处分别植入组织工程化骨与Bio-Oss小牛无机骨粉,并在材料表面覆盖Bio-Gide胶原膜。术后即刻、4周、8周、12周X射线测量种植体周围骨灰度值;12周后完整取出下颌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骨缺损区的微观结构,新生骨量、形态结构及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间术后各时间点骨密度变化无明显差异,表明两组材料在促进骨再生过程中的成骨效果基本一致。组织工程化骨组骨缺损区内形成致密板状骨,可见成熟骨细胞,哈弗氏管,新生骨-种植体结合较紧密;Bio-Oss小牛无机骨粉组板层骨致密,新骨中有少量Bio-Oss颗粒分布,成骨细胞较组织工程化骨组少,部分哈弗管结构内可见到毛细血管,新骨与植入材料之间形成桥形连接,与种植体结合紧密。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己内酯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io-Gide胶原膜可促进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再生。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以评估术中脑缺血事件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效果。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于赣州市人民医院的9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术中应用SEP(体感诱发电位)和MEP(运动诱发电位)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记录电位变化,术后通过NIHSS评分和MRI影像学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结果:9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支架植入术,术中5例(5.2%)出现电生理监测指标异常,其中3例术后证实发生相关缺血性事件。术后MRI显示30例(31.3%)患者存在新发缺血灶,其中8例为症状性缺血灶。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术中SEP和MEP异常与术后神经功能缺损及MRI新发缺血灶均呈显著正相关(P < 0.01)。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中实时评估神经功能状态,帮助早期发现脑缺血事件并及时干预,降低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与研究基层医院在胆道结石手术中运用腹腔镜联合肾镜液电碎石仪的可行性与实用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53例,均采用腹腔镜联合肾镜探查液电碎石仪治疗术式,通过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术后胆道出血、术后胆道结石残余、术后住院时间.结果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中35例采用液电碎石,每例碎石次数约3~10次,每次持续放电约2~3秒,其中2例较大者反复击打约15次.术中胆道出血者3例,没有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以及胆管穿透或胆管壁撕裂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1±2.6天,无腹腔感染病例.所有患者均得到术后半年随访,2例发现术后结石残余,经消化内镜取石.未发现胆总管狭窄病例.结论腹腔镜联合肾镜液电碎石仪治疗胆道结石,在基层医院中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简介:目的总结既往行冠脉支架植入的前列腺增生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手术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0至2015年间合并冠心病既往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前列腺增生患者56例,年龄57-86岁,平均72岁。所有患者经充分术前准备,评估手术麻醉等风险,调整血压、改善心功能、停用抗凝药物,行TURP手术。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手术均获成功,未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及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由术前(26±5)分降至术后(12±5)分,生活质量评分(QOL)由术前(5.1±0.8)分降至术后(1.9±1.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的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围手术期治疗,TURP手术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高度病变采用宫颈环状电切术联合聚甲酚磺醛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宫颈上皮内高度病变患者60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抽签方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宫颈环状电切术联合聚甲酚磺醛液治疗,对照组实行宫颈环状电切术治疗,实验结束后,分析比较两组免疫球蛋白水平、免疫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疫球蛋白水平以及Th1细胞因子相对于对照组较高,Th2细胞因子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对于对照组较低,P<0.05。结论宫颈上皮内高度病变采用宫颈环状电切术联合聚甲酚磺醛液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在宫腔镜电切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6年 8月 ~2017年 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 60例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 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芬太尼 -丙泊酚进行麻醉,实验组患者采用舒芬太尼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进行麻醉,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 OAA/S镇静评分及麻醉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 OAA/S镇静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丙泊酚用量、患者的苏醒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对于行宫腔镜电切术的患者采用舒芬太尼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进行麻醉,麻醉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 2017年 2月 -2018年 2月实行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施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 98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 Logistic多因素对其进行逐步的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再狭窄的发生和患者吸烟与否、是否患有糖尿病、在进行第二次的冠脉介入治疗之前 LDL-C的水平有关系,即正相关,与之相对应的危险度是 12.45、 11.45及 5.62,同时与支架是否为药物涂层成负相关,其危险度为 0.02。结论: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极其容易发生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症状,为避免或减少该症状,可以使用药物支架。对 LDL-C的水平进行控制并戒烟是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避免支架内再狭窄的关键性因素。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再狭窄; 危险因素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of stent restenosis after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Methods: 98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ronary angiography after coronary artery stent implant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7 to February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the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Logistic was used to analyze these factors step by step. Results: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restenosi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moking, diabetes, LDL-C levels before the second coronary interven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risk was 12.45, 11.45 and 5.62. The risk of restenosi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rug-eluting stents, with a risk of 0.02. Conclusion: Diabetic patients are extremely prone to restenosis after stenting after surgery. Drug-eluting stents can be used to avoid or reduce the symptoms. Controlling the level of LDL-C and quitting smoking are the key factors to avoid in-stent restenosis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