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系剖面实测以及前人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同沉积断裂控制的斜坡沉积特征。斜坡区岩石类型丰富,包括砾屑石灰岩、灰泥石灰岩、硅岩和页岩等,沉积构造丰富,沉积厚度远大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断裂带在宏观上控制了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纪古地理分区,台地区、斜坡-深海盆地区的古地理位置在寒武纪的不同地质时期基本保持不变。寒武纪持续拉伸的构造环境造成斜坡区持续下降拗陷,从而为沉积物的堆积提供了足够大的可容空间,同时来自台地区的沉积物补给充足,导致了斜坡区相对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而言具有巨厚的沉积层。

  • 标签: 寒武纪 扬子地台北缘 斜坡 同沉积断裂 沉积特征
  • 简介:通过对大量储层物性数据的分析和整理,结合薄片观察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研究了不同构造背景、不同沉积类型及不同埋深的储层物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东营凹陷古近系碎屑岩储层类型多样,大多形成在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深水浊积扇、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以及滨浅湖滩坝等多种沉积环境中.碎屑岩储层类型主要包括砾岩、含砾砂岩、中粗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其中中砂岩和细砂岩是最好的储层.但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储层物性存在较大的差异.物性最好的储层为河道、(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在相同深度条件下,中央隆起带的物性最好,北部和南部次之.另外,本区随埋藏深度增加,碎屑岩储层物性逐渐变差(剔除次生孔隙的影响).根据碎屑岩储层物性差异性分析和储层成岩演化研究结果,其储层物性主要受压实作用、碳酸盐溶蚀胶结作用及沉积条件四大因素控制,其中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及胶结作用是主要控制因素,而沉积条件对物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控制原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并进一步控制溶蚀、胶结等成岩作用.

  • 标签: 碎屑岩储层 控制因素 压实作用 古近系 储层物性 东营凹陷
  • 简介:利用丰富的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将辽河断陷西部凹陷发育的老第三系沙河街组划分为3个层序7个体系域,并以体系域为单元描述西八千扇体的沉积体系类型、沉积作用特点、空间分布及其演化。在不同层序发育过程中,各因素所起的作用有主次之分。沉积速率和构造沉降是湖泊水深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构造因素对层序Ⅱ的旋回性和特殊的沉积充填样式等起主导作用;在构造作用相对平稳的层序Ⅲ发育时期,气候因素的影响通过多个准层序叠加及湖平面频繁变化表现出来。

  • 标签: 辽河盆地 沙河街组 老第三系 沉积体系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横山—靖边—安塞地区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发育低孔低渗至特低孔特低渗砂(砾)岩储集层,其物性控制了气层产能的大小。文中通过对显微镜下的孔隙形态特征、易溶碎屑组分含量和孔隙结构特征3个方面的分析,提出山西组二段砂(砾)岩储集层主要发育原生孔隙,而下石盒子组八段砂(砾)岩储集层以溶孔为主。在研究区内储集层埋藏深度差异不大的情况下,砂(砾)岩原生孔隙的保存程度和溶孔的发育规模主要受粒径、碎屑组分、石英次生加大和有机酸来源的影响,粒径是山西组二段和下石盒子组八段储集层孔隙发育的基本影响因素,储集层渗透率大于0.2×10-3μm2的有利储集层均发育于中粗砂岩及以上粒级的砂(砾)岩中。山西组二段石英砂(砾)岩的强抗压性、缺少易溶碎屑组分是原生孔隙保存较多的主要原因,而丰富的硅质来源是原生孔隙减少的重要因素。对下石盒子组八段而言,易溶物质含量适中、有机酸来源丰富是岩屑砂(砾)岩溶孔发育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储集层的孔隙成因孔隙结构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原生孔隙储集层的孔隙结构要优于溶孔储集层,表现为在相同孔隙度时,前者的渗透率明显高于后者。

