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输液外渗的相关原因,总结有效的护理对策,减少急诊输液外渗率。方法从我院急诊观察室急诊输液间2014年12月的输液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有36例输液外渗。回顾性分析这36例输液外渗的相关原因,总结出了护理人员、患者、输液工具这三大因素,并讨论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将拟定出的对策应用于2015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的急诊输液中。再次从中随机抽取200例患者,观察对比给出护理措施前后的输液外渗率。结果通过给与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后,200例急诊输液患者中仅4例发生输液外渗,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对策有效。结论护理人员在进行输液操作时,给与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预防和减少输液外渗,确保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增强药物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尿失禁患者对盆底肌训练执行率低下的原因,并结合数据提出改进策略,以提高盆底肌训练的执行率和疗效。方法: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临床观察,收集了大量关于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训练执行率低下原因的信息。基于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和统计处理,探讨了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训练执行率低下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调查显示,近60%的尿失禁患者认为盆底肌训练不够重要,缺乏积极性。只有30%的患者了解盆底肌训练对尿失禁康复的作用;超过70%的尿失禁患者在盆底肌训练过程中没有得到专业医生的指导,缺乏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约50%的患者表示盆底肌训练方法单一、乏味,缺乏持续的兴趣和动力;近40%的尿失禁患者存在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他们积极参与盆底肌训练的信心和意愿;超过60%的患者表示家庭和社区对其盆底肌训练缺乏支持和关注,缺乏积极的鼓励和参与。结论: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训练执行率低下的原因与数据分析一致,需要综合采取多种策略进行改进。基于数据分析,本研究建议:加强患者教育,通过宣传、讲座等方式提高其对盆底肌训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多学科合作的康复团队,为患者提供专业指导和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提高训练效果;训练方法,开发有趣且多样化的训练方式,激发患者的兴趣和动力。例如,可以引入音乐、游戏等元素,使盆底肌训练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挑战性;关注患者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压力,增强信心。医生和心理专家可以定期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干预;加强社会支持,倡导家庭和社区关注尿失禁患者的康复需求,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参与。家庭成员可以鼓励患者坚持训练,社区可以组织相关康复活动,促进尿失禁患者之间的交流和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盆底肌肉张力及盆底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近一年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评分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各指标评分上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经过1周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指标评分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患者在盆底肌肉张力评分上更高,而在尿失禁评分上更低(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发生了并发症,但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1%,远低于参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P<0.05)。结论:在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应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的治疗效果显著。不仅能改善患者盆底肌肉张力,促进盆底功能恢复,同时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更好的保障了患者生命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妇女分娩后盆底功能造成的影响。方法收集本科室接收的行阴道分娩的100例产妇,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参照组共有50例,分娩后单以Kegel训练进行干预;观察组包含50例,分娩后早期给予盆底康复治疗。详细记录干预前、后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盆底肌力0级、Ⅰ级率显著低于参照组,Ⅳ级、Ⅳ级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产妇分娩后的盆底肌功能,值得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应用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患者治疗中,对于患者盆底肌力和疲劳度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方法:本次研究开展的时间范围是2019年3月~2020年9月,接诊治疗对象是58例产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的患者。病例带有研究代表性,临床资料完整。对患者进行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力与疲劳度的恢复情况。结果:经过康复治疗后,患者盆底I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患者盆底I类与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也明显减轻,与治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实施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68例,随机均分为34例,依次纳入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行盆底重建术,研究组实施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盆底重建术。评价及对比两组的盆底肌力、盆底功能。结果:研究组的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盆底功能障碍量表(PFDI-20)评估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实施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盆底重建术,两者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改善盆底功能与增强盆底肌力方面作用更明显,具有借鉴与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盆底康复训练在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选择前来我院生产的产妇4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产后子宫脱垂现象,因此观察组采用盆底康复训练方式进行康复指导,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指导,在康复指导结束后对盆底康复训练在产后盆底肌改善中的作用与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在产后6周与产后12个月产妇子宫脱垂发生率较低,且经康复指导训练后的生活质量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松弛等现象,且对子宫脱垂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对促进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 摘要 】 目的 : 探究 PACU 全麻患者的苏醒延迟原因的分析以及针对性改善护理情况。 方法 : 我院 2016 年 1 月至 2016 年 10 月期间,我院进行全身麻醉的患者并出现手术后苏醒延迟患者 104 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苏醒延迟因素和护理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并且总结出相应的护理方法。 结果 : 在患者全麻后出现苏醒延迟的因素是因为麻醉药物过量或者患者自身的代谢降低,同时手术后体温过低,患者在手术前夜出现睡眠时间过短,患者中枢神经受到损伤,另外患者出现二氧化碳蓄积,导致患者在手术结束后不能及时苏醒,因此在护理中需要积极查找原因进行针对性处理,并加强术后监测。 结论 : 在 PACU 全麻患者出现苏醒延迟的因素分析的同时对患者进行积极处理,对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也要及时处理,从而评估患者的苏醒程度,促进患者的术后麻醉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选取在我院就诊的5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参与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总结诱发因素。结果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工收治分娩新生儿602例,其中发生新生儿窒息50例,发生率为8.31%;其中诱发因素分别为脐带、产程、母体和羊水污染等,其中重度窒息11例,轻度窒息39例,经有效及时救治后恢复正常护理48例,死亡2例。结论分析可知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因素包括母体、胚胎附属物等,如何缓解患儿的窒息症状的关键在于实施科学有效的抢救,使其进行自主呼吸,此外还需在孕早期实施相应的保健工作,及时监测胎心和胎动,从根源上预防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药乌头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对策,以供临床参考以及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4年7月~2015年8月于我院采用中药乌头进行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选取37例,针对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结果通过本文研究中可以看出,发生不良反应较多的因素为超剂量使用,占总例数的43.24%,其次是使用方法错误(16.22%)、配伍不当(13.51%)、煎煮不当(10.81%)、炮制不当(8.11%)以及患者自身情况差异(8.11%)。结论中药乌头不良反应原因较多,应该针对不良反应因素进行有效的应对措施,加强对乌头类中药的管理,科学用药,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可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盆底功能障碍疾病(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 PFD )的治疗中应用盆底康复治疗结合中医共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两组 PFD 患者各 63 例,均在 2019 年 2 月指 2020 年 2 月入本院妇产科诊治,一般资料的组建差异不明显( p<0.05 ),仅开展盆底康复(电刺激 + 生物反馈)治疗的一组为参照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共振治疗的一组为研究组,以盆底肌电位、盆底肌力两项指标评价盆底功能,观察疗效。结果 经过数据统计,在盆底肌电位方面,治疗后的二组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比参照组指标更理想( p<0.05 )。将盆底肌力分为 I、 II类,每类分为 0-5 级,经治疗后研究组的盆底肌力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 p<0.05 )。结论 中医共振治疗有利于患者进一步改善盆底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为无创治疗,痛苦小,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