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2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扬子台北缘寒武系剖面实测以及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同沉积断裂控制斜坡沉积特征。斜坡区岩石类型丰富,包括砾屑石灰岩、灰泥石灰岩、硅岩页岩等,沉积构造丰富,沉积厚度远大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断裂带在宏观上控制了扬子台北缘寒武纪古地理分区,台地区、斜坡-深海盆地区古地理位置寒武纪不同地质时期基本保持不变。寒武纪持续拉伸构造环境造成斜坡区持续下降拗陷,从而为沉积物堆积提供了足够大可容空间,同时来自台地区沉积物补给充足,导致了斜坡区相对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而言具有巨厚沉积层。

  • 标签: 寒武纪 扬子地台北缘 斜坡 同沉积断裂 沉积特征
  • 简介:随着GIS3D技术不断成熟,古地理重建已从传统二维古地理图绘制,逐渐向含地形地貌特征三维可视化方向发展。对此,作者提出基于GIS技术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方法:首先以不同年代岩相古地理图为基础,结合解释古高程古水深范围,进行古地形地貌复原;然后利用相关数学算法及GIS方法对等值线图进行空间插值渲染及3D表达。以晚侏罗世拉萨体为例,对该方法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表明按照文中设计方法,对古地理环境进行近似的3D渲染复原是可行,生成数字古高程模型能够正确且直观反应古地理图上沉积相所指示地形地貌特征。该研究将计算机GIS技术应用于古地理重建工作,为中国古地理重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研究方法手段。

  • 标签: 古地理重建 数字古高程模型 拉萨 晚侏罗世
  • 简介:伊通堑位于吉林省中部,属佳-伊南段,是郯庐断裂带北延部分,其西北缘为主控断裂,而东南缘为补偿极性断层.主控深大断裂狭长盆地分布使得该地堑构造沉积比较复杂,发育有多个小断陷盆地.莫里青断陷是其中主要含油气二级断陷盆地,其沉积盖层主要为古近系,属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湖泊水下扇沉积体系.油气主要分布双阳组不同沉积体系.水下扇扇三角洲岩相组合、测井曲线特征地震反射结构上均有较大区别.水下扇内扇、外扇随着时间变化平面上分布有很大变化,而西北边缘扇三角洲直保持不变.本区水下扇形成与构造、物源湖平面变化等因素有关.控盆断裂长期活动使得双阳组二段沉积时期发育大量水下扇,而物源供给规模决定着水下扇时空分布形态,直接物源形成扇体规模较大,间接物源形成扇体较小.

  • 标签: 吉林 伊通地堑 莫里青断陷 郯庐断裂 湖泊水下扇 沉积特征
  • 简介:混合沉积物是指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包括异化粒等)沉积上混合.混合沉积可分为狭义广义,狭义是指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份混合(岩层内),而广义混合则包括了狭义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层构成交替互层或夹层混合.混合沉积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尽管碎屑岩碳酸盐岩研究与应用已很成熟,但对混积岩研究多被忽视了.对狭义混合沉积物有必要成因名称--混积岩.当人们接触到混合沉积时,除了分析研究它们组分结构特征外,还必须去思考,它们为什么能经常频繁交互出观,或是直接混合一起?倒底是:①陆源碎屑跑到碳酸盐沉积背景里?②碳酸盐跑到陆源碎屑沉积背景里?③二者分别从各自源地跑到第三沉积背景里?还是④二者本来就在同沉积背景里?接下来就要思考是什么动力条件使它(们)能从这个沉积背景(环境)"跑”到另个沉积背景(环境)里去?是水?是风?是自身?还是别的什么力量?那么,又是怎样水动力或风动力条件呢?是正常条件,还是突发事件?很明显,要分析研究混合沉积混积岩,这些问题就不得不细细加以考虑,深入进行研究.

