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广州市城区成年居民健康相关危险因素情况,为慢性病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个街道6个居委会共565位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主要采用频数分析和χ2分析的方法。结果调查对象粗吸烟率为25.5%,男性吸烟率高于女性(P〈0.01);被动吸烟率为47.7%;每周喝酒≥1天的居民为7.6%,且男性高于女性(P〈0.01);平均每周≥4次轻中度运动的居民占35.2%;每天基本能定时用餐的居民占87.3%;超重和肥胖(BMI≥24.0)的男性居民占33.2%,女性占33.0%;居民高血压粗患病率占17.3%;最近1个月内,经常有1种及以上不良情绪的居民占12.9%,且男女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调查的成年居民存在多种健康相关危险因素,有必要开展吸烟、饮食和心理行为干预,促进居民身心健康。
简介:
简介:目的了解并分析广州市流动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问题。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UCLA孤独感量表、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对广州市360名流动青少年及331名本地青少年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P<0.05);而不同年级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流动青少年的直接攻击分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P<0.05);而不同年级流动青少年的直接攻击分量表、间接攻击分量表及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得分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直接攻击分量表、间接攻击分量表以及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得分均高于本地青少年,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青少年在家庭环境量表中的亲密度分量表、知识性分量表及娱乐性分量表上的得分均低于本地青少年,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动青少年存在严重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心理健康亟待改善。
简介:目的探讨广州市原发性肝癌(PHC)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肝癌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通过病理学确诊的在广州居住10年及以上的100例医院新发PHC病例,同时选择100名与病例同社区、同性别、年龄±3岁、无血缘关系的非肝癌人群为对照,进行生活行为方式、饮食卫生习惯、疾病因素等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0对病例对照中,男性86对,女性14对,PHC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58±11.66)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51.37±12.54)岁。病例对照组的年龄构成一致(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HC的危险因素为饮酒、乙型肝炎病史、恶性肿瘤家族史,其OR分别为:33.142、70.385、33.218(95%CI分别为5.729~245.367、13.452~408.274、6.745~212.403);PHC的保护因素为饮茶、食用豆类、深绿色蔬菜,其OR分别为:0.016、0.038、0.007(95%CI分别为0.002~0.071、0.005~0.621、0.001~0.053),均P〈0.05或P〈0.01。结论PHC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控制饮酒、乙型肝炎等危险因素,多食用豆类、深绿色蔬菜、饮茶等可减少肝癌的发生。
简介: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细菌性腹泻病原菌谱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5-12月广州市3所哨点医院共278例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使用Cary—Blair运送培养基,增菌培养后,用梅里埃API生化板条和血清学诊断方法进行鉴定。结果278份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出37株菌株,分离率为13.3%,其中沙门菌18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6株、志贺菌3株。患者中男性占67.3%(187/278),女性占32.7%(91/278);患者年龄以0~20岁年龄段为主,占44.2%(123/278),尤以1岁以下的婴幼儿较多,占25.9%(72/278);7—10月为发病高峰期,发病人数占总病例数的79.9%(222/278)。结论广州市细菌性腹泻病原以沙门菌为主,其次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婴幼儿是高发人群,应做好针对性的预防工作。
简介:目的了解广州市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干预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15-69岁的常住居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与健康素养具备情况,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健康素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15年广州市居民的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为39.8%(2979/7479),其中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37.8%、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39.3%、健康环境素养水平为38.8%、传染病预防素养水平为23.9%、自救与互救素养水平为65.6%、科学就医素养水平为5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高于男性(P〈0.05);以25-29岁年龄组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55.6%)最高(P〈0.01);医护人员的健康素养水平(82.4%)高于其他职业人群(P〈0.01);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较男性高(OR=1.144);以15-19岁为参照,25-29、30-34、35-39岁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较高(OR分别为1.849、1.877、1.732);以公务员为参照,医务人员健康素养水平较高(OR=4.252);以文盲为参照,初中、高中/职高/中专、大专/本科和硕士及以上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较高(OR分别为1.982、2.675、4.856、5.945)。