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联用红光治疗传染性湿疹样皮炎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71例入院手术治疗后出现的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36例,患者采用口服地氯雷他定片,并对渗出较为明显者结合湿敷,当渗出不明显时停止湿敷采用氯碘羟喹乳膏外用;治疗组35例,患者在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联用红光方法实施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实施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瘙痒程度和皮损改变面积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55.56%),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治疗发现联用红光照射在止痒等方面均具有非常显著的优点,同时安全性非常的高,有利于患者的尽早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Ⅳ)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对65例确诊的IM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为早期的常见临床表现,可出现多个脏器的损伤,以肝脏损伤多见。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及EB病毒IgM阳性可提高早期诊断。
简介: 摘要:目的 回顾140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和并发症进行分析。为临床早期认知该疾病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8年6月~2022年6月14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38例患儿均伴有发热;有11.4%的肝肿大患儿,20%患儿有脾肿大,62%的患儿有咽峡炎、扁桃体有白色分泌物患儿;86%的患儿淋巴结肿大;伴有皮疹12.3%。予以抗病毒治疗和激素治疗,无一例出现嗜血综合征的并发症。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临床上表现多样,应对其临床特点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到及时的筛查和早诊断,以及进行针对性治疗,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更昔洛韦与干扰素治疗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70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疗法分为观察组(更昔洛韦治疗)和对照组(干扰素治疗),各35例。记录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及降钙素原(PCT)]、心肌损害标记物[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免疫功能指标(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传染性疾病控制的理论思维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了一个由我部门监管的特定区域,样本量涵盖3000名居民,性别分布均衡,2015年前,该地区尚未采纳传染病防治的理论思维,而15年后,该地区引入了针对这一地区的传染性疾病控制的理论思维。通过回顾性分析传染病发病特点,探讨了这两个阶段传染病的发生类型和发病率变化,以评估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结果:在传染性疾病控制理论思维实施前,该区域共记录了8类主要的传染性疾病,引入并执行传染性疾病控制的理论思维后,这些疾病的发生种类显著至4类;实施前疾病发病率总发病率为9.40%,共282例,在实施传染性疾病控制理论思维后疾病发病率为2.37%,共71例,两段时间内的发病率差异非常显著(P<0.05)。结论:将传染病理论思维应用于传染病的控制中,能有效地抑制疾病的传播,因此值得在实践中广泛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