  • 标签: 混合沉积 混积岩 陆源碎屑 碳酸盐
  • 简介:西藏荣玛地区尼俄玛山下二叠统曲组发育套重力流沉积组合,根据其岩性、沉积构造含化石特征等,该套沉积体系识别出了9岩石类型、5岩石组合类型,分别将其划归内扇主水道—水道间、扇分支水道—天然堤—水道间、外扇朵叶体—末端水道及深水玄武岩和泥岩4微相组合类型,以及海底扇深海盆地2沉积相类型,证明研究区曲组属于半深海—深海沉积环境。这结论与前人认为曲组属于滨浅海相认识完全不同,说明南羌塘盆地下二叠统曲区域上存在明显相变,即西部日土滨浅海沉积向东到改则—尼玛带逐渐变为半深海—深海沉积;证明南羌塘盆地早二叠世古特提斯洋进入演化成熟期,但羌塘地块从冈瓦纳北缘裂解、脱离时间东西向并不致,东部早于西部;曲组大套深水黑色泥页岩及砂岩为代表重力流沉积广泛发育,说明其具有重要油气地质意义。

  • 标签: 岩石类型 岩石组合 曲地组 下二叠统 西藏荣玛地区
  • 简介:胡修棉教授(2017)发表学术论文《物源分析个误区:砂粒河流搬运过程变化》,基于Krumbein滚筒实验结果及大量观察数据,发现现代河流砂粒不稳定矿物成分、磨圆度及粒径等变化与国内《沉积岩石学》教材相关结论矛盾,应用于物源分析是"以讹传讹"。受其启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作者进行了较深入分析,认为滚筒实验结果对自然界河流砂机械搬运具有指示意义,即随着搬运距离增加,颗粒逐渐变细、磨圆度变好,加之河流搬运过程伴随化学分解等作用,其中不稳定成分逐渐变少。但由于掺和作用存在,河流搬运过程混合了搬运距离不同颗粒,其不稳定矿物成分含量、磨圆度粒径等均会发生变化。国内教材对上述现象均有不同程度描述,得到广大沉积学者认可,而胡修棉教授(2017)对此论述不够。此外,胡修棉(2017)单从地理位置上划分搬运距离长短似乎不妥。河流搬运对颗粒磨圆度粒径改造作用缺乏直接数据证明,建议利用标定法跟踪观察。

  • 标签: 沉积岩石学 河流搬运 掺和作用
  • 简介:下切谷是陆常见侵蚀地貌,古今均十分发育,但是不同盆地、不同时代发育下切谷,无论是沉积充填特征还是平面展布形态等多个方面都大相径庭。为此,作者依据曼宁公式进行理论推导,再结合分析北海盆地维京堑发育典型下切谷实例以及前人进行相关水槽实验结果总结认为:地形坡度、基准面下降速率及幅度与下切谷侵蚀地层岩性是影响下切谷发育模式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控制了:(1)下切谷弯度指数及宽深比,(2)下切谷平面上发育密度及其规模,(3)与下切谷伴生陆棚三角洲、陆棚边缘三角洲沉积厚度及展布范围。海侵过程下切谷沉积充填类型及岩性,受平均基准面上升速率及沉积物供应量共同控制,根据沉积充填类型及岩性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富砂型陆棚三角洲充填及富泥型河口湾充填两类。

