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叶间导管转移治疗干眼病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具(20侧)成人尸体标本头面部腮腺区进行局部解剖,观察腮腺第1叶间导管与面神经颧支的关系,测量两者的相关数据。结果腮腺浅部第1叶间导管在距腮腺乳头(25.49±2.76)mm处注入腮腺导管,第1叶间导管长度为(37.63±1.24)mm,注入腮腺导管处的外径(0.54±0.16)mm。腮腺浅部第1叶间导管与面神经颧支的解剖关系是面神经颧支位于叶间导管的浅层,两者逆向而行。在眼眶外侧缘的垂直线上叶间导管和面神经颧支距离腮腺导管分别为(9.82±1.35)mm和(6.51±1.30)mm。结论第1叶间导管转位治疗干眼病是临床较理想的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双源CT血管造影对心肌桥的影像学特点分析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的80例双源CT冠脉造影诊断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的影像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并根据壁冠状动脉(MCA)被心肌包绕程度进行了分组,并从平均长度、管径变化及伴发动脉粥样硬化(AS)情况三个方面开展组间比较,分析其与肌桥厚度的相关性。结果浅表型一共30例,深在型一共50例。浅表型组的MCA平均长度短于深在型,并且浅表型组MCA不同方向上管径狭窄变化率存在差异(P<0.05)。浅表型和深在型都伴发AS多位肌桥近段,分别占30%和37.2%(P>0.05)。结论双源CT对心肌桥影像特点的评价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尤瑞克林改善大面积脑梗死侧支循环状况。方法择取本院2015年—2017年中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每组50例。对照组通过常规方式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基础之上应用尤瑞克林,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与信息。结果通过两组患者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和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检测结果的分析,了解到对照组各项信息数据要显著低于观察组,观察组应用尤瑞克林效果显著。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行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应用尤瑞克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侧支循环开放,提升治疗效果,在临床中效果较为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外科手术内穿支皮瓣的临床运用情况,进而为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此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在2013年3月-2016年3月接收手部创面修复患者50人,全部患者入院之后都使用穿支皮瓣带蒂转移方法进行修复,并且分析患者术后的皮瓣活动状况。结果本次研究内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47名患者皮瓣存活,3名皮瓣坏死,但是对给予患者相应的换药处理后,瘢痕愈合,受区、供区愈合良好,患者手部功能基本上恢复,所有患者都接受为期一年的随访,皮瓣外形质地的评价均为良好,功能评价满意率达到95%。结论在修复手部创面中,运用穿支皮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血管变异和口径较小等难题,术后的创面恢复良好,皮瓣成活率比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对头孢呋辛钠联合氨溴索治疗慢支肺气肿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诊治的100例慢支肺气肿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观察组采用头孢呋辛钠联合氨溴索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头孢呋辛钠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三个疗程的治疗,每个疗程为七天。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8%,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2%,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症状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X线胸片恢复时间均明显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支肺气肿患者使用头孢呋辛钠联合氨溴索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更快恢复,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尤瑞克林治疗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有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中各有50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方法治疗,研究组的患者采用尤瑞克林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均显著的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尤瑞克林治疗穿支动脉病变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纤支镜透支气管壁针吸活检(TBNA)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对本院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TBNA的护理配合要点。结果常规的检查方式与TBNA相结合使用,可有效提高病理取材的阳性率。结论TBNA操作相对安全,并发症少,结合其他常规检查方法,能够提高病理取材的阳性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