  • 标签: 砂(砾) 岩储集层 孔隙成因 控制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近年来国内外对砂脉的研究非常重视,尤其是近期国外含油气盆地大型砂脉(砂注入体,sandinjectite)的发现更加刺激了人们的研究热情。笔者主要从5个方面简要阐述了砂脉的研究现状进展:(1)砂脉几何学特征;(2)砂脉的物质成分;(3)砂脉的成因;(4)砂脉的分类;(5)砂脉的地质意义。尽管中国不少学者已经做了一些相关工作,但砂脉的复杂性和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和关注度相比,尚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国丰富且复杂的砂脉资源,精细解剖典型实例,阐明砂脉的三维几何特征,并探讨其地震的关系和成因动力机制,为丰富和完善沉积学基础理论提供素材。

  • 标签: 几何学特征 物质成分 砂脉成因 砂脉分类 地质意义
  • 简介:大同-阳原盆地的形成演变研究表明,本区最早出现的是将军庙盆地,依次是大同盆地、阳原盆地,直到第三纪末至早更新世初才出现统一的大同-阳原古湖。大同-阳原古湖历时二百余万年,至晚更新世末消亡。新生代以来,大同-阳原盆地火山活动频繁,新构造运动活跃,现在仍是地震灾害的危险区之一。

  • 标签: 大同-阳原盆地 新构造运动 火山活动 地震灾害
  • 简介: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利津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第四上亚段风暴岩沉积构造类型丰富,包括风暴侵蚀形成的冲刷面、渠模、截切面构造,风暴涡流形成的撕裂构造,风暴重力流形成的递变、块状层理,风暴浪形成的丘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浪成沙纹交错层理及风暴后能量衰减阶段形成的准同生变形构造等。通过岩心观察统计,建立了适合于研究区风暴岩的理想垂向沉积序列,包括10个岩相单元,对应着3个主要的风暴作用阶段:风暴涡流作用阶段、风暴浪作用阶段和风暴作用衰减阶段。结合风暴岩沉积特征及沉积动力学机制,将研究区风暴岩归为4种类型:其中Ⅰ型风暴岩发育于正常浪基面之上,为原地侵蚀型风暴岩,Ⅱ型、Ⅲ型、Ⅳ型风暴岩发育于正常浪基面风暴浪基面之间。根据以上4种风暴岩沉积特征,探讨了研究区风暴岩形成的主控因素,认为风暴岩的形成主要受风暴作用、物源、古地形以及湖平面变化的影响,并总结出4种类型风暴岩发育的有利条件。

  • 标签: 东营凹陷 沙河街组 风暴岩 沉积构造 沉积序列
  • 简介:在系统收集研究区资料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扬子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沉积环境及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扬子地区吴家坪期沉积环境包括陆地、海陆过渡环境、滨岸、碳酸盐岩台地和盆地,其中碳酸盐岩台地包括碳酸盐岩潮坪、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深水陆棚和台盆。对扬子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沉积古地理进行了总结,绘制了沉积古地理图,主要的古地理单元包括古陆、冲积平原、滨岸平原、碳酸盐岩台地和次深海。研究区内烃源岩类型多样,包括煤系、碳质页岩、泥岩、泥灰岩和硅岩等,主要发育在沼泽、渴湖、深水陆棚和台盆等环境。有机质的来源包括陆源、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扬子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烃源岩的发育主要受当时气候条件、洋流格局和沉积环境的控制。热带潮湿气候和洋流格局有利于有机质的生产,而局限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 标签: 扬子地区 晚二叠世 烃源岩 沉积环境 古气候 古海洋
  • 简介:中国北方草原区捕捉器样品表土样品中的花粉组合对比研究表明,两种取样方法获得的花粉组合相似性较好,乔木花粉含量多低于10%,灌木花粉含量多低于5%,草本花粉含量多高于75%;共有的花粉种类占总花粉种类数的74.3%;蒿属和藜科是花粉组合的最主要成分;荒漠草原区常见麻黄和白刺花粉,典型草原区多为狼毒和莎草科花粉。花粉组合气候关系的DCCA(降趋典型对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花粉组合最冷月温度的相关性最显著,其次为年降水量。捕捉器样品表土样品中的花粉组成也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前者较后者出现更多的花粉类型,前者的蒿属、藜科花粉含量低于70%,后者的则高于70%。荒漠草原区花粉通量低于典型草原区,反映典型草原区植被较荒漠草原区发育,花粉产量高于荒漠草原区。典型草原区表土花粉浓度也明显高于荒漠草原区(高一数量级),除典型草原区植被发育、花粉产量高的原因外,荒漠草原区不利于花粉保存,也是造成花粉浓度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花粉组合判别分析表明,捕捉器样品和表土样品均能较好地区分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但捕捉器样品交叉检验结果好于表土样品。

