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诊孕妇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011年620例孕妇,进行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统计分析门诊孕妇所需要了解的重点,健康教育知识问题的类别及应采取的健康教育宣传的方式。结果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门诊孕妇主要关心和需求的问题有孕期较常的疾病、种类及治疗和预防的措施、孕期的饮食调理、孕期胎动的自测方法、对孕产妇的护理、产后母乳的喂养相关知识及产褥期的卫生。采取主要的宣传及讲授的方法为定期开展知识讲座、提供专科电话及网络咨询、对孕产妇进行区域划分定期开展相互交流及讨论,提供孕妇健康知识相关的手册及影音资料。结论孕妇对妊娠期的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很迫切,为孕妇提供丰富全面的健康教育知识讲授,能满足于孕产妇对妊娠期健康知识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女性的妊娠期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了解孤独症儿童家长对孤独症教育需求内容及方式的要求,以便有效开展孤独症教育工作,帮助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机构科学有效地开展多形式教育服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选取150名明确诊断的就诊患儿家长,当场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采用描述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所调查样本中,由于养护患儿,67.3%的家庭夫妻长期分居两地,41.3%的母亲放弃工作;孤独症儿童家长教育需求得分普遍很高,其中对儿童康复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需求强烈;而在教育形式和时间上普遍乐于接受的是治疗过程中的教育和候诊过程中指导;结论为了养护患儿,父母工作及家庭成员关系受到严重的影响,应完善教育服务体系,使得孩子在家便能得到很好的康复训练;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血液层流病房患者心理需求、层流室内的生活感受、对治疗的态度、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要求等不同层次的需求,为有效地进行层流病房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及血液层流患者心理需求访谈,在2013年8月-2014年10月间对47名年龄在18至65周岁的首次入住血液层流患者进行调查。结果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9个分量表分析发现,95.74%的患者出现躯体不适;93.61%患者出现强迫症状群;97.83%的患者有人际关系敏感;6.38%的患者表现出极端抑郁;4.76%的患者易表现出强烈的敌对思想、情感和行为;所有的患者均有抑郁、焦虑、恐惧的症状。但总症状指数的分数在1~1.5之间的为31例占研究对象的65.95%,表明自我感觉没有量表中所列的症状;在1.5~2.5之间16例占研究对象的34.06%,表明感觉有点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通过访谈了解到患者对层流室内的饮食种类、独立的空间环境、亲人的陪护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需求。结论血液层流病房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仅少数患者有轻度的心理健康症状;极少数患者存在过度的抑郁、敌对心理。护理人员应个性化分析、及时指导,从而减少患者在层流室内的自卑、抑郁的心理,增强自控能力及健康意识,提高层流患者依从性,进一步的配合治疗护理、减少护理并发症及意外伤害的发生,从而提高层流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危妊娠孕妇产前护理需求与护理对策。方法本次实验研究选择的实验对象是2015年8月-2016年10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108例高危妊娠孕妇,并通过随机样表法分为对照与研究两组,每组患者各54例,对照组抽取的对象按照常规护理治疗,研究组抽取的高危妊娠孕妇分析其护理需求后,选择应用优质护理干预,观察并分析两组抽取的高危妊娠孕妇分别应用不同方法进行护理的效果与特点,包括两组高危妊娠孕妇的心理状态改善,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等指标,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需求等。结果抽取的两组高危妊娠孕妇分别应用常规护理与优质护理干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后其患者护理需求中,胎儿状况需求率占69.58%、孕妇身体状况需求率占62.38%,高危妊娠相关知识需求率占53.56%、心理问题、家庭责任以及医疗费用需求率分别占42.25%、32.18%和22.64%。研究组高危妊娠孕妇的紧张评分焦虑评分以及满意度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性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结论针对高危妊娠孕妇分析其护理需求并应用产前优质护理干预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孕妇临床护理中推荐和应用。
简介:摘要为了了解江苏城乡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利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ADL)量表,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测量了1032位失能老人的失能状况,发现不能洗澡、吃饭、穿衣、上厠所、上下床、在室内走动的比例分别达到92.4%、28.1%、39.6%、44.3%、42.2%、45.3%。不能日常购物、做饭、洗衣、扫地、上下楼梯、使用电话、提起20斤重物、个人理财、步行1-2公里、乘坐公交的比例分别为77.4%、78.7%、80.2%、72.3%、71.1%、59.7%、80.9%、65.3%、79.1%、76.3%。日常生活失能与工具性失能在年龄、性别、户籍上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意义。另外发现,失能老人精神问题严重,患有多种疾病;失能老人照护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