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内容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估颈部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 2019年 5月至 2019年 12月在我院采取超声造影做颈动脉斑块检查的 5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评估超声造影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检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50例患者中共检测出 50块颈动脉斑块,包括硬斑 21例、软斑 14例和混合斑 15例,斑块部位包括颈内动脉 6块、颈动脉窦部 35块和颈总动脉 9块;超声检查发现,混合斑与软斑最大增强密度显著高于硬斑 (P<0.05);混合斑与软斑最大增强密度显著高于硬斑 (P<0.05)。结论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角膜屈光手术前用药时间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3 月医院收治的角膜屈光手术患者 96 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48 例。两组患者分别在手术前用药 1d 和用药 3d 。比较两组手术前和手术当天的首次泪膜破裂时间( FBUT )、平均泪膜破裂时间( AVBUT ),以及干眼分级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当天的 FBUT 、 AVBUT 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 > 0.05 )。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当天的干眼分级评分相比,均无显著差异( P > 0.05 )。 结论: 在角膜屈光手术前,不同用药时间对泪膜稳定性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如果术前有无症状泪膜破裂的情况,也应注意围手术期合理用药,减少对泪膜的不良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延续性家庭护理对提高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明确延续性家庭护理应用与推广价值。方法:将 140例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常规护理 +延续性家庭康复护理),记录与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与出院 6个月后自我效能。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出院 6个月后,研究组躯体自我管理效能( 48.97±2.66)分、情绪自我管理效能( 27.75±2.20)分、用药自我管理效能( 47.25±2.57)分、生活方式自我管理效能( 41.35±2.36)分、自我概念( 31.51±3.78)分以及自我效能总分( 131.44±7.3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 0.05)。结论:延续性家庭康复护理对提高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自我效能存在积极影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不稳定性心绞痛PCI术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满意度。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PCI术后患者共82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组为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组为参照组,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1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期结束后,研究组不稳定性心绞痛PCI术后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不稳定性心绞痛PCI术后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满意度,故方案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笔者所在医院实例分析 骨科临床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及针对风险的系统性的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研究 。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范围为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救治的患者共 140 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 2 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对患者病情变化及生理健康进行监测,遵从医嘱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指导患者康复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服务的基础上,由护理人员、主治医生联合起来并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对其治疗护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由此制定系统性的护理方案。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意外跌倒、意外坠床等风险事件发生率( 4.3% )与对照组患者( 15.7% )相比明显降低,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与护理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明显升高,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骨科疾病的特点导致了骨科病人在护理过程中护理风险的发生。对骨科病人进行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妇科护理风险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期间本院妇科收治的80例患者纳入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分别施行常规护理和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妇科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和预后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接受护理风险管理后,和对照组相比,切口开裂、感染、护患纠纷等各种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更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妇科患者积极开展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突出,能够解决护理过程中的部分问题、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值得基层医院进一步推行适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结合相关风险因素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以改善和提高内科护理质量。方法:选取我院内科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采用调查分析法针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结合相关的风险因素防范对策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简介:摘要 : 目的:研究分析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因素,针对性的制定有效防范策略。方法: 2019年1月起对消化内科护理管理方案进行调整,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对消化内科既往护理工作情况进行调研,总结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制定管理对策并组织全科护士进行培训学习, 2019年为实施后, 2018年为实施前,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 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消化内科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结果:实施后消化内科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安全、护理记录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 P<0.05)。