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入路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从2000~2004年对1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患者采用一期联合入路手术复位、减压、内固定.术后随访12~48月,平均30月.最后评价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测量并计算颈椎高度丧失率以及颈椎屈伸范围、椎间融合率,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评定,平均提高1.6级.颈椎总伸曲活动范围平均17度,椎体高度丧失率1.3%,融合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一期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可获得准确复位、充分减压、植骨融合率高、稳定性好,神经功能获得一定程度恢复.

  • 标签: 颈椎 骨折 脱位 手术
  • 简介:基于水对近红外光吸收原理,我们选用1300nm波长近红外光,在一定压强下,测量单位厚度组织对近红外光透光量,并以此来对组织水肿状态进行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同一压强下,随着水肿程度增加,单位厚度组织对近红外光透光量减小;同一水肿状态下,随着压强增加,单位厚度组织对近红外光透光量增加;在1g/mm2压强下,不同水肿程度透光量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初步研究表明,在适当压强下,使用单位厚度组织对近红外光透光量,可以对不同水肿状态组织进行识别,该方法能够为医生提供客观数据支持,辅助医生在消化重建手术中做出合理判断。

  • 标签: 消化道重建 水肿 近红外光 单位厚度 透光量
  • 简介:目的评价应用国产镍钛合金气管支架治疗恶性气狭窄临床效果。方法11例恶性气狭窄患者(其中肺癌6例、食管癌晚期伴气管旁淋巴结转移合并气狭窄5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46~62岁。术前常规行高千伏胸部X线摄片CT检查,明确气狭窄部位、形态范围。在X线透视下将多功能导管沿导丝经声门进入气管并越过狭窄段,更换超硬导丝并将导丝留置于狭窄段远端,撤除导管,沿导丝通过置入器置入气管支架。结果11例患者成功置入气管支架。随即所有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全部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气管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恶性气狭窄有效方法。

  • 标签: 气道狭窄 放射学介入治疗 镍钛合金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脊柱结核患者临床特点,手术治疗必要性可行性,以提高病员生存质量。方法通过对2011~2012年本院80岁以上老年脊柱结核患者中,采取手术治疗(A组,n=9例)与保守治疗(B组,n=13例)患者临床资料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治疗前后脊髓神经功能分级(ASIA分级)治疗恢复速度(治疗1个月下床活动人数;治疗3个月下床活动人数;治疗3个月后血沉正常人数;治疗3个月后CRP正常人数)。结果术中在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死亡发生。手术治疗VAS评分、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恢复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完善围手术期管理合理术式选择情况下,大于80岁高龄脊柱结核患者仍然可以选择手术治疗,能有效提高病员生存质量满意率。

  • 标签: 脊柱结核 手术治疗 高龄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超声造影表现特征与生物学预后因子之间相关性。方法选择2007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原发性乳腺癌手术患者239例,均为单发病灶。患者年龄22-84岁,中位年龄47岁。术前行超声超声造影检查,根据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描述乳腺癌超声超声造影表现。术后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与超声超声造影表现相关性。结果乳腺癌毛刺征、微钙化、周边高回声晕、肿块形态超声造影增强方式与各预后因子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后方回声衰减是ER阳性表达预测因素(P〈0.05)。乳腺癌直径〉2cm是HER-2、Ki67表达阳性预测因素(P〈0.05);乳腺癌超声造影表现为早增强、晚消退是HER-2表达阳性预测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超声超声造影表现与其预后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为术前无创评估乳腺癌预后提供了可能。

