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排气的临床技巧。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5月到2011年12月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8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400例和对照组4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排气方法,观察组使用本院总结的排气技巧进行排气,比较两组的一次排气成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排气成功372例,一次排气成功率93%;对照组一次排气成功284例,一次排气成功率71%。两组在一次排气成功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X2=15.2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本院总结的排气技巧进行静脉输液排气可有效提高一次排气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妇产科手术大多是下腹部手术,由于麻醉和手术损伤,术后临床上常常由于排气时间延长,减缓了患者机体的恢复,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甚至有的并发肠梗阻粘连,增加了患者的住院费用。用排气贴及护理干预对下腹部术后患者可缩短排气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我院运用排气贴及护理干预对下腹部术后患者排气时间进行临床观察,在临床上对妇产科符合入选条件的术后患者应用单盲随机分组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对照,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原有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增加排气贴术后穴位贴敷及护理干预,排气贴贴敷于患者脐部神阙穴和双侧足三里穴,护理干预包括耳穴埋豆、温水足浴和心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排气时间,记录两组12小时内排气的例数、12~24小时之间排气的例数、24小时后排气的例数。凡在24小时内排气的患者为有效数。24小时后排气的例数为无效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阐述了运用排气贴及护理干预组的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通过试验研究运用排气贴及护理干预的患者,排气时间缩短。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促进机体胃肠功能的恢复,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同时增加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信任,更有利于整体护理工作的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潮气量对体重超重患者肺氧合功能的影响,寻求一种保护肺氧合功能通气模式。资料与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4个组对照组(男/女)、实验组(男/女)。对照组潮气量=体重(kg)×8ml/kg,实验组潮气量=理想体重×8ml/kg。所有患者均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以及顺阿曲库铵诱导。气管插管后,按各组预设置的潮气量调节机械通气潮气量。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持续靶控输注以及顺阿曲库铵间断静脉注射。机械通气开始时(T1)、机械通气1小时(T2)、手术结束时(T3)以及复苏拔管前(T4)分别作血气分析和监测气道压力。结果1、对照组潮气量与实验组潮气量之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2、男对照组T3氧合指数(OI)<300例数与实验组分别是10例,3例;女对照组T3氧合指数<300例数与实验组分别是8例、1例;对照组T3氧合指数<300例数与实验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3、T2及T3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实验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验组通气模式避免过度通气,减少肺氧合功能障碍风险,是一种“小潮气量”肺保护通气模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在行肺大泡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通气模式的不同,将20例行手术治疗肺大泡患者分为研究组(14例)和对照组(6例),研究组采用低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单肺通气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气分析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及麻醉过程均顺利,未发生严重炎性反应和肺损伤病例,对照组患中有2例发生炎性反应,1例肺损伤;血气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通气后血液动力学平稳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更为平稳,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行肺大泡手术麻醉中应用低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模式,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肺部氧合功能,避免发生肺损伤,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肛门排气及早期泌乳的影响。为制订适合的剖宫产产妇的护理干预策略,建立科学的护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选取我院产科行剖宫产的产妇50例建档后,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对产妇的肛门排气时间及泌乳量进行评定。结果经过护理干预措施,干预组在肛门排气时间上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产后72小时的泌乳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率达到9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使产妇较快恢复肠蠕动,乳汁分泌量增多,促进产妇的术后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吸气量(IC)检测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支气管扩张剂吸入疗效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5例万托林气雾剂吸入治疗的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深吸气量(I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肺总量(TLC)等指标检测,并通过(MMRC)分级,分析吸入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对IC与6MWD及MMRC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治疗后FEV1和FEV1/FVC等指标变化不显著(P>0.05),IC、IC/TLC、6MWD及MMRC等指标的升高或降低均较用药前有显著变化(P<0.05);回归分析显示吸入治疗前后IC与6MWD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MMRC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对于稳定期(COPD)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进行深吸气量测定敏感度高,能更好的对疗效做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