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之间采用SB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50例(100眼)的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1、3、6、12个月的视力、屈光度和角膜前后表面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后1天裸眼视力有明显提高,摘镜后视力多在0.6以上。其中有10眼术后裸眼视力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除6眼因角膜较薄,手术未能全矫以外,其余患者术后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视力术后第1天、第1、3、6、12个月视力分别为0.60±0.32、0.8±0.46、1.05±0.56、0.8±0.43、0.8±0.62。SBK-LASIK术后第1d、第1mon、第3mon、第6mon屈光状态平均偏移分别为(1.07±0.63)D、(0.97±0.63)D、(0.79±0.63)D、(0.31±0.64)D。屈光回退多发生在第12个月。术后第12个月时屈光状态为(-0.55±0.21)D。结论SBK矫正高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其手术效果稳定,可为患者保留更多的角膜基质床厚度,扩大近视的矫治范围,有助于高度近视、角膜薄的患者以及再次手术矫治屈光回退提供机会。
简介:摘要随着老龄社会的来临,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在整个疾病过程中的姑息及赡养服务以及姑息护理的需求将增大。在我国不同民族对死亡的理解不同,衍生出的丧葬习俗,丧葬文化也不尽相同,尤其在藏区,由于信仰因素,藏传佛教讲究“万物有灵”、“生死轮回”之说,死亡只是二者分离,灵魂会在另一躯体继续存在,周而复始。死亡,在藏族大众观念中并非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预示着新生命的开始,正是这种观念主导着西藏的各种丧葬行为。因此藏区群众缺乏对临终护理知识重要性的意识,加之多数护士的藏语言不通,与患者家属缺乏交流和沟通。在姑息护理过程中患者家属更需要大量的心理护理,同时护士与患者之间真诚的相互关心,体谅,疾病咨询等都可以增强牧区群众对姑息护理工作的认同。影响护患沟通的因素有1.护士的责任素质有待提高;2.家属重医轻护;3.姑息护理本身的专业特点,护士没有时间与家属沟通交流。对策1.加强姑息护理人员的前期教育;2.增强业务知识;3.表扬优秀的护士;4.普及日常生活运用的简单藏语言,加强与藏区群众的沟通,普及疾病的病因,本质,预防并发症及善后的重要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都市血液中心一辆采血车单位时间内最大采血能力,得到一个可供推广的血站业务科室最大工作能力评估方法,以期在地震灾害等大规模公共事件突发,出现大量用血时供管理者参考并采取正确的措施,保证充足的血液供应。方法根据工作流水线的特点,结合公民献血科具体工作情况,分析工作流程,随机选取一辆采血车测算流程中每个环节需要的时间,找出瓶颈环节,研究合理的资源配置,评估单位时间内最大工作能力。结果将评估得到的理想状态单位时间最大工作能力结果与近期大规模采血实际工作情况比较,基本符合情况。结论该评估方法能较合理有效的评估单辆采血车的实际最大采血能力,并具有较好推广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33例(52眼),对于患有白内障的眼睛采用巩膜隧道切口及囊袋内超声乳化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将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视力及屈光状态进行比较。结果本次研究的患者进行手术前的眼轴平均值为26.30mm,屈光度球镜平均值为(-13.71±0.93)DS,柱镜平均值为(-3.94±0.24)DC;进行超生乳化手术治疗3个月之后,屈光度球镜平均值达到(-0.66±0.19)DS,柱镜平均值达到(-0.97±0.13)DC。将术后三个月视力同术前进行比较,T值为58.27,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此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超声乳化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视力情况,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31眼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12月。结果术后视力为0.02~0.08者7眼(22.58%),0.1者2眼(6.45%),0.2者2眼(6.45%),0.3~0.4者3眼(9.68%),0.5~0.8者11眼(35.48%),1.0以上者6眼(19.36%)。所有的病例术后均发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度近视眼眼底改变,对视力造成了不同的影响。无视网膜脱离以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高度近视眼并发性白内障的有效手术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度近视所致固定性斜视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30例(38眼)高度近视引起的固定性内斜视行手术治疗,38眼均先行超常量的内直肌后退,9眼因外直肌菲薄行上直肌颞侧1/2肌束截除并转位于外直肌上方止端旁,其余29眼行外直肌上方1/2~2/3肌束截除并转位于上直肌颞侧止端旁,转位的部分肌束截除量是8~12mm。结果术前下斜视30~50°之间,术后进行三个月到两年的随访调查,基本正位35眼,剩余的3眼仍需要进行一定的矫正,眼球的基本运转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内直肌超常量后退联合外直肌或上直肌部分截除加转位,能够有效解决患者的斜视问题,减少手术肌肉条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手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50例,均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白内障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6~12个月的随访,比较其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矫正视力在0.3以上的有45例(90%),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对照组为1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可比性。结论对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采用白内障摘除术,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对改善患者的视力具有重要意义,且并发症比较少,安全性高,因此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高度近视合并POAG患者21例(A组)、中度近视合并POAG患者21例(B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间的视野缺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等相关指标,并分析A组患者的三维眼底照片的临床特点。结果经比较,A组患者视野缺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比例显著高于B组,矫正视力低于B组;高度近视患者视乳头周围病变或者视网膜变化对青光眼的诊断具有很大影响;进行立体拍片利于青光眼的检出。结论对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特点进行全面了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该病的检出率,便于患者尽早接受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海拔高度下急进高原者眼底视网膜健康变化。方法观察记录内陆地区无高原居住经历的50名健康受试者分别在内陆平原60m海拔高度、西藏拉萨3500m海拔高度、羊八井4570m海拔高度眼底变化,分析急进高原对视网膜水肿、出血及血管形态影响。结果内陆平原60m海拔时,均无眼底视网膜异常;海拔3500m时,全组9.0%视网膜静脉轻度充盈(AV=12),未见视网膜出血及血管形态异常;海拔4570m时,19.0%静脉充盈扩张(AV=13),2.0%眼底视网膜浅层出血,2.0%视网膜血管腊肠状改变,全组未见黄斑区出血及视力变化。结论急进高原有可能诱发视网膜水肿、出血及血管形态异常,且海拔越高、影响越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治疗高度近视性视网膜脱离心理护理临床体会。方法抽取我院高度近视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给予严格心理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50例手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100%,其中视力提高42例,占84.0%,视力不变5例,占10.0%,视力下降3例,占6.0%,术后高眼压17例,占34.0%,经过合适对症治疗,恢复正常。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满意情况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其满意度为96.0%,对照组为7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心理护理可以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并且对患者具有较高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改良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于我院2017年3月—2019年2月抽取50例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均分为每组25例,实验组治疗过程中运用改良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运用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组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更为理想,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术后视力低于0.1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改良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效果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