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施DR胸部摄影过程中,选择Kv对辐射剂量以及图像质量二者产生的影像,以确定最优的摄影条件。方法选择AEC模式(自动关曝光控制模式),设定的管电压初始值为50千伏,之后每递增10千伏完成一次曝光,一直达到150千伏。完成每次曝光后,对体模的入射剂量进行有效控制,并且将获得的图像向PACS进行传递,通过质控小组成员完成显示器上方测试卡图像的处理,仔细阅读后进行评分。结果在显示器上,均能够有效阅读全部的测试卡图像。实施DR胸部摄影的过程中,自50千伏-110千伏,放射剂量表现为下降的情况;从110千伏-150千伏,放射剂量没有显著的变化,对此确定110千伏为最优的摄影条件。结论在实施DR胸部摄片的过程中,110千伏为最优的摄影条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样本放置温度与时间对血浆氨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126个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两份/人的样本,一份放置于室温作为观察组,另一份放置于4℃冰箱中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0h、0.5h、1h、2h、3h时的浓度。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浆氨的浓度均随时间增长而升高,观察组结果在0.5h的结果与对照值(0h)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血浆氨结果和对照组在1h、2h、3h结果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放置0.5h与1h时检测值与样本0h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h与3h检测结果与样本0h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氨样本采集后应低温立即送检,并于0.5h检测,如因故不能及时检测,应将标本放置与4℃冰箱冷藏于2h内完成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对消化内科中的优质护理方法进行探讨,并分析对住院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干预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间消化内科住院患者68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干预)。采用问卷调查评估患者情绪变化、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施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下降明显,观察组总体满意度(94.1%)明显高于对照组(70.6%),康复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也大大降低。结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会降低住院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主观满意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临床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Pareto最优分析,对2015-2016年上报的374例ADR报告进行整理,对患者年龄、药物品种、抗菌药物品种、给药途径以及ADR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374例ADR中,45~64岁这个年龄段较易发生ADR(43.9%),在所有药物中抗菌药物发生ADR的比例最大(30.7%),其中头孢菌素发生例数最多(45例,39.1%),发生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52.4%),ADR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1.0%)。结论依据ADR出现的特征与规律,合理掌握用药方式,并强化监护环节,运用有效的措施加以监测和管理,以降低ADR的发生。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针对留置尿管患者寻找一种最值得信赖的尿液样本收集方法。我们研究了2017年1月—2017年7月进行尿石症手术的130例患者。采用了四种方法收集尿液样本A为夹闭尿管后从导尿管留取中段尿,B为夹闭尿管后直接从导尿管放初始尿留取标本,C为用注射器抽取导尿管内尿液样本,D为更换尿袋后从新尿袋留取尿标本,B组和C组中检测到的白细胞平均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01)。而A组与D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此外,A、B、C、D组尿培养阳性率分别为34.6%、24.6%、19.2%、39.2%,尿常规的阳性率分别为56.1%、88.5%、97.0%和60.0%。A、B、C、D组上面两个参数的一致性率分别为61.6%、27.8%、19.8%和65.3%。因此A组和D组尿样采集的方法值得信赖。更换尿袋留取尿标本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疹疫苗接种率与麻疹发病率的关系。方法根据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法定传染病报告,获得麻疹疫苗接种率与麻疹发病率。然后,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根据以往麻疹发病阶段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在麻疹接种前,具有很高的自发性,发病率高。其次,在实施麻疹疫苗接种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使其成为低发状态,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麻疹疫苗接种率与麻疹发病率呈负相关关系。即麻疹疫苗接种率越高,麻疹发病率则越低。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后,不断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同时,在免疫屏障的支持下,显示即便麻疹控制率不足100%,也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病率,最终达到彻底消灭麻疹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3种样本管中血液葡萄糖稳定性进行检测,比较其稳定性。方法对于同一患者的血液标本放于3种样本管中(普通真空管、草酸钾-氟化钠真空管及带促凝剂分离胶真空管),分别测定不同时间点(2、4、6、8、12、24、48、72及96h)3种样本管中的血液葡萄糖含量,对其稳定性进行比较。结果三种样本管稳定性比较普通真空管中血液葡萄糖含量低于草酸钾-氟化钠真空管及带促凝剂分离胶真空管中葡萄糖含量,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时间点普通真空管在6h时可见其中的葡萄糖含量下降,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8h以后,其中的葡萄糖含量明显下降,聚在统计学差异(P<0.05);草酸钾-氟化钠真空管中血清葡萄糖在72h时降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促凝剂分离胶真空中血清葡萄糖在96h内较为稳定,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中样本管中葡萄糖稳定性不同,其中普通真空管中血液葡萄糖可以稳定存在8h,草酸钾-氟化钠真空管中血清葡萄糖可以稳定存在72h,而促凝剂分离胶真空中血清葡萄糖稳定性最好,可以在96h内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影响我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以及控制率的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2年1月份到2014年12月份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9例,对所选择的患者采取入户访问以及集中调查等方式,统计分析影响高血压患者治疗率以及控制率的因素,此外对患者进行干预治疗率以及控制率。结果经过研究发现我社区内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率以及治愈率因素包括患者的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年龄、思想观念、地理环境、家庭因素等;对所选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地干预治理之后,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以及控制率明显得到了提高,治疗率从21.3%上升到71.7%,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从22.0%上升到80.5%,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社区高血压病患者影响治疗率以及控制率的因素并不单一,并且这些影响因素直接影响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及控制,社区医院通过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干预护理,显著的提高了社区高血压的治疗率以及控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