结论:对既往工作进行调研分析,总结消化内科的护理风险因素,针对性的制定防范管理策略,可有效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改善了患者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方法 抽选200例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儿科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法分为各100例的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护理中差错事件的发生情况、护理工作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就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对比来看,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护理质量以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对比来看,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科护理干预中明确护理风险因素,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护理方案对于护理质量的提升,以及患儿治疗中安全性的保证均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值得全方位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分析急诊科护理风险因素,提出防范对策,以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方法:分析护理风险的因素,制定应急措施与方案,降低纠纷、投诉率。结果:经过防范措施的执行,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明显提高,主观能动性明显增强,改善了护患关系,降低了发生护理纠纷的几率。结论: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改善护理质量,可使患者享受满意、规范、可靠、安全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风险;因素;方法对策 在医护护理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某些护理风险,属于一种可能发生、不确定性不安全因素。医院急诊科属于危重症疾病抢救的重要环节,因急诊病情变化快、发病急、抢救难度较高、风险较大 [1] ,所以,急诊科的整个护理过程均伴有护理风险。本文临床分析急诊科护理风险因素,提出防范对策,旨在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现总结如下: 1 护理风险因素 首先,护士因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1 )技术方面。因护士的操作不熟练,技术水平较低,在 10min 内不能完成静脉穿刺、呼吸机连接、呼吸道通畅等护理工作,延缓了抢救的最佳时机。( 2 )理论知识。在护理实践中不能贯穿理论知识,无法预见性实施护理措施,停滞于机械执行、医嘱执行的层面。( 3 )责任心。由于护士的责任心不强,在护理工作时,不能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操作流程随意性较大,存在违规操作行为。( 4 )沟通技巧。护士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因护士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不能很好实施告知程序,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知识了解不深刻,甚至模糊,具有较高的护理期望值,极易引发护理纠纷 [2] 。 其次,急救设备。因急救药物使用不合理、数量短缺,仪器设备出现故障,对急救抢救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极易导致护理风险事件。 第三,护理文书。护士在书写护理文书时,存在乱涂、不规范现象,不能确切描述病情,不合理使用医学术语,不能及时监测患者病情、用药效果,导致医护记录不一致。 第四,转运。急诊科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对于烦躁患者,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极易导致患者坠床。各种管道未妥善固定,引起管道移位、滑脱。未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未准备好急救设备,未做好相关科室协作,不能及时治疗、监护患者,耽误治疗时机。在衔接过程中,接收科室、急诊科室护士未仔细做好交接,存在护理缝隙。 2 护理风险的防范对策 首先,建立防范意识,构建风险管理制度。护士通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有利于发现潜在的法律风险,并根据法律程序进行护理。严格交接班,确保急救药品与仪器的完好率,以便于抢救时能正常使用。构建风险防范制度,强化护士识别风险能力,将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由于急救科室的抢救患者较多,在抢救时医生有过多的口头医嘱,因此为保证护士医嘱的可靠性、准确性,应专门设计医嘱记录表,护士与医师核对正确后方可执行医嘱护理 [3] 。 其次,加强护士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构建切实可行的护理程序,重视落实、执行。流程化、系统化各项护理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完善,确保流程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定期组织护士进行护理质量培训,掌握检查标准,提高护士护理过程中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时为护士提供相互沟通、自我表现的平台。相关科室进行写作,共同分析、总结急诊科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不安全隐患,以使质量护理贯穿于每个护士的心里,提高护士的护理积极性。 第三,加强急诊护士的专业能力,由于护士能力属于护理技术发展的关键,专业知识向能力转化,才可实现主导作用。因此,为加强护士专业水平、个人能力,应强化护理理论知识、沟通技巧、团队配合、技能操作等培训。每周组织护士进修理论学习,主要关于急救护理流程、护理规章制度、疾病护理常规、心理护理、应急预案、沟通技巧、药物知识,鼓励护士通过网络远程教育进行学习,以拓展护士的知识面 [4] 。 第四,加强管理急救仪器与设备。对于急诊科的急救设备,必须由专人管理、检查、负责,在抢救前,严格监测仪器的交接,禁止仪器带病应用,确保仪器、设备无无故障使用。根据规定基数配置药品,确保药品无过期、变质、短缺等问题。按照国家规定登记、保管、使用特殊药品,及时补充一次性急救器材,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五,护理文书层面。根据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重点观察病情变化,完整、及时、客观记录好病情动态。针对急诊抢救患者,入科室后,急诊护士应仔细填写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护理措施等。 第六,转运。若患者病情平稳,方可实行转运。若患者存在生命危险,应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护士必须仔细评估病情,主要包含患者生命体征、管道衔接与固定情况、肢体与皮肤静脉穿刺情况、运送时可能发生的状况,仔细准备好药品与仪器。在转运前,通知相关科室准备。转运时,仔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对于因病情危重需转运检查、治疗患者,必须由医生监护。对于出现病情变化者,必须给予抢救措施。急诊科护士必须与接收科做好交接工作后,并待患者护理到位后,方可离开 [5] 。 第七,风险处理、上报制度。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不管是否发生,应鼓励护士及时上报,以便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及时处理、改进不安全隐患与差错。使患者损害最大限度的减小,分享风险事故经验,经过分析与讨论后,改善护理不良环节、不合理流程。 3 结语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护理质量管理是相互促进与联系的,通过提高护士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及时识别护理工作中潜在风险,做到防范于未然,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 1 】 冀琨 .34 例急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下旬版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