  • 标签: 北海盆地 维京地堑 下切谷 主控因素 陆棚坡度 基准面变化
  • 简介:气体,氮气氧气,以压倒优势状态主导着地球大气圈。氮气是原生,而且其存在和丰度不是生物过程驱动;相反,氧气是生物通过水氧化作用而连续产生,这个氧化作用得到了太阳光能量驱动。氧气,对动物生命进化最为关键气体,是如何变成大气圈丰度第2气体?问题并非以前所设想那么简单;为了了解大气圈氧化时间进程,我们不但要知道氧气是什么时候而且是如何第1次出现,而且还要知道氧气是如何在大气圈中保持个高浓度可以肯定2个事实是:地球最早期大气圈是缺乏氧气,而今天大气圈则为21%氧气组成。需要特别强调是,大多数古代大气圈氧气水平地质标志,只是意味着存在与缺乏,而且发生在以下2个时间大多数事件是高度不肯定;但是,系列地质证据已经表明,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时间进程发生在2个时间上:(1个从缺氧到含氧大气圈转变,大致发生在2.0-2.5Ga期间,这个转变就是著名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2)发生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大约540-850Ma第2次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Ⅱ),被进步命名为新元古代氧化作用事件(NOE)。GOE与NOE,就得出了地球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三段式盛行图像。随着研究深入,得到了以下重要认识:如果说大气圈氧气含量总体增加,从太古宙微不足道水平增加到今天21%,是由于氧气生产作用增强结果而代表了个复杂地球生物学过程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则发生在随着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相对于火山活动而变得更加重要状况下,更进步讲,叠加在这个总体趋势下则是系列阶梯式氧气含量水平上升,这与超大陆聚合作用之后异常高沉积作用周期是相联系,从而步说明了大气圈

  • 标签: 时间进程 氧气含量水平上升 大气圈 研究进展
  • 简介:自从Kalkowsky1908年构筑了叠层石术语之后,叠层石直是地质学家采用不同方法研究思考主题,而且直被当作证明地球早期生命历史代表物而得到深入调查。叠层石确实为地球早期生命历史提供了间接而且复杂证据,所以,现代叠层石确实代表着明显生物信号而成为研究焦点。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确实表明了蓝细菌生物席建造了叠层石,而且进步表明了微生物席转化成叠层石不是个直接作用过程。那些反映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典型实例包括:(1)南极Untersee地区湖泊相锥状泥质叠层石;(2)新西兰North群岛被称为煎锅湖热水湖泊以及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热泉硅质叠层石;(3)巴哈马台地、澳大利亚鲨鱼湾以及巴西东南部海湾碳酸盐沉积物构成叠层石。由于蓝细菌微生物席是否代表了古代叠层石形态学前体总是存在争议,而且在生命图像叠层石直是个迷惑关键片段,因此,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将成为认识古代叠层石形成关键窗口。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追踪总结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以及它们代表沉积作用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丰富而复杂信息,将不但丰富微生物沉积学研究内容,还将拓宽沉积相分析基本内容,对深入了解叠层石复杂沉积学特征生物学属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标签: 蓝细菌生物席 多样化构成 现代叠层石 研究进展
  • 简介:缺氧条件是形成保存优质烃源岩重要条件。古氧相研究对查明海相优质烃源岩时空分布、恢复史时期古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泥盆纪时期,南华海受陆内裂陷作用影响,形成台地(滨岸台地孤立台地)与台沟间列盆地格局。不同控制因素控制了古氧相类型。在台沟钦防裂陷海槽,海水分层控制了泥盆纪古氧相类型变化。台沟钦防裂陷海槽以厌氧相与准厌氧相为主。在台地相区,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古氧相类型分布。台地相区古氧相主要是常氧相贫氧相。南华海中、晚泥盆世硅质沉积、磷质沉积发育,有机质丰富,形成了有机质-硅质-磷质沉积三位特征,指示上升流作用明显。南华海地区泥盆纪位于赤道附近信风带,向西表面洋流越过南华海西部形成离岸流,海底海水向东补充形成上升底流,说明了泥盆纪南华海上升流存在可能性。

  • 标签: 南华海 晚泥盆世 缺氧环境模式 古氧相
  • 简介: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Ekl-Es4x)沉积时期发育了规模巨大红层膏盐层沉积。通过对红层膏盐层沉积构造、碎屑颗粒粒度沉积物垂向叠加样式等分析,表明红层沉积具有水上沉积作用水下沉积作用共存、重力流沉积作用与牵引流沉积作用并存特征。红层膏盐层盆地不同位置具有明显不同垂向叠加样式。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泥岩颜色分析,结合前人研究表明,红层膏盐层沉积时期沉积环境以干旱为主,呈现干湿频繁交替特征。气候相对潮湿时期,湖盆盐度较低,以沉积砂泥岩为主;气候干旱时期,湖盆盐度高,以沉积膏盐岩为主。红层膏盐层沉积早中期为低水位振荡性湖泊,沉积晚期为高水位振荡性湖泊,两者沉积作用存在较为明显差别。