  • 标签: 中国北方 草原区 表土花粉 捕捉器花粉 花粉通量 判别分析
  • 简介:作为当今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海底水道的沉积构型样式复杂多变,其控制因素目前尚无定论,这大大增加了相关油气藏的钻探风险和开发难度。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陆坡区为例,以近海底高频地震信息为原型,揭示了海底水道体系的外部形态样式和内部结构样式,探究了水道体系复合水道形态特征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海底水道体系沉积构型控制因素。研究认为:(1)水道体系可分为限制性、半限制性和非限制性3个大类,限制性水道体系的边界为一明显的大型下切谷界面(或峡谷),半限制性水道体系的边界也发育明显的大型下切谷,但其界面两侧发育大型天然堤沉积,非限制性水道体系则不发育大型下切谷,其中每个大类又可依据其内部复合水道的类型,细分为2个小类(下切式和包络式)。(2)水道体系内部复合水道间存在垂向和侧向2种类型的叠置,前者可细分为孤立式、叠加式和切叠式3类,后者则包括叠合式和分离式2类。(3)地形坡度水道体系类型和规模具有一定的耦合关联,在类似油藏规模的局部沉积体内部,陡坡段(坡度大于1°)主要发育限制性水道体系,缓坡段(坡度0.5°~1°)主要发育半限制性水道体系,平坦段(坡度小于0.5°)主要发育非限制性水道体系;随着地形坡度的增大,水道体系的宽度减小、深度增加、宽深比减小,即向“窄深型”形态发展。该项研究不仅对深水沉积学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高效开发海底水道油气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 标签: 海底水道 沉积构型 构型样式 地形坡度 演化模式
  • 简介:胡修棉教授(2017)发表的学术论文《物源分析的一个误区:砂粒在河流搬运过程中的变化》,基于Krumbein滚筒实验结果及大量观察数据,发现现代河流的砂粒中不稳定矿物成分、磨圆度及粒径等变化与国内《沉积岩石学》教材相关结论矛盾,应用于物源分析是"以讹传讹"。受其启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作者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认为滚筒实验结果对自然界河流砂的机械搬运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即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加,颗粒逐渐变细、磨圆度变好,加之河流搬运过程中伴随的化学分解等作用,其中的不稳定成分逐渐变少。但由于掺和作用的存在,河流搬运过程中混合了搬运距离不同的颗粒,其不稳定矿物成分含量、磨圆度和粒径等均会发生变化。国内教材对上述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描述,得到广大沉积学者认可,而胡修棉教授(2017)对此论述不够。此外,胡修棉(2017)单从地理位置上划分搬运距离的长短似乎不妥。河流搬运对颗粒的磨圆度和粒径的改造作用缺乏直接的数据证明,建议利用标定法跟踪观察。

