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3 个结果
  • 简介:增加食材的鲜味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出原有食材中没有的成分。这些成分散发出的独特味道和气味,使发酵食品产生了鲜味。

  • 标签: 发酵食品 传授 发酵过程 微生物 鲜味 食材
  • 简介:青霉素有着独特的功效,因此被广泛的运用。伴随着目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青霉素生产企业也在寻找新的改良放啊,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与此同时,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也在不断的优化,已经由传统的一些工艺转变为先进的超滤膜过滤工艺。超滤膜过滤工艺由于自身的良好情况被很大企业采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耗能比较高、不宜进行环保等等。发酵是青霉素生产的基础和前提,发酵工艺的优劣影响技术指标的提高和发酵液质量,并对过滤产生影响很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优化处理进行分析和探讨。

  • 标签: 青霉素 发酵 工艺优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论文介绍了发酵工艺的工程控制,科学可行的过程控制措施是此类药物研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微生物发酵过程的工艺参数对于终产品的杂质、组份乃至主成分结构等质量特征以及产品收率具有明显影响。文章首先介绍了培养基,培养基的作用,重要性即选择的原理和方法。此后介绍控制发酵过程的物理参数、化学参数和生物参数,最后介绍如何对发酵终点进行判断。

  • 标签: 药物 制备 质量 控制
  • 简介:味噌迄今大约有1300年的历史。在大豆中加入麴发酵而成的味噌,不仅含有大豆本来的食物纤维和蛋白质,还增加了具抗氧化作用的蛋白黑素及乳酸菌。在大豆发酵过程中,还生成了大约1000多种营养成分。

  • 标签: 发酵过程 食物纤维 抗氧化作用 营养成分 蛋白质 大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奶酪是一种发酵奶制品,拥有独特风味和丰富营养,我国奶酪市场拥有巨大潜力,推动奶酪产业发展是促进奶业发展振兴的重要抓手。本人在奶酪行业从业二十多年,具备丰富奶酪研发技术经验,并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经验,研制出深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优质再制奶酪产品。

  • 标签: 奶酪 发酵肠 产品研制
  • 简介:摘要:微生物中包括细菌以及病毒等,它被用到多个领域,比如食品领域、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微生物发酵主要是通过微生物代谢的方式,使其可以达到人类的需求。文章对微生物在制药领域上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有关人士提供参考。

  • 标签: 微生物 发酵 制药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衰老为自然生理现象。造成人类衰老的原因包含内源性因素以及外源性因素两类。皮肤衰老的典型症状包含皱纹、皮肤粗糙、皮肤干燥、皮肤弹性下降、色素沉着等。灵芝属于多孔菌科灵芝菌属高等真菌。其为一类名贵中草药,能发挥出固本扶正、滋补强身的效果。灵芝内含有大量活性物质,比如三萜类化合物、灵芝多糖、生物碱、氨基酸、甾醇、核苷等。其有着诸如护肝、抗肿瘤、抗衰老以及美容的作用。灵芝的发酵液经处理之后,内部活性物质水平明显增多,其抗氧化能力明显加强。为了全面分析灵芝发酵液抗衰老功效情况,本文对上述命题开展分析,旨意为相关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文献。

  • 标签: []灵芝 发酵液 抗衰老 机制 应用评价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究 桑黄菌的物理诱变与发酵。 方法: 培养 桑黄菌菌株,激光照射进行物理 诱变, 比较桑黄菌物理 诱变前、后菌丝体胞内的多糖含量。使用发酵培养基进行 桑黄菌发酵, 比较桑黄菌发酵前、后菌丝体胞内的多糖含量。 结果: 桑黄菌物理诱变后的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为( 83.55±5.02 ) % ,较物理诱变前的( 79.86±4.98 ) % 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发酵后的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为( 82.90±4.48 ) % ,较发酵前的( 77.45±4.32 ) % 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对 桑黄菌进行 物理诱变和 发酵均能提高菌丝体胞内多糖含量。

  • 标签: 桑黄菌 物理诱变 发酵 菌丝体胞 多糖 药用价值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试验研究的方式,阐述中药药渣发酵后蛋白质的制备方法与效果。根据试验结果可知,蛋白含量与药渣用量、水分用量、尿素用量相关,且各因素对蛋白生成量影响程度由大至小依次为尿素用量、水分用量、药渣用量。根据正交试验结果可知,菌种最佳选择为黑曲霉,培养基最佳选择为左慈丸药渣,工艺条件为药渣量为20g,尿素为0.07g、每克药渣配2g水,在此情况下可使发酵物中蛋白质含量达到最高,即21.35%。

