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带线锚钉结合改良Gould—Brostgm术,编织缝合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治疗CLAI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经我科收治的符合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3例(共23足)CLAI患者相关资料。纳入患者年龄为22—45岁,平均年龄34.6岁;CLAI症状持续时间为7-60个月,平均19-3个月。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均在知情同意后接受带线锚钉结合Gould—Brostom术编织缝合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术式治疗CLAI。术后定期随访,记录踝关节活动度、距骨倾斜角及相关并发症,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距骨倾斜角、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TheAmericanAssociationofFootandAnkleSurger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正常行走时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FS)。结果:23例患者中有18例获得随访,5例失访。随访时间13—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1.7个月。至末次随访时,1例患者手术切口出现浅表感染,延迟愈合;1例患者出现患足外侧皮肤麻木,经口服药物治疗于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踝关节外侧韧带再次断裂或不稳复发。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距骨倾斜角由术前(8.72±1.96)低至(4.44±1.61)°AOFAS踝与后足评分由术前平均(48.56±14.20)分上升至(80.94±12.31)分;VAS评分由术前平均(6.72±1.18)分降低至(1.72±1.73)分;Karlsson评分由术前(39.17±12.04)分上升至(76.11±7.19)分;各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线锚钉结合编织缝合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是治疗CLAI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电针结合运动机能贴布对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符合条件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结合电针结合运动机能贴布治疗,两组治疗均为每次30分钟,每日1次,每周6天,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估量表(VAS)、改良Bathel指数(MBI)、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指数(SPADI)来评估患者的情况。结果:4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VAS、BMI、SPADI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运动机能贴布对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电针结合运动机能贴布对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符合条件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结合电针结合运动机能贴布治疗,两组治疗均为每次30分钟,每日1次,每周6天,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估量表(VAS)、改良Bathel指数(MBI)、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指数(SPADI)来评估患者的情况。结果:4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VAS、BMI、SPADI得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运动机能贴布对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加压钢板固定手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 2016年9月至 2020年9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骨科的35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手术病例,其中17例采用前外侧入路,18例采用后外侧入路,均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所有病例随访至少一年。通过比较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一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等数据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前外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 132.3 ±41.3) min,与后外侧入路组(120.2. 0 ± 36.7) min 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 > 0. 05); 前外侧入路组平均术中出血( 279. 4 ± 79.2) ml,与后外侧入路组( 255. 6± 66.2) ml 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 0. 05) 。术后一年随访时前外侧入路组肘关节MEPS功能评分( 91.8 ± 5. 3) 分,与后外侧入路组(92. 2 ± 4.6) 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 > 0. 05) 。【结论】 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前外侧入路术中出血量多于后外侧组,而两者在手术时间和术后一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Carlson后外侧手术入路在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入路方式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接受Carlson后外侧手术入路,对照组接受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两种手术方法在基本手术过程指标上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随访数据显示,观察组在膝关节伸膝和屈膝的最大角度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在Lysholm评分各项指标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arlson后外侧手术入路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治疗中显示出较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更小的手术创伤和更佳的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讨在复杂视网膜脱离术中膜刮刀的具体应用以及其手术中的安全性。