  • 标签: 沉积岩石学 河流搬运 掺和作用
  • 简介:系统地介绍了多点地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并以我国渤海湾盆地某区块新近系明化镇组河流相储层为例,进行了多点统计学随机建模的实例分析.多点地质统计学为储层随机建模的国际前沿研究方向.该方法综合了基于象元的方法易忠实条件数据以及基于目标的方法易再现目标几何形态的优点,同时克服了传统的基于变差函数的二点统计学不能表达复杂空间结构和再现目标几何形态的不足.通过理论实例研究,分析了目前多点统计学尚存在的问题(包括训练图像平稳性问题、目标连续性问题以及综合软信息的问题等)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 标签: 地质统计学 几何形态 明化镇组 随机建模 储层 新近系
  • 简介: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红柳泉一跃东地区新近系下油砂山组作了细致的沉积相分析研究。下油砂山组发育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湖泊相和浊积相等几种沉积相类型,分析了其发育特征及分布范围。以识别出的4个三级层序为单位,详细分析了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I层序沉积时期,西北地区为冲积扇和扇三角洲、中西部地区为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Ⅱ层序沉积时期,沉积相分布格局I层序基本一致;Ⅲ层序沉积时期,西北地区的冲积扇、扇三角洲发育范围有所缩小,中西部地区辫状河三角洲发育范围持续扩张,分布范围较前期增大;Ⅳ层序沉积时期,西北地区依旧发育冲积扇,中西部地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快速地向东推进,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已达研究区中心。结合构造、物源、气候等因素分析了沉积相展布及演化的控制因素。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新近系 下油砂山组 层序 沉积相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低孔特低渗储集层,研究该区相对优质储集层展布特征以及形成条件,并进行有利目标区域的优选和预测,对于油气挖潜具有很大的意义。通过砂岩物性、砂岩薄片及扫描电镜等资料的研究,探讨了储集层的岩石学类型、孔隙类型物性特征、胶结物种类及成岩作用特点及其对有利储集层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岩屑长石砂岩,铁方解石等胶结物普遍发育,储集层物性整体较差,非均质性强,主要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隙;沉积、成岩及构造共同控制了有利储集层的分布。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姬塬地区有利储集层的分布。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姬塬地区 延长组 有利储集层
  • 简介: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环古生界深埋碳酸盐岩潜山天然气获得重大突破,钻井资料揭示该地区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由于沉积相是岩溶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之一,因此文中根据岩心和薄片资料、测井相、微量元素和古生物特征等多种手段综合分析沉积相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现存奥陶系纵向上表现为1个较为完整的海退—海进序列,主要发育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2种沉积亚相,并可进一步划分为台内滩、滩间、潮下带和潮间带4种沉积微相。台内滩和潮下带微相横向分布连续稳定,水动力条件强,形成的储集层早期溶孔发育,且这2种沉积环境里发育的碳酸盐岩较纯净,经后期风化淋滤形成的岩溶储集层厚度大、质量好,因此是有利的岩溶储集层发育相带。该研究明确了研究区台内滩及潮下带的发育特征,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渤中凹陷 古生界 碳酸盐岩 沉积微相 岩溶储集层
  • 简介:乌尔逊凹陷地处海拉尔盆地中央,是一个面积较大、勘探程度较高的箕式凹陷.其主要储集层为基岩风化壳、下白垩统的铜钵庙组、南屯组及大磨拐河组.已在其中的两个弧形构造带20余口井获商业油气流.受西缘主断裂控制,该凹陷内形成了4类构造体系,同时也控制形成了西陡东缓的古地形.南屯组、大磨拐河组的各类沉积相以不完整的环带状展布,由此划分出7类构造岩相带,即乌西断阶扇三角洲构造岩相带、乌中深洼湖相构造岩相带、吞-巴中央隆起三角洲构造岩相带、乌东斜坡辫状三角洲构造岩相带、苏仁诺尔弧形断隆近岸水下扇-浊积扇构造岩相带、黄旗庙鼻状隆起扇三角洲构造岩相带、巴彦塔拉弧形断垒冲积扇构造岩相带.分析了南屯组、大磨拐河组的储层特征,并确定5种成岩相,即压实成岩相、碳酸岩交代及胶结成岩相、溶蚀溶解成岩相、自生矿物充填成岩相、硅质沉淀成岩相等.成岩相的差异导致各构造岩相带内的油气藏类型和含油规模的不同.溶蚀溶解成岩相孔渗性最好,苏仁诺尔、巴彦塔拉构造岩相带以这种成岩相为主,并已发现一定规模的油气储量.而吞-巴、黄旗庙构造岩相带则是下一步突破的方向.

