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消化道出血的常见位置,为临床治疗工作积累经验。方法共收录了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先对消化道出血症状进行分类,判断患者属于上消化道出血或下消化道出血,对其发病部位进行具体地统计。临床治疗后开展疗效评估,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差异性(P<0.01)。结果消化道出血主要分为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等2种,本次治疗总有效率达96%以上。结论掌握消化道出血发病位置,提高了临床治疗的针对性。

  • 标签: 消化道出血 发病位置 治疗 效果分
  • 简介:摘要脑出血是临床较为常见,致残以及致死率极高的非外伤性、脑实质自发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相关脑出血疾病的病因分析以及治疗方案研究甚多。多数治疗取得显著疗效,但仍存在治疗不及时,治疗方案错误导致的疾病迁延,错失治疗时机等问题。近年来临床对于脑出血的病因与其发病部位的相关研究广受医学界学者的关注。本次研究主要从脑出血分型、不同分型脑出血疾病的发病部位、脑出血病因与发病部位的相关性分析与研究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脑出血患者的疾病治疗提供科学可靠依据。

  • 标签: 脑出血 病因 部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中易感染的手术部位,以及各手术部位的感染率以及引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1000例骨科手术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000例骨科手术病例中共有20例患者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占2%。其中浅切口感染率最高,占1%。骨科手术中以截肢术引发的手术部位感染率最高,达5.7%。在20例手术部位感染病例中,术前准备工作不足、皮肤清洁不到位、未引流、手术时间过长、切口暴露时间过长,为导致感染的主要因素,其中术前准备工作不足导致感染率高于其他。结论对造成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手术方式、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后得出通过严格执行无菌手术、提高医务人员消毒意识,通过完善术前、术中、术后的一系列的工作可提高治疗质量,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几率。

  • 标签: 骨科手术 手术部位 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麻黄与麻黄根药效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但是现在药房好多饮片还是会混淆。

  • 标签: 麻黄 麻黄根 功效差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诊治。方法回顾分析2005-2011年7例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病例的诊断及治疗。结果治愈6例,子宫切除4例,死亡1例。结论要做好社会健康宣传对有剖宫产史的孕妇要及时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及提高剖宫产缝合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或避免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大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 大出血 子宫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肿瘤手术部位感染的有关因素,为感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3月胃肠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的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结果胃肠肿瘤手术部位感染率为5.58%。影响胃肠手术部位感染率主要因素有NNIS危险指数、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引流等(P<0.05)。结论应结合胃肠肿瘤手术部位感染特征,降低感染风险。

  • 标签: 手术部位感染 特征分析
  • 简介:摘要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不安全性因素遍布围术期整个流程,患者血糖指数、体温、抗菌药使用、术中无菌化技术规范、住院时长相关因素属于较为常见的影响因素,要针对相关问题做对应的操作管理,尽可能的减少可能触发感染的相关因素,保证手术质量,缩短住院时长,加快手术治疗恢复速度,提升患者治疗体验。

  • 标签: 外科 手术部位感染 控制方法
  • 简介:摘要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CSP)是指孕囊种植于剖宫产后子宫疤痕处的特殊异位妊娠1。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及我国二孩政策放开,CSP呈上升趋势。如其未得到及时恰当的诊治,则可能发生大出血、子宫破裂、腹腔妊娠等,导致患者子宫切除,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关于CSP的治疗尚无明确指南,笔者从CSP的发病率、发病机制、临床分型、诊断与治疗来综述CSP的诊疗现状与进展。

  • 标签: CSP 治疗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子宫疤痕部位妊娠护理的方法和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针对40例子宫疤痕部位妊娠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并归为对照组,针对另外40例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并归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2月到2016年6月间收治。结果两组患者的恢复时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均明显用时较短,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12.5%,护理满意率97.5%高于对照组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疤痕部位妊娠护理分析发现,良好的护理对于患者的恢复意义重大,而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明显好于进行常规护理,促进患者及时恢复,同时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可能,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子宫疤痕 妊娠 护理
  • 简介:摘要经皮肝穿刺微波消融(PMCT)是目前不能手术的肝恶性肿瘤患者的有效局部治疗方法之一。对于不易消融的高危病灶,如邻近膈肌、消化道、肝门大血管或胆管及肝包膜的病灶,由于无法清晰分辨病灶及容易损伤紧邻组织器官,PMCT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局部复发率高,且死亡率增加。目前高危部位肝癌PMCT治疗有诸多探索,包括联合辅助技术、采用新的引导技术、联合其他局部治疗,以期在保证安全治疗的同时提高疗效。这些探索有望增加高危部位PMCT的治疗指征,使更多患者获益。本文主要对高危部位肝恶性肿瘤的微波消融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肝癌 微波消融 高危部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位妊娠(CSP)有效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19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超声首次确诊7例,确诊率36.84%;药物加清宫术治疗成功10例,成功率52.63%,2例保守治疗失败和5例外院转入出血>300ml患者行子宫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加子宫修补术,1例因手术中难以控制出血行次全子宫切除术。结论超声可作为诊断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的的首选方法,药物加清宫可作为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主要方法。必要时行子宫瘢痕病灶切除加子宫修补等治疗措施。

