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次剖宫产术对首次剖宫产术手术切口的选择。方法对疤痕子宫的孕妇165例首次剖宫产术手术切口的不同分为二组,比较其首次剖宫产术造成盆腹腔粘连情况的严重程度,和二次剖宫产术手术开始到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总时间以及术中出血情况。结果通过比较手术开始到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总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意义,首次剖宫产术为下腹部横切口的盆腹腔粘连程度明显大于下腹部纵切口的盆腹腔粘连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有可能行二次剖宫产术的孕妇,本人推荐首次剖宫产术选择下腹部纵切口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式剖宫产术和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在二次剖宫产中的应用给予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行二次剖宫产术患者2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10例患者给予新式剖宫产术,实验组15例患者给予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对两种患者的子宫愈合、术中出血量、盆腔粘连情况给予观察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盆腔粘连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子宫愈合情况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二次剖宫产中,使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患者术中出血量较低,子宫愈合率比较高,可以有效降低术后盆腔粘连情况,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基层医院瘢痕子宫二次剖宫产患者子宫粘连情况与相应的手术技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12月前来我院接受瘢痕子宫二次剖宫产手术的51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分析。结果51名患者中腹壁黏连32人,腹膜黏连19人。手术时间(53.15±4.85)分钟,患者子宫下段厚度为(4.82±1.87)毫米,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量为(301.2±10.26)毫升,生产后发生出血情况的患者有3人,新生婴儿出现窒息症状的有2人,手术后发生感染、器官及内脏发生损伤患者2人,其中有4名患者手术过程中麻醉效果较差并伴有伤口疼痛症状,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1.57%,其他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且患者恢复情况良好。结论本文在对瘢痕子宫二次剖宫产患者手术技巧的研究中着眼于不同类型的粘连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手术技巧来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增强安全性,保证胎儿顺利出生。
简介:摘要目的对基层医院瘢痕子宫二次剖宫产患者子宫粘连情况与相应的手术技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12月前来我院接受瘢痕子宫二次剖宫产手术的51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分析。结果51名患者中腹壁黏连32人,腹膜黏连19人。手术时间(53.15±4.85)分钟,患者子宫下段厚度为(4.82±1.87)毫米,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量为(301.2±10.26)毫升,生产后发生出血情况的患者有3人,新生婴儿出现窒息症状的有2人,手术后发生感染、器官及内脏发生损伤患者2人,其中有4名患者手术过程中麻醉效果较差并伴有伤口疼痛症状,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1.57%,其他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且患者恢复情况良好。结论本文在对瘢痕子宫二次剖宫产患者手术技巧的研究中着眼于不同类型的粘连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手术技巧来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增强安全性,保证胎儿顺利出生。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次腰麻不同穿刺方法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下腹部、盆腔部、会阴部和下肢手术160例,随机分四组,每组40例A组为腰麻针(25G,0.5mm)组;B组为硬膜外针引导腰麻针至黄韧带组;C组为硬膜外针引导腰麻针至硬膜外腔组;D组为小针头(0.8×38mmTWLB)引导腰麻针至黄韧带组。结果A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低于其余三组(P<0.05),B、C、D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二组腰背痛发生率均高于A、D二组(P<0.05),B与C组之间以及C与D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麻醉平面高于其余三组(P<0.05)。结论小针头(0.8×38mmTWLB)引导腰麻针穿刺方法具有效降低腰麻穿刺术后腰背痛发生率和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外科围手术期二次手术发生的原因,研究出相应的预防方法,总结些许医学经验,从而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这些年内收治的胸外科手术患者60例,其中,围手术期二次手术患者25例,主要包括术后出血患者21例(急性出血18例,慢性出血3例),膈疝患者2例,还有2例为食管胃吻合口瘘。然后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者经过第二次手术治疗之后,治愈患者24例,死亡病例1例。结论如果胸外科手术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手术过程中认真操作,手术之后进行严密监测,可以降低二次手术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