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肌间沟阻滞的穿刺比较。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C)和对照组(D),每组70例。C组在彩色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D组传统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观察两组麻醉药(0.25~0.5%甲磺酸罗哌卡因)用量、镇痛效果、起效时间以及颈交感神经阻滞、局麻药毒性反应、全脊麻、神经损伤、霍納综合症等并发症。结果与D组比较,C组操作精准、安全,麻药用量减少,阻滞效果完善,起效时间缩短,并发症少。结论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穿刺较传统肌间沟阻滞穿刺方法操作精准、安全,起效时间短,阻滞完善,并发症极少。值得在区域阻滞方面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超声引导在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016年期间在我院行上肢手术的144例患者,随机等发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应用传统解剖定位穿刺和超声引导穿刺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观察组在阻滞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等方面与对照组患者有着明显的差异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镇痛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方面虽然略有差距,但差异性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超声引导穿刺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着良好的麻醉效果,可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麻醉满意度,适宜在临床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用于臂丛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66例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方法分成2个组,每组各33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异感定位,两组患者采用的局麻药均为0.75%罗哌卡因和2%利多卡因混合液20毫升。结果观察组患者中麻醉效果优良患者31例(阻滞麻醉成功率93.94%),对照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患者25例(阻滞麻醉成功率75.76%),观察组患者阻滞麻醉成功率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阻滞麻醉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异感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要更加准确,阻滞麻醉成功率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相同剂量不同浓度的啰哌卡因用于臂丛阻滞麻醉的最佳浓度。方法120例ASAⅠ-Ⅱ级,35岁—50岁患者,随机分B1,B2,B3组,啰哌卡因100mg分别配置成0.33%30ml,0.5%20ml,0.75%13.3ml。在B超下行臂丛肌间沟注射麻醉后行上肢前臂手术,术中进行疼痛VAS分级,切皮时感觉阻滞程度评估,并记录发生不良反应。结果显示阻滞程度B2B3组明细优于B1组,疼痛VAS分级及不良反应,B3组明显优于B1组,结论前臂手术中采用啰哌卡因0.33%、0.5%、0.75%,臂丛肌间沟阻滞麻醉,均可以达到麻醉效果。但以0.5%啰哌卡因最为合适。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B超定位肌间勾臂丛神经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行臂丛麻醉下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观察组患者采取B超定位肌间勾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结果两组行臂丛麻醉下手术治疗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其中麻醉优良率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B超定位肌间勾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临床,可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且不会明显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氯胺酮联合臂丛阻滞麻醉用于小儿手外伤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予氯胺酮4~6mg/kg臀部肌注实施基础麻醉,再予0.5%~1%利多卡因与0.25%布比卡因混合液,常规加入1∶20万肾上腺素,注药容量0.5~0.8ml/kg注入肌间沟。术中监测ECG、BP、HR、SPO2,记录追加氯胺酮次数、间隔时间,观察有无麻醉并发症。结果术中患儿血压、心率、呼吸较平稳,追加氯胺酮时间平均间隔40min,追加次数0~5次,全组病例术中镇痛完善,经过顺利,无局麻药毒性反应及呼吸抑制等并发症,麻醉苏醒快,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小氯胺酮联合臂丛麻醉是小儿手外伤手术中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