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髓质海绵肾,简称海绵肾,是一种以肾椎体的乳头管和集合管呈梭形或小囊状扩张为特征的先天性疾病,外观似海绵。本文旨在探讨超声诊断此疾病的临床意义,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和漏诊。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I型胶原蛋白海绵在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07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4例骨缺损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系四肢长管骨骨折接骨板或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性愈合,入院行内固定物取出术的病人。在完成内固定物取出术后,治疗组在螺丝钉孔洞中和间隔置入Ⅰ型胶原蛋白海绵。对照组未置入胶原蛋白海绵。术后14d、30d、60d和90d对2组患者进行X光摄影,观察影像学图像评价治疗效果。同时结合随访结果,对比较治愈时间并进行功能评价。结果在术后14d,2组影像学无差异。但是术后30d后,2组影像学差异显著,表现为治疗组在骨痂形成方面明显快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疼痛感觉消失更快。治疗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5.3±1.7月,与对照组的8.6±2.4月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功能评价整体优良率为71.87%,与对照组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型胶原蛋白海绵用于骨缺损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CT诊断资料,其中,脑内型43例,脑外型17例,60例均行常规CT头颅扫描,8例采用碘海醇对比剂行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在颅内的分布情况和病灶病变情况。结果病灶部位主要分布在脑表面的皮质和皮髓交界区域,可合并多个病灶,脑内型主要为单发,额叶、顶叶、颞叶为主要病灶部位,病灶部位边界清晰,合并出血的病灶周围有轻度水肿,CT诊断显示主要病变为单发或多发斑片状钙化,采用碘海醇对比剂行增强扫描主要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病灶集中在额叶、顶叶和颞叶,CT诊断表现边缘清晰的类圆形高密度灶,病灶密度大多不均匀,合并出血时,病灶可短时间内增大,造影剂增强后可出现病灶不强化或轻度强化,根据其特有的CT诊断表现,可将其与脑膜瘤相区分,提高诊断正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明胶海绵预防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置管成功以后选用一块小纱布将患者以PICC穿刺点为中心的上方覆盖好,然后利用3M透明敷贴对穿刺点进行10min的覆盖按压;观察组患者置管成功以后,选择一块明胶海绵,将明胶海绵对折以后,对患者以PICC穿刺点为中心的上方进行覆盖,然后利用3M透明敷贴对穿刺点进行10min的覆盖按压。对穿刺以后12h、24h内出血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出血发生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以后其出血发生率下降明显。结论明胶海绵与自粘性绑带相结合可以有效预防PICC置管以后穿刺点出血问题的发生,预防出血效果非常好,是一种预防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有效措施,值得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氨甲环酸明胶海绵在下颌阻生齿拔除术后预防干槽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5年3月以来到我院口腔门诊拔除下颌阻生齿患者120颗(例)。所有研究对象近一周内均无急性冠周炎发作史,拔牙后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A)60颗(例),拔牙后拔牙窝内放入氨甲环酸明胶海绵;对照组(B)60颗(例),拔牙后拔牙窝内不放任何东西。术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复诊,安排专人评估拔牙创愈合情况;结果研究组有4例发生干槽症,发生率为6.7%;对照组有9例发生干槽症,发生率为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明胶海绵用于下颌阻生齿拔除术后预防干槽症的发生,有较好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应对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4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切除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分析其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术后发生术颅内出血2例,脑积水2例,颅内感染1例,气管切开4例,其中使用人工呼吸机1例,4例气管切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术后14例患者中无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发生,围手术期因进食呛咳留置胃管2例,意识障碍留置胃管3例。5例患者同时出现一侧眼球活动障碍及面瘫症状,单纯一侧面瘫及眼球活动障碍各1例,1例患者长期昏迷,无死亡病例。结论术前应对患者病情充分了解,充分评估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作出预见性、针对性护理,重视心理护理、康复锻炼及出院指导,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