方法 采取资料分析法,针对40例患有视网膜脱离病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患者,将手术过程中是否联合内界膜剥除,可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有20例,对照组20例,手术之后均采用填充硅油进行治疗,在患者玻璃体手术三个月之后以及取出硅油,术后三个月使用oct观察瘤的患者视网膜水肿以及视网膜瓣膜情况,记录患者视力。结果 随访6~12个月之后,玻璃体切除患者术后三个月oct见黄斑视网膜前膜形成者中,实验组有0例,对照组有3例,且对于存在黄斑水肿的患者实验组有1例,对照组,有5例,硅油填充之后网膜复位率中实验组为89%,对照组为90%,取出硅油术后三个月之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新的视网膜前膜,黄斑水肿者实验组为5.3%,对照组为14%,最终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视网膜均复位,两组患者术后相比术前视力有所提升,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利用磨刮刀进行内界膜剥除术治疗视网膜脱离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能够降低患者术后黄斑前膜发生概率,并且对于黄斑水肿术后视力视网膜复位成功率无显著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前外侧和后外侧切口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将70例移位型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分为前外侧组36例,后外侧组34例.结果术后3月TUG试验前外侧组结果更佳.结论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中前外侧入路效果更好.关键词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半髋置换TheclinicalanalysisofthetreatmentofthefemoralneckfracturesintheelderlywiththeanteriorandposteriorlateralapproachJIANZheng-guang,CUIWei,XUZhi-gang,etal??DepartmentofOrthopedics,XiangchenPeople'sHospital,Suzhou215130,ChinaAbstractObjectivetocomparetheanterolateralandposterolateralincisionlinebipolarfemoralheadarthroplastycurativeeffectforthetreatmentoffemoralneckfacGture??Methods70casesoftypedisplacementofthefemoralneckfracturelinebipolarfemoralheadarthroplastypatientsdividedintoanterolateralgroup36casesafterthelateralgroupof34cases??ResultspostoperativemarchTUGanterolateralgroupsoftestResultsisbetter??ConclusionbipolarfemoralheadarthroplastyfirstlateralapproachisbetteKre??ywordsanterolateralapproach,posterolateralapproach,halfahipreplacement中图分类号R7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30-02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胫骨平台骨折中应用改良前外侧入路与传统前外侧入路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试验主要收集我院2020.11至2022.10收治的4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平均分组研究,主要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1例,前者施以传统前外侧入路手术疗法,后者施以改良前外侧入路手术疗法,评析二者临床指标及膝关节恢复情况。结果:经不同方式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指标及膝关节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与传统前外侧入路手术疗法相比,改良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大大缩短患者骨折部位康复时间,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正常膝关节后外侧角(PLC)解剖的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2016年5—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招募16名青年志愿者进行双膝关节MR检查,其中男9名、女7名,年龄22~30岁;两侧膝关节无手术史及外伤史,且体格检查正常.受试体位:仰卧、膝关节伸直并轻度外旋10&#176;~15&#176;;扫描序列:斜矢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1WI、T2WI,冠状位、斜矢状位及轴位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观察分析组成PLC的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豆腓韧带、弓状韧带的形态、止点、走行、信号强度及其与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PDWI可以清晰显示呈低信号强度的正常PLC的特殊结构,主要包括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弓状韧带、豆腓韧带,显示率分别为100%(32/32,侧)、100%(32/32,侧)、87.5%(28/32,侧)、81.3%(26/32,侧)和37.5%(12/32,侧).腓侧副韧带、腘肌腱位置及走行固定.腓侧副韧带全长(50.88&#177;4.72)mm,中点宽(4.72&#177;0.33)mm、厚(2.55&#177;0.40)mm;腘肌腱全长(45.31&#177;1.66)mm,腘肌裂孔处宽(3.26&#177;0.39)mm、厚(3.15&#177;0.26)mm;腘腓韧带全长(11.66&#177;0.78)mm,中点宽(3.24&#177;0.32)mm、厚(1.24&#177;0.11)mm;弓状韧带及豆腓韧带显示率不高、变异较多,韧带起止点、大小、形态因个体差异可有所不同.左右侧腓侧副韧带、腘肌腱、腘腓韧带的长度、宽度、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女性腓侧副韧带长度及厚度、腘肌腱长度及宽度比较,差异有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熟悉PLC的正常解剖结构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该区域的细微异常改变,了解其正常及损伤的磁共振表现,提高放射科医师对PLC损伤的诊断能力.
简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由骤然的内翻、外翻或旋转暴力所致,根据暴力的大小,可造成外侧副韧带不完全或完全损伤。如早期未获正确处理,可导致踝关节外侧松弛,严重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对站立、行走、下蹲等动作将带来一定影响,日后易反复发生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甚至造成创伤性骨关节病。目前对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治疗方式、方法的选择仍存在争议。现就近年文献予以复习,以期引起临床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