  • 标签: 红层 膏盐层 沉积模式 古近系 东营凹陷 济阳坳陷
  • 简介:光合作用起源是个非常古老事件,对这个事件证据,包括基本生物学过程开启发展之类问题,如地球早期光合作用生物属性以及光合作用生物如何获取光合作用装置等,可能已经消失时间长河之中;因此,光合作用起源就成为个引人入胜重大科学命题。尽管如此,地质学、生物地球化学、比较生物化学分子进化分析,为光合作用起源及其复杂进化历史,提供些新认识新线索,主要涉及到以下3个方面:(1)光合作用生命起源;(2)光合作用装置起源;(3)光合作用催化剂起源。追索科学家们对这重大科学命题持续研究与艰苦努力,以及所取得些重要而且富有智慧认识,将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些重要思考途径研究线索。同时,追逐光合作用起源研究进展,对于深入了解早期地球复杂圈层耦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用过程主要包括:(1)从不生氧光合作用到生氧光合作用转变;(2)大气圈与生物圈之间复杂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3)生氧光合作用起源与进化造成、从个缺氧大气圈到今天含氧大气圈复杂演变过程;(4)大气圈水圈渐进氧化作用对地球表面环境以及生命起源发育造成个长时间影响;(5)早期地球表层古地理面貌成型等。更为重要是,对光合作用起源地质学尤其是沉积学思考所得出些重要认识,尽管不是结论,但是拓宽了沉积学研究范畴,开阔了沉积学家研究视眼,同时成为个多学科协同作战范例。

  • 标签: 光合作用起源 地球圈层耦合 早期地球 研究进展
  • 简介:以最新钻取SE2孔沉积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晚第四纪以来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沉积特征沉积相进行了精细研究,重建了研究区地层结构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强潮型钱塘江河口湾下切河谷沉积模式。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河床、河漫滩、古河口湾、近岸浅海现代河口湾5沉积相类型,表现为个较完整I型层序,其内部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海侵海退潮流侵蚀面、体系域内海侵面发育。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自海向陆可划分为海向段、近海段、近陆段陆向段4段,各段沉积序列海陆相互作用程度不同。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中海陆过渡部位首次明确划分出了古河口湾相,对其沉积特征分布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其形成时间9000aBP左右,具有与现代河口湾不同沉积特征,表现为中部为潮道砂体沉积,向陆渐变为受潮流影响河流沉积,两侧被潮坪或盐沼沉积包围,沉积物平面上自陆向海呈现粗分布模式。现代河口湾平面上自陆向海依次发育受潮流影响河流沉积、粉砂质砂坎、潮道-潮流砂脊复合体湾口泥质沉积区,沉积物呈现粗分布模式,与大多数河口湾常见分布格局明显不同。

  • 标签: 沉积特征 沉积序列 分布模式 河口湾 下切河谷 钱塘江
  • 简介:塔里木盆地北缘奥陶系发育典型古岩溶,笔者在其中发现了非常特殊沉积物或沉积构造:包壳砾石包壳砾岩,且这种包壳砾岩之前从未见报道。该包壳砾石包壳砾岩结构类似鲕粒或核形石,可分为核心包壳2部分,大部分呈近圆形或扁圆形,少数形态不规则,直径为数厘米到数十厘米。核心可分为4,分别是:(1)与溶洞围岩相同灰岩砾石;(2)由砂岩形成核心;(3)由砾岩构成复合核心;(4)由古钙华碎块形成核心。包壳可分为4类型,分别是:(1)具有圈层包壳;(2)颗粒状包壳;(3)均质包壳;(4)由颗粒状包壳圈层状包壳组合形成复合包壳。包壳砾石包壳砾岩是溶洞岩溶沉积典型产物,其不仅可以作为识别溶洞岩溶标志之,而且具有储集能力,是有效油气储集体。