  • 标签: 构造岩相带 沉积成岩体系 油气分布 乌尔逊凹陷 油气储量 沉积相
  • 简介:古高梁河对北京城的选址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者对古高梁河的名称界定不一致,古河道的年代和规模也比较模糊。借助多年来实地考察的成果,选取古高梁河沿线的典型剖面,用^(14)C、光释光、热释光等测年方式,结合地貌学、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确定古河道的年代,以此近似地复原古高梁河的演变和分布特征。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古高梁河的称呼比"三海大河"的称呼更恰当,表达全新世中晚期由石景山经"三海"到亦庄的永定河故道。(2)古高梁河河道发育的年代上限在5000—4000aBP,下限应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3)古高梁河规模比古清河和古水小。(4)古蓟城的选址古高梁河密切相关,古蓟城选址于古高梁河古水故道之间的高地之上,是古高梁河要津上的城池。

  • 标签: 北京 古高梁河 永定河 古蓟城 元大都
  • 简介:叠锥构造是纤维状矿物呈锥状嵌套分布的一类特殊沉积构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国际研究的热点,但中国对于叠锥构造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程度较低。文中详细总结了叠锥构造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了笔者于新疆托克逊凹陷、准噶尔盆地东部以及哈密盆地3处新发现的叠锥构造。叠锥构造的发育层系广泛,二叠纪末—三叠纪初以及三叠纪末—侏罗纪初发现的叠锥占绝大多数,揭示其可能与生物大灭绝有关;叠锥构造的形成环境较广,不能简单地将叠锥构造作为湖泊相或海相等的相标志。对新发现的叠锥构造初步分析后认为,叠锥构造为生物(化学)作用有关的原生沉积构造,但对叠锥构造成因机制的深层次研究还需建立在叠锥构造纤维状矿物生长习性及其形成环境和发育层系的耦合关系研究之上。

  • 标签: 叠锥构造 形态学 成因机制 地质意义
  • 简介:内陆湖泊沉积物的易溶盐含量湖水的化学组成密切相关,通过测试沉积物(岩心)的易溶盐含量可以重建古湖水化学演化过程。在安固里淖湖心区钻取沉积剖面,以1cm为间隔分样,测试剖面中八大离子的含量(即K+、Na+、Ca2+、Mg2+、CO32-、HCO3-、Cl-和SO42-)和其他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并且对各项离子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剖面易溶盐组成变化曲线和易溶盐指标变化曲线。根据易溶盐曲线变化情况,结合岩心纹层纪年得到的纹层年代,将安固里淖8507aBP以来的湖水化学演化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8507~7600aBP,湖水化学类型为Na+-Cl-型,盐度较高;7600~4724aBP,湖水化学类型为Na+-Cl--SO42-型,盐度最高;4724~3057aBP,湖水化学类型为Na+-Cl-型;3057~574aBP,湖水化学类型为Na+-CO32--HCO3-型,盐度较低;574aBP以来,湖水化学类型为Na+-Cl-型,盐度较低但呈现快速增加趋势。同岩心的粒度分析结果相比较,易溶盐变化曲线的转折早于粒度变化曲线,反映易溶盐沉积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比粒度特征更敏感,是一个较好的反映气候变化的替代性指标,有待于推广应用。

  • 标签: 全新世 易溶盐 沉积 环境变化 安固里淖
  • 简介:依据泥盆纪早、中、晚3个时期的中国岩相古地理图及中国泥盆纪植物已有的资料,绘制出中国泥盆纪这3个时期的植物古地理分布图。中国泥盆纪海侵的主要方向是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地区(早泥盆世)逐渐向长江中游的华中地区(中泥盆世)及长江下游的华东地区(晚泥盆世)发展。中国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南方的分布是随着海侵,逐渐向华中及华东地区扩展,由早泥盆世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广西和湖南南部等地区,发展至中泥盆世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的中北部以及湖北的南部地区,在晚泥盆世的分布范围扩大到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以及江苏等地区。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北方的分布范围较小,从中泥盆世才开始出现,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北部,晚泥盆世在宁夏等地区也有分布。中国泥盆纪3个时期陆地维管植物各个种类所占的百分含量表明,早期的植物主要以较为原始的莱尼蕨类、工蕨类以及前石松类为主,中期石松类占优势,到了晚期石松类依然占优势,而楔叶类、真蕨类以及前裸子植物开始繁盛。

  • 标签: 泥盆纪 维管植物 植物化石 古地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