结论2015年广州市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较高,但传染病预防素养水平偏低;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是广州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简介:目的了解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况,为学校健康教育及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方法于2008年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统一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从荔湾区5所初中、高中(职中)抽取各年级学生进行集体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饮食、运动锻炼、故意和非故意伤害、物质成瘾和网络成瘾等相关行为。结果共调查664人,其中男生311人,女生353人;初中274人,高中390人。在过去7d内,74.8%(497/664)的学生每天吃早餐,30.1%(200/664)的学生存在偏食现象;32.1%(213/664)的学生认为自己体重偏重,31.5%(209/664)的学生为控制体重而控制食物量或不吃肉类,女生均高于男生(P〈0.05或P〈0.01);学生平均每天运动时间〉1h的平均天数为3.6d;过去1个月,56.3%(374/664)的学生有步行违反交通规则行为,高中生高于初中生(P〈0.01);过去12个月里,有8.6%(57/664)的学生有意伤害过自己,13.1%(87/664)的学生有自杀倾向;有吸烟和饮酒史的学生分别占22.3%(148/664)和61.6%(409/664),均为高中生多于初中生,男生高于女生(P〈0.05或P〈0.01);过去7d内,玩电脑〉2h/d的学生占43.8%(291/664),20.0%(133/664)的学生玩电子游戏〉4h/d;19.9%(132/664)的学生有赌博史;过去12个月里,14.3%(95/664)的学生看过色情书籍或音像制品,高中生多于初中生,男生高于女生(均P〈0.01);有6.7%(26/390)的高中生发生过性行为。结论健康危险行为在荔湾区青少年中广泛存在,问题比较突出,有必要开展以生活技能教育为基础的健康促进活动,以提高青少年整体健康水平。
简介:目的了解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现状,为制定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广州市卫生局近年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资料(重点统计分析2010年的资料)。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防护设施审查、竣工验收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2-2009年广州市卫生局完成的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共191项(含预评价报告审核103项,防护设施审查14项,竣工验收74项);2010年69项(含预评价报告审核37项,防护设施审查19项,竣工验收13项),共涉及13个行业。存在建设项目的行业、地区分布不平衡,职业卫生专项投资占工程投资总额的比重不大,技术服务机构技术力量不适应职业卫生服务要求等问题。结论尽管监督部门加大宣传、执法力度,但相关部门、企业负责人对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职业卫生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技术服务机构服务力量有待加强。
简介:目的了解广州市流动人群A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抗体水平及流脑多糖菌苗的接种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整群抽样方法,于2000年10~12月在广州市流动人口聚集地采集流动人群血清样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A群流脑抗体检测,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1026名流动人群中,A群流脑抗体阳性917人,阳性率为89.28%,GMT为1:17.流脑菌苗接种率为17.64%,181人已接种流脑菌苗者抗体阳性率(93.90%)和GMT(1:21.86)明显高于845人未接种者(阳性率和GMT分别为88.40%和1:16.11)(P<0.05).抗体阳性率和GMT有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20岁组最高(93.6%),40岁以上组最低(71.4%),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广州市流动人群对A群流脑具有较高的免疫力,但人群流脑菌苗接种率低,且高年龄组人群抗体水平较低.提示今后在流动人群聚集地开展流脑菌苗接种以提高其免疫水平实属必要.
简介:目的分析广州市白云区2006—2014年登革热的流行特点和影响因素,为今后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广州市白云区2006—2014年登革热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4年白云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2032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2017例,输入性病例15例,年发病率为0.00∽532.58/10万;2014年报告病例11840例,发病率为532.58/10万。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8—11月,共报告11979例,占发病总数的99.56%。发病数居前5位的街镇依次为永平街、棠景街、石井街、新市街、同德街,该5个街镇的病例数占全区总病例数的50.11%(6029/12032)。男性5995例,女性6037例,男、女平均发病率分别为61.64/10万和74.06/10万,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P〈0.01)。以20~49岁年龄段发病数最多,共报告7652例,占发病总数的63.50%。病例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居多(3153例,占26.21%),其次为工人(1229例,占10.21%)。结论白云区登革热流行具有输入病例与本地传播并存、散发与多点暴发并存及季节性、周期性流行等特点,及早采取以控制蚊媒密度为重点的控制措施、加大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的执行力度是控制登革热流行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