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分叉去病变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借助X线牙片分析选取的上下颌第一、第二恒磨牙患者根分叉去病变特点及发病机制。结果420例疑似病例中186例被确诊为根分叉区病变,病变率44.3%。在病变牙位中,以下颌第一恒磨牙和上颌第一恒磨牙发病者最高,分别达到39.2%和33.7%,上颌第二恒磨牙发病率最低。根分叉病损、牙周组织病变是根分叉区病变的主要诱发因素,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最低,仅为7.3%。结论35岁以上患者是主要病变人群,且随着年龄则增大,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根分叉区由于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致其治疗难度大,失牙率高,建议临床加以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拘禁球囊技术(JBT)用来治疗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接受我院介入治疗的60例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病人。通过随机方式划分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在性别、年龄与病史等基线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人具备可比性。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每例研究对象均患真性分叉病变,两者病人的主支均接受单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分支导丝保护技术(JWT),观察组则采用JBT。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参数、术中并发症、术后半年病变血管狭窄情况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术后半年病变血管狭窄状况方面,两组研究对象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在介入治疗参数、术后半年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概率、术中并发症等方面,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通过介入法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方面,JBT操作更为简单,且病人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概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推行于临床领域。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显微根管技术治疗牙髓病变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60例牙髓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利用常规的传统根管治疗方式,观察组使用显微根管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结果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恰填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的恰填率为70%,两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疼痛率1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术后疼痛率33.33%,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研究表明,与传统的常规根管治疗方法相对比,利用显微根管技术对牙髓病变治疗效果明显,恰填率提高,手术之后疼痛率减小,能够快速的将患者的生活品质提升,适用于临床实践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叉交锁髓内钉(BLIN)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63例肱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分叉交锁髓内钉治疗,术后随访根据肩肘关节功能情况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63例肱骨干骨折患者经分叉交锁髓内钉治疗后,疗效为优48例,良10例,差5例,疗效优良率为92.1%。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未发现断钉、髓内钉脱落现象,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8.4±1.5)周。结论采用分叉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临床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以眼部病变为首发症状的颅内病变进行总结分析从而提高临床诊断水平,避免误诊漏诊。方法对临床收治的24例以眼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颅内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部表现主要有视力减退18例(75.0%),上睑下垂或眼球运动障碍、复视5例(20.8%)。视乳头水肿6例(25.0%),视神经萎缩4例(16.7%),眼底静脉曲张、阻塞或出血各2例(8.3%)。视野损害15例(62.5%)。颅内病变为垂体腺瘤5例,颅咽管瘤3例.脑膜瘤3例,恶性胶质瘤2例,星形细胞瘤、松果体肿瘤、多发性肉芽肿、脑囊肿各1例。脑梗塞5例,脑出血2例。结论对临床出现上述眼科临床表现的患者,尤其对伴有全身症状或长期治疗无效者更应考虑颅内病变的可能性,以减少漏诊、误诊。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染根管的一次性根管治疗的疗效。方法以2010年11月份至2012年4月份我院收治的100例(共127颗患牙)感染根管病患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急、慢性根尖周炎以及牙髓坏死,按根管治疗次数为根据分成一次组、二次组,各50例,对比两组病患的临床疗效。结果一次组50例,显效20例,好转24例,无效6例,总的有效率达88%;而二次组50例,显效21例,好转19例,无效10例,总的有效率达80%。一次组、二次组的总有效率对比,无显著差异,即P>0.05。一次组、二次组病患治疗之后的3个月、半年、一年的疼痛评分对比都没有显著差异,即P>0.05。结论临床上治疗感染根管,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的疗效令人满意,且和二次治疗的效果和疼痛评分的差异小,省时省力又经济快捷、痛苦小,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感染根管的一次性根管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45例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入我院采用传统根管治疗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疼痛程度。结果1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两组患者均未见2级及3级疼痛,疼痛各级患者数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给予全部患者为期6个月的观察随访,观察发现,术后6个月观察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一次性根管治疗感染根管近期疗效明确,患者治疗时间短,就诊次数少,治疗依从性高,可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根管治疗感染根管的临床疗效,并对其临床可行性进行评价。方法将口腔门诊诊断为牙髓坏死和急、慢性根尖周炎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治疗内完成根管预备及根管填充;对照组采用两次根管治疗,在根管预备完成后封管,复诊无根尖叩痛、根管内渗出可实施根管填充。比较两组术后1周、1个月疼痛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治疗成功率。结果两组术后1周、1个月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成功率为95.24%,对照组为97.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根管一次性根管治疗的术后疼痛和近期治愈率等同于两次根管治疗,但疼痛期较短,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采用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的效果及手术经验。方法将自2001年9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腹主动脉瘤24例,均采用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术前以CT、MR及血管造影检查评估腔内治疗的可行性并测量相关数据,设计并选择合理带膜支架,取双侧腹股沟小切口,在X线透视下将支架通过股动脉放置在腹主动脉瘤的恰当位置上,实现动脉瘤腔内修复。观察手术过程中手术时间、出血量,评定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患者的成功率,以及记录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4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患者成功率100%。手术时间1~4h,平均(3.40±0.4)h。出血量50~320ml,平均(120±24)ml。并发症内漏血1例,腹股沟血肿1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应用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具有手术时间较短,操作易行,成功率高,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