  • 标签: 超声 超声造影 乳腺癌 预后因子 雌激素受体(ER) 孕激素受体(PR)
  • 简介:针对深部肿瘤光动力治疗(PDT)过程中关键参数采集,我们开发了一套实时在体氧分压微弱荧光监测成像系统。该系统利用普林斯顿高灵敏度CCD采集微弱荧光图像,利用海洋光学氧传感器NeoFox监测氧含量,采用LabVIEW开发上位机控制程序,将荧光图像、氧分压、荧光强度数据、结果显示、分析与存储等功能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光动力治疗过程中实时多参数监测与成像。经光动力治疗反应荧光实验,验证了系统有效性,为后续PDT疗效评估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光动力治疗 氧分压 微弱荧光成像 实时监测 疗效评估
  • 简介:我们对200名患有心脏病心血管症状病人短时心率变异性分析(HRV),对照其时域频域分析指标,发现两者之间有明显负性相关关系。并根据频域分析中低频峰高频峰比值(LF/HF)正常范围来确定时域分析中每5min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正常标准,发现LF/HF正常范围内,同时测出SDANN多在30ms以上,不同于通常认为50ms以上正常标准。由此可以认为短时HRV时域分析正常标准可定为>30ms。

  • 标签: 短时心率变异性 心脏病 心血管病
  • 简介:介绍了笔者所在医院实际工作中创新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安装容易、可实现多视角放射治疗情况视频实时监控与同步记录优点直线加速器(LA)放射治疗全息视频监控与记录装置。该装置同时实现多叶光栅控制界面视频包括LA机架角度、射野大小、治疗照射剂量跳数等LA治疗参数控制界面视频实时监控与同步记录,具有治疗计划与治疗执行两个界面同步对比、同步记录优点。这也是放射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必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措施。

  • 标签: 放射治疗 全息视频 实时监控 同步记录
  • 简介:对9只正常尸体手标本利用生物力学实验方法,分析了拇指腕掌关节背韧带、外侧韧带掌侧韧带对关节稳定性所起不同作用。实验结果:拇指屈曲外展时,背侧外侧韧带对稳定关节起主要作用;伸拇运动时,掌侧韧带对稳定关节起主要作用,因此,当拇指腕掌关节脱位时,应主要修复背侧外侧韧带。对7例陈旧性拇指腕掌关节脱位病人进行背侧外侧韧带修复,随访8~37个月,证明有很好治疗效果。

  • 标签: 腕掌关节脱位 韧带 稳定性 生物力学
  • 简介:深低温保存技术出现使同种瓣更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心脏外科手术.深低温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同种瓣生物活性,这是它能够在体内保持耐久性重要条件,但随之产生特异性免疫排斥反应不容忽视.本文讨论了深低温技术对同种瓣抗原性影响以及移植免疫排斥现象、发生机制及其意义.

  • 标签: 同种瓣 深低温保存 免疫排斥
  • 简介:人工心肺机在运转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意外,稍有疏忽,或处理不当,均可能造成不同程度机体损害,轻者影响手术顺利进行,重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我们对5家医院体外循环发生意外情况及其造成危害进行总结分析,旨在引起体外循环灌注师对体外循环操作和意外情况处理重视,以减轻对患者损害程度。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计17671例,其中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1958年6月~2000年3月共计11593例,其中发生体外循环意外36例;唐都医院1985年1月~1997年7月共计1275例,发生意外12例;宁夏医学院胸心外科1980年8月~1991年11月502例,发生意外12例;新疆医学院一附院1981年~1993年1300例,发生意外21例;广东医学院心胸外科1984年~1993年共361例,发生意外10例;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胸心外科1981年~1993年共2640例,发生意外27例。以上资料除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唐都医院由作者统计外,宁夏医院资料取自《中国循环》杂志1993年82期102页,其余资料均取自1994年中国第二届体外循环论文集。17671例体外循环手术中发生意外情况118例,意外情况发生率0.67%;118例意外病人中,病残8例,病残率6.77%,死亡6例,死亡率5.08%。见表1。

  • 标签: 体外循环 意外情况 患者 发生率 处理不当 人工心肺机
  • 简介:本文简化了ECMO装置,降低血流量(200~300ml/min),经动物实验证明体外排CO2治疗Ⅱ型呼吸功能衰竭是可行。初步应用于临床,体外辅助转流2小时PB,CO2由13.97kPa下降为9.98kPa,Pa,O2,由5.99kPa增加至7.32kPa。2,该病人出院。

