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疗法使用单克隆抗体来抑制蛋白质(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CTLA4]、程序性死亡 1 受体 [PD-1] 及其配体 [PD-L1])的表达,从而促进T细胞活化抗癌。目前,抗CTLA-4(易普利姆玛)和抗PD-1药物(纳武利尤单抗、派姆单抗)被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和淋巴结受累的III期疾病。现在的数据表明,相当大比例 (20–50 + %) 的患者,即使是那些患有晚期疾病的患者,在 ICI 治疗后仍存活数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进行输血患者4500例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输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得出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在患者输注的不同血液制品之中,冷沉淀、冷冻血浆以及血小板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3.32%、3.07%,是最为常见的三种血液制品。患者的性别以及年龄与输血不良反应情况没有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输血史或者是妊娠史与输血不良反应情况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血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尤其是有输血史或者是妊娠史的患者,对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实施及时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输注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其临床问题。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收入的输血患者63名,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选择单采血小板进行输注,在输注完成后,63名患者中共有11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同时对其余52名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记录作为对照研究,对两组患者的个体状况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不良反应数。结果:在实验结果中显示单采血小板引发输血不良的实验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血细胞计数等信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并不显著,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中两组患者仅有白细胞数据有一定的差异,提示实验组患者在接受血小板输注后白细胞受到了明显损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总体来说,单采血小板输注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与患者自身的血细胞计数无明显关联,故而在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时,相关研究人员建议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当从其他角度来进行考虑,同时也需要提高单采血小板后去白率,并且做好血小板成分献血和采集设备的完善,尽可能降低非必要输血率,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满足现代化的临床治疗需求。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总结造成院内输血工作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注意事项,提高院内输血的成功率,保证输血者的健康。方法根据我院自2011年8月到2013年8月间所进行输血活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1983人,从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三个时期观察患者的健康情况.整理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输血类型、患者体质、输血操作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共有121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8%;其中由于血小板单采血输血而发生不良情况的患者有27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7%;发生比率最高。其他种类的输血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比率由高到低分别为白悬浮红细胞过滤血输血,失活白病毒血浆过滤血输血,白冷沉淀过滤血输血。输血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以过敏反应以及非血溶引起的发热现象为主。结论通过对以往输血前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产生不良反应的成因进行总结,我院现已制定一系列预防、治疗措施以及制度,现已取得初步成效。虽然少量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合理制定相关对策、提高操作和预防能力,可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输血时使用常规输血或少白细胞技术输血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市医疗机构接收的需进行输血的患者9082例设为研究组,以及2010年4月-2012年4月我市医疗机构接受常规输血的患者9000例作为参照组,研究组使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参照组使用常规输血,比较两组出现发热、皮疹、过敏以及胸闷等总不良反应率,并比较输血前后的发热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总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参照组,输血后的研究组的发热情况比参照组明显降低,且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降低输血的不良反应,可在临床输血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少白细胞技术输血与常规输血的输血不良反应。方法将2015年2月到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52例大剂量输血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输血成分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少白细胞组(n=26)与对照组(n=26),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法,少白细胞组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法,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少白细胞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23%,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量出血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差,疾病复杂,内部屏障系统遭到破坏,应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法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该种技术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全球卫生组织已经达成共识,完全杜绝差错和不良事件是不可能的。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诊疗结果,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有效的沟通是问题迎刃而解的关键。目的通过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从而吸取经验教训,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流程,杜绝医疗纠纷。方法对2016年普外科护士给患者注射临近过期的胸腺五肽的护理不良事件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全科护士进行学习讨论,改善免疫抑制剂贵重药物使用流程,告知护士发生问题的根源,从而引起警惕。结论分析有效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医患和谐。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49例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9例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中,输注红细胞出现输血反应共24例,占49.0%,输注血浆类出现输血反应23例,占46.9%,输注血小板类出现输血反应2例,占4.1%。输血反应类型主要以过敏反应为主,共38例,占77.6%,其次为发热反应共9例,占18.4%,恶心、胸闷反应各1例,占4%。结论导致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和反应类型较多,临床医务人员应增强成分输血安全意识,采取积极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为临床输血安全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4年6月间接受输血治疗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22例,对其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随机选取122例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临床输血中,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现象主要是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总不良反应比例的95%,而所输血液成分和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的长短是影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在临床输血治疗中,医护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所输注的血液成分。另外要尽可能的缩短发血到开始输血之间的时间间隔,以确保血液的新鲜与安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去 白细胞输血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 2019年 7月 1日 ~2020年 7月 1日我院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总共是 352人次为观察组,输注 悬浮红细胞是 1805人次为对照组,收集相应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0,低 于对照组,但两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较小,( P< 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悬浮红细胞及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均能有效避免输血不良反应,但选用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方式 ,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更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