  • 标签: 剖宫产 子宫瘢痕部位妊娠 药物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切口瘢痕部位妊娠(CSP)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6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与结局。结果36例CSP患者的平均年龄28.3岁,发病距末次行剖宫产术时间为8个月~12年不等,36例患者年龄在18~47岁,1次剖宫产23例,2次剖宫产10例,3次剖宫产3例,具体手术方式不详,剖宫产术中、术后大出血5例,腹部伤口感染3例。有停经史13例,不规则阴道流血7例,腹痛5例,不规则阴道流血伴腹痛11例。发生在妊娠的5周—12周。通过剖宫产术史、妇科检查和超声、磁共振等检查综合分析做出诊断。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性治疗、宫腔镜治疗、局部病灶切除术、全子宫切除术。36例患者治疗后均恢复良好。结论CSP临床较少见,易误诊,对有剖宫产术史的患者应结合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早期明确诊断,根据患者情况予以个体化治疗。

  • 标签: 剖宫产 子宫瘢痕 瘢痕部位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siteinfection,SSI)的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胃肠外科所有手术患者切口情况进行观察,并于手术后了解手术切口感染情况。结果胃肠外科住院患者800例;发生SSI感染率27例(3.33%),急诊手术感染率7.33%,明显高于择期手术1.00%(χ2=6.22.,P<0.01);手术时间≥120min的感染率6.66%,明显高于<120min的2.61%(χ2=6.33,P<0.01);围术期未使用抗生素的感染率6.42%,明显高于使用抗生素的2.72%(χ2=6.55,P<0.01);住院天数大于15d的感染率9.00%,明显高于8~14d(χ2=6.88,P<0.01);Ⅲ类切口感染率7.75%,明显高于Ⅰ类、Ⅱ类切口感染率2.08%、2.08%(χ2=6.98,P<0.01)。白蛋白、血红蛋白、急诊手术、失血、切口类型、引流为SSI的感染危险因素。结论胃肠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存在着多种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监测,才能有效降低SSI的发生率。

  • 标签: 胃肠外科 伤口感染 相关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疤痕妊娠的临产表现、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5例宫产术后疤痕妊娠的诊治过程。包括疤痕妊娠的临产表现,发生CSP的距前次剖宫产的时间、超声诊断的价值、子宫动脉栓塞、氨甲蝶呤及利凡诺治疗后的疗效及再次妊娠的结局。结果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阴道出血,子宫动脉栓塞、氨甲蝶呤及B超引导下利凡诺辅助治疗后的清宫术患者出血少。结论超声检查在诊断中起重要诊断作用,子宫动脉栓塞、氨甲蝶呤及B超引导下利凡诺治疗后的清宫术是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modeandeffectsanalysis,FMEA)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intrahepaticportosystemicshunt,TIPS)后穿刺部位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实施FMEA后我院消化内科在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并行TIPS的57例患者,以及2015年—2016年未实施FMEA时收治并行TIPS的37例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实施FMEA后的患者为研究组,未实施FMEA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FMEA实施前患者穿刺部位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FMEA实施后患者穿刺部位出血的发生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FMEA可以减少TIPS后穿刺部位出血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失效模式 效应分析 穿刺部位 出血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常规检查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同时将5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的采集,采血时一般取坐位或卧位,因为体位会影响水分在血管内外的分布,从而影响被测血液的成份和浓度。比较不同部位采血对检验结果有什么影响;再把以上50例志愿者血液样本加入EDTA-K2抗凝剂,在室温下分别于1h、2h、4h、8h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结果分析,比较各个时间段检测出的结果差异有没有统计学意义,总结血液常规检查有哪些影响因素。结果静脉血与末梢血WBC、RBC、HB、PLT的数值结果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2h内的血样数值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h血样结果与1h内就测定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血部位的不一样、放置时间不相同会对血液常规检查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如条件允许最好抽取静脉血检测、以2h内检测为最佳。

  • 标签: 血液常规 影响因素 采血部位 采血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治疗方法,为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药物组采用米非司酮+甲氨蝶呤治疗(A组,n=18);宫腹腔镜组采用宫腹腔镜联合行清宫或病灶切除术,出血多者联合宫腔球囊压迫进行治疗(B组,n=10);腹腔镜组腹腔镜下病灶切除及子宫修补术(C组,n=8);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采用开腹病灶切除术进行治疗(D组,n=5)。结果B组、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D组(P<0.05),B组、C组、D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A组(P<0.05),B组、C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显著小于D组(P<0.05),A组、B组、C组、D组的治疗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患者应当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措施。

  • 标签: 剖宫产 瘢痕部位妊娠 宫腔球囊压迫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引起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我院及常州市新北区圩塘卫生院9年来共开展了4786例各类型手术,共有74例患者发生了手术感染,统计分析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原因。结果手术性质是引起患者手术感染的最危险的因素,其次依次为手术切口类型、糖尿病、年龄、肥胖、术中出血量、手术准备时间、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结论多种因素均有可能导致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因此,医务人员需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患者手术切口的检测,加强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最大限度的降低手术部位的感染,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 标签: 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切口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方法将124例输液患儿根据不同年龄划分为A组(出生~6个月,头部静脉)、B组(6个月~12个月,头皮静脉或脚背静脉、大隐静脉)、C组(1岁~3岁,手部静脉或脚部静脉)、D组(3岁~6岁,手部静脉、手臂静脉、桡静脉),各组31例。结果各组患儿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部位小儿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各有不同。静脉留置针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效果突出。

  • 标签: 不同部位 不同年龄 小儿 静脉留置针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