  • 标签: Ⅱ型呼吸功能衰竭 硅胶毛细管膜式人工肺 体外CO2转输
  • 简介:目的探讨CT早期动态监测与脑外伤临床手术治疗预后相关性。方法选择572例脑外伤患者,其中男性404例,女性168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44.2岁。分为手术组131例,非手术组441例。进行CT早期动态监测。分析CT早期动态监测与脑外伤患者手术时机选择、患者死亡率3个月、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相关性,以及RotterdamCT评分与脑外伤患者预后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外伤24h之内与伤24h之后手术治疗者数量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RotterdamCT评分越高,死亡率越高;RotterdamCT评分与脑外伤患者出院时死亡率3个月、6个月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与非手术组间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3个月6个月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3)。RotterdamCT评分越高,患者伤3个月6个月GOS评分越低,即预后越差(3个月:秩相关系数r_s=0.369,P〈0.001;6个月:秩相关系数r_s=0.382,P〈0.001)。结论CT早期动态监测可及时了解脑外伤患者颅内情况动态变化,指导临床治疗策略,降低脑外伤患者死亡率,但其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作用有限。

  • 标签: 脑外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CT) 动态监测 手术治疗 预后评价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学治疗早期疗效预后评价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诊断为晚期NSCLC患者5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47~63岁,平均年龄55.4岁。均予以含铂双药全身化学治疗方案。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本(RECIST1.1)评价临床疗效,并按临床疗效不同分为缓解组未缓解组。两组患者均在化学治疗前后行MSCT灌注成像模式扫描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测定并比较强化峰值(PEI)、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达峰值时间(TTP)、表面通透性(PS)、血流量(BF)血容量(BV)等指标。随访期间记录患者生存时间生存率。分别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缓解率生存率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观察治疗前后CT灌注参数与预后关系。结果缓解组28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47~61岁,平均年龄54.1岁。未缓解组2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50~63岁,平均年龄56.9岁。与治疗相比,两组治疗PEI、BF值均升高(P<0.05),BV、MTT、TTP值均降低(P<0.05);而缓解组治疗PS降低,未缓解组治疗PS增加(P<0.05)。化学治疗两组患者CT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缓解组相比,治疗缓解组PEI、BF值均较高,PS值均较低(P<0.05),而BV、MTT、TT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缓解组生存时间生存率显著优于未缓解组(H=17.528,χ~2=7.125,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PEI是缓解率生存率保护性因素[比值比(OR)=3.396、4.233,P<0.05],而PS是危险因素(OR=0.034、0.042,P<0.05)。Kaplan-Meier分析,PS减少增加患者总生存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8.8个月、7.6个月(P<0.05)。结论64层MSCT灌注成像检查在评估NSCLC患者化学治疗早期临床疗效预后有较好价值,对于化学治疗PS值减少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多层螺旋CT灌注 非小细胞肺癌 化学治疗 危险因素 缓解率 早期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用铜离子微创疗法治疗痔出血痔脱出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7月至2006年3月84例Ⅰ~Ⅲ期内痔患者(铜离子治疗组),其中男性44例,女性40例,年龄30~71岁;病程1天~30年;进行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同时选择同期72例内痔患者(对照组),其中男性40例,女性32例,年龄30~71岁;接受药物治疗。回顾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铜离子治疗组84例患者全部治愈,1例出现出血并发症(出血量约15ml)。对照组72例,治愈48例,好转23例,未愈1例。对照组24例(好转未愈)转为铜离子治疗组均治愈。结论铜离子微创疗法治疗痔出血痔脱出,方法简单,操作容易,适应证广,无痛苦,不影响工作,疗效确切,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内痔 铜离子 微创治疗
  • 简介:目的报道一种新经前路矫正少儿脊柱结核所致严重凸畸形手术方法。方法运用前路凸顶椎方法治疗少儿脊柱结核伴凸畸形5例,对比术前、术后影像学检查,了解矫形效果。结果5名患儿随访6~24个月,平均14.2个月;术前脊髓神经症状在术后一段时间均完全消失,无医源性脊髓神经并发症发生。凸角度﹙Cobb角﹚由术前32~55°平均42.2°,改善为术后5~26°平均12.8°;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植骨融合。初期治疗效果较满意。结论前路凸顶椎移法是矫正少儿脊柱结核所致非僵硬严重凸畸形可选择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脊柱结核 后凸畸形 顶椎前移
  • 简介:目的探讨显露桡骨头骨折有效手术入路。方法采用肘侧手术入路显露桡骨头并结合微型空心螺钉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12例,其中2例MasonⅢ型骨折骨折块于前臂完全旋时位于桡骨头侧。采用传统肘外侧手术入路10例,显露桡骨头骨折并用微型空心螺钉埋头固定。结果侧手术入路显露骨折时间平均为20.7,外侧入路显露骨折时间平均为11.6。按照BrobergMorrey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手术疗效:侧入路组优良率为92%,外侧入路组优良率为90%,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肘侧入路可有效显露并固定桡骨头骨折,降低桡神经深支损伤可能性,尤其适用于治疗前臂完全旋时桡骨头前侧骨折这一特殊类型骨折。两种入路可视具体情况加以选用。

