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出血风险患者介入治疗中应用比伐芦定的抗凝效果。方法选择并收集分析我院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接诊的210例高出血风险介入治疗患者基础资料开展研究,依照双盲均等分配模式设定病例数均为105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采用比伐芦定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肝素进行治疗,统计两组与治疗相关数据指标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出血率7.6%,对照组患者出血率13.3%,观察组出血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支架内血栓发生概率均为0。结论在对高出血风险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使用比伐卢定作为抗凝剂可获得与肝素相同的效果,且不会增加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概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出血风险重症患者实施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的效果。方法对我院ICU科2011年1月-2013年4月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枸橼酸抗凝和无抗凝剂CVVH治疗24个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以总结经验,提高临床疗效。结论持续血液滤过其血流动力学稳定、溶质清除率高、可清除炎性介质和强大的稳定内环境的功能,在危重病患者的抢救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脑出血后再次出血的相关因素,为有效防止再出血提供依据。方法将210例脑出血患者纳入研究,自制便于统计分析的“脑出血患者基本情况调查表”,根据患者是否再次出血情况,分为出血组及对照组,对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再次出血者56例(26.67%),其中出血部位以丘脑、壳核、脑叶多见。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见,吸烟、酗酒以及不良心理因素与再出血发生负相关,而血压不稳、凝血功能异常及血肿形状异常为再出血的相关因素。逐步筛选自变量的过程中,从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凝血功能异常对模型的影响较大,而血压不稳与再次出血的关联性极高,血压波动范围≧30%者发生再出血的几率是血压波动范围<30%的5倍。结论吸烟、酗酒、不良心理因素、血压不稳、凝血功能异常及血肿形状异常与脑出血再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尤以血压波动范围≧30%者明显,应将其进行重点监测人群。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5年2月-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102例患者相关资料,对21例术后再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危险因素为患者实施有效治疗。结果21例术后再出血患者再出血危险因素与患者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再出血患者的术前GCS评分显著低于未出血患者,再出血患者术前血肿量、瞳孔异常率、术中操作因素、术后血压控制不佳均明显高于未出血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应做好及时准确的分析,以便为患者进行合理治疗,避免患者再次发生脑出血、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血压持续较高水平、超早期使用甘露醇、出血的部位及量和血肿形状、长期酗酒、肝肾功不全及凝血功能障碍。方法对8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及头颅CT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脑出血发病时间在6小时以内,大多在24小时以内1,血压持续较高者、超早期应用甘露醇者、丘脑出血量超过20毫升以上以及血肿形状不规则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继续出血的发生率均与继续出血密切相关2。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主要与血压持续较高水平、超早期使用甘露醇、出血的部位及量和血肿形状、肝肾功不全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有关。针对这些危险因素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地治疗方法,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在预防脑出血手术后再出血的护理中应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达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给予试验组患者行护理干预,给予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法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术后再出血概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再出血概率(40.00%),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给予需接受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以护理干预预防术后再出血临床效果显著,降低术后再出血的发生概率,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49例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及预防各种并发症的护理。结果本组49例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配以精心、细致的护理,47例患者消化道出血停止,经进一步治疗原发病后好转出院,2例患者因病情较重而死亡。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是脑出血常见的并发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患者出血征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并为其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策,可提高疗效、缩短患者的病程、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