  • 标签: 中草药 药渣发酵 单细胞蛋白
  • 简介:[目的]观察某大豆发酵液的降血糖作用。[方法]选用Wistar雄性大鼠(体重80~100g),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65mg/kgbw,建立大鼠高血糖模型。取建模成功的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即高血糖模型组、普通豆浆组、受试物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另设一个正常对照组。分别于喂饲后10、20d时测定空腹血糖和10d时测定糖耐量,观察各组的血糖变化情况。[结果]在给予受试物10d时,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中、高剂量组大鼠的空腹血糖值与受试前相比均有下降(P〈0.05),且可显著改善高血糖大鼠的糖耐量。[结论]实验用大豆发酵液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 标签: 大豆发酵液 小鼠 血糖
  • 简介:摘要:本文章主要对生物发酵过程的在线检测及控制的技术进行研究,并对目前的技术进展情况进行了阐述,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为以后的生物发酵技术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 标签: 生物发酵 在线检测 控制技术
  • 简介:目的评估莫斯利安发酵乳对促进人体肠道消化吸收及通畅的改善效果;评估莫斯利安发酵乳对人体肠道微生态菌群的改善效果;评估莫斯利安发酵乳对人体肠道短链脂肪酸的改善效果.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20名30~60岁志愿者根据男∶女=1∶1的比例被随机分为安慰剂对照组、莫斯利安发酵乳组2个组.所有120名志愿者,分别在试验第1~49d服用对应产品,每天2次,分别于上午10点和下午4点服用,每次110g,持续7周.结果试验组志愿者的每周排便次数、排便不畅现象、排便时间、排便正常占总排便次数比例有显著改善,志愿者对排便次数、排便时间、粪便性状和排便习惯的满意度增加;试验组志愿者的腹胀、腹痛、胃胀、胃部沉重、食欲不振现象从第1周开始有改善,肠道排气现象增加;试验组志愿者在服用相应试验产品后粪便产气荚膜菌计数有明显下降,乳杆菌计数有明显上升,与自身干预前水平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且与组0志愿者服用安慰剂后的指标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试验组志愿者经产品干预,肠道乙酸、丙酸、丁酸含量以及短链脂肪酸总含量均有显著上升;组0志愿者干预前后肠道乙酸、丙酸、丁酸含量以及短链脂肪酸总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光明莫斯利安发酵乳对促进肠道消化吸收和通畅,以及对调节志愿者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含量有显著作用.

  • 标签: 乳杆菌属 肠道营养 脂肪酸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非发酵菌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385例非发酵菌感染患者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总结,采用LISS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院3369株病原菌种非发酵菌385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49.1%,其次是鲍曼氏不动杆菌26.8%、嗜麦芽假单胞菌7.8%,结论非发酵菌检出率高,且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临床治疗应根据你实验室的药敏结果优化现则抗生素,合理用药。

  • 标签: 非发酵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 简介:当今,不断有人因患脑梗死、心肌梗死而死亡。脑梗死是一种脑血管阻塞的疾病,心肌梗死则是心血管阻塞的疾病。这些疾病大都是因平时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所谓的生活方式病而发展的结果。患有这些病患者大多有10年、20年的过多摄取营养及运动不足等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发病背景。因此,一些研究认为,我们平时如长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有可能有效预防脑梗死及心机梗死。但是,遗憾的是,

  • 标签: 高血压 糖尿病 丙型肝炎 不良生活习惯 大蒜 发酵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非发酵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菌株来自2009年1月到2013年8月我院住院患者的痰液、尿液、伤口分泌物等各种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菌种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系统进行细菌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使用WHONET5.5软件作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本院分离出多重耐药非发酵菌共70株,最为常见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占67.2%、不动杆菌属11.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7.1%,其它非发酵菌占14.3%;各种临床标本中以痰液标本的检出率最高(62.9%);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所监测的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四环素、氯霉素和头孢噻肟耐药情况严重,耐药率分别为100.0%、90.0%、83.3%和71.47%;对其他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头孢他啶46.7%、亚胺培南38.2%、左旋氧氟沙星30.2%、环丙沙星28.3%、阿米卡星5.0%。其它抗生素耐药率头孢他啶38.6%、头孢哌酮36.4%、左氧氟沙星32.6%、头孢吡肟29.4%、阿米卡星28.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2%;亚胺培南0%、多粘菌素E0%;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低于20%。多重耐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多粘菌素E较敏感。对头孢菌素类抗菌素有较高耐药率,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泛耐药菌12株;检出率为25.5%。结论多重非发酵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对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并且在各种临床标本中分布有很大的差异,其种类较多,各种细菌之间耐药性差异较大,临床应及时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提高诊疗效果,控制医院感染。

  • 标签: 多重耐药 非发酵菌 耐药性 泛耐药 临床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