  • 标签: 桡骨头骨折 前侧手术入路 外侧手术入路
  • 简介:目的通过手术对照,探讨急诊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前循环动脉瘤临床应用及其价值,同时为了检验3D-CTA检查诊断符合情况。方法5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8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1岁。对普通CT高度怀疑为动脉瘤性SAH患者行急诊Philips256iCT扫描,以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进行三维重建,多角度显示动脉瘤病灶。对3D-CTA检查未发现动脉瘤患者再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核对。对诊断为循环动脉瘤48例患者在72h内进行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术。术后复查CTA检查夹闭效果。结果循环动脉瘤患者4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39~70岁,平均年龄52岁。急诊3D-CTA从59例SAH患者中共检出循环动脉瘤49个,手术证实循环动脉瘤50个,漏诊1个。手术证实动脉瘤形态、大小、指向、瘤颈宽度与3D-CTA所见基本相同,准确率98%。48例接受手术治疗患者术后0~18个月进行随访,预后良好(GOS4、5级)42例(87.5%),严重残疾(GOS2、3级)4例(8.4%),死亡2例(4.1%)。结论急诊3D-CTA检查具有无创、检查迅速、便捷、相对经济等优点,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最佳方法。并可在早期或超早期指导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 标签: 三维CT血管造影 前循环动脉瘤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临床效果适应症选择。方法2011年1月-2015年1月,对52例老年肱骨近端NeerⅢ、Ⅳ部分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应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VAS疼痛评分评估治疗结果,观察肩关节活动范围,肌力、疼痛情况。结果52例患者例患者术后获10-18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屈上举(130.4±20.4)°,外旋(35.8±14.2)°,内旋达T9水平。ASES评分平均为(83.4±11.9),VAS疼痛评分平均为(1.5±0.9),总体优良率为80.3%。48例患者未出现假体松动,4例术后出现肩关节假体上移,1例上举轻度受限,4例出现大、小结节吸收。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指征掌握操作技术,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可以获得较为满意临床效果。

  • 标签: 肱骨骨折 人工肱骨头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老年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单纯皮耐克移植覆盖皮耐克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治疗新鲜指端缺损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指端缺损患者61例,手术方案根据患者单号双号入院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为单纯皮耐克移植覆盖患指残端对照组采用皮耐克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治疗患指。所有患者均得到了有效治疗,术后均定期换药按时随访。结果两组在瘢痕形成、术后感染、二次手术、残端痛温度觉未见明显差异(〉0.05);而在术后色泽、弹性、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方面皮耐克组要优于植自体皮组(〈0.05),在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上植自体皮组优于皮耐克组(〈0.05)。结论指端缺损患者选择单纯皮耐克覆盖治疗,在总体治疗效果方面与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治疗基本相当,并且在临床应用单纯皮耐克覆盖更加简单易行,无二次手术损伤,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相对较低,而且外观饱满弹性佳。所以单纯应用皮耐克在治疗指端缺损方面是安全有效简单易行,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皮耐克 人工真皮 骨外露 指端缺损 自体皮片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