  • 标签: 包壳砾石 包壳砾岩 溶洞 岩溶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 简介:本文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国古地理图集》编制过程历史背景、国内外学术动态、任务由来、人员组成学术指导思想。着重分析了板块构造理论出现后中国地质学家当时面临任务:如何中国境内古地理变迁与大地构造演化史相结台?如何在古地磁资料尚不完善情况下在古地理图上反映活动论全球构造思想体系?本图集在上述领域内开展研究采用系列图面表达方式,体现了全球构造活动论构造发展阶段论学术思想在古地理图编制特色进展。对80年代中期后我国古地理图编制方面的蓬勃发展形势以及活动论古地理图日臻完善方向作了概括展望。

  • 标签: 《中国古地理图集》 历史背景 活动论 垒球构造
  • 简介:微生物席是个特别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了地球上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生态系,这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由于微生物席生物构成复杂性、发育环境产物多样性,对微生物席属性还存在不同答案。不同答案意味着不同研究领域,因为对个基本问题,即“究竟什么是微生物席”,要获取个单答案几乎是不可能。微生物席定义多重性答案,最终就成为地球生物学框架下个年轻沉积学分支——“微生物席沉积学”概念体系理论基础。最为重要是,要穿越成岩作用“过滤器”,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微生物席建造物生长机理发育过程,还存在若干困难,这些困难表现在几个重要现象之中,如:(1)寒武纪叠层石底栖鲕粒;(2)中元古界灰岩层面上特别的MISS(微生物诱发沉积构造);(3)中元古界叠层石白云岩序列凝块石。因此,基于微生物席属性特征蕴含微生物席多样化定义,介绍微生物席沉积学理论体系,对于深入理解这年轻分支学科现状步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 标签: 特征和属性 微生物席 微生物席沉积学
  • 简介:大鳌沙处于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近口段,洪季西江河口潮区界西线在其顶端附近。冰后期海侵以来,大鳌沙顶端PRD05中部PRD04两个钻孔沉积速率沉积物粒度有着极大差别。7630aBP以前,PRD04孔沉积速率小于PRD05孔沉积速率;但7630aBP以来,PRD04孔沉积速率大于PRD05孔沉积速率。从粒度分析看,埋深12.28m以下,PRD04孔沉积物比PRD05孔粗,分选性比PRD05孔差;埋深12.28m以上,PRD04孔沉积物比PRD05孔细,分选性相对比PRD05孔好。分析表明,9000~4200aBP,沉积物由南(中部)向北(顶部)输运,涨潮流冲蚀老沉积物,喷出磨刀门通道后,流速迅速降低,粗颗粒泥沙先沉积,而细颗粒泥沙被涨潮流搬运至更北区域沉积。近3500年以来,河流动力占优势,沉积物由北(顶部)向南(中部)输运。大鳌沙形成与涨潮射流密切相关。涨潮射流口位置右岸纵向山地之间,宽约2200m。

  • 标签: 珠江三角洲 大鳌沙 冰后期海侵 沉积速率 沉积物粒度 涨潮射流
  • 简介:吴崇筠教授1954~1975年执教于中国石油大学前身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主要承担沉积岩石学教学工作,先后编写了3本沉积岩石学著作.第本是,北京石油学院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出版.第二本是,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年出版,这是我国第本公开出版沉积岩石学教材.第三本是,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7年出版,这是我国第本沉积岩石学专著.吴崇筠教授是中国石油大学沉积岩石学教学教材建设开拓者奠基者.我们深切怀念吴崇筠教授.

  • 标签: 吴崇筠教授 沉积岩石学 教学及教材建设 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