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复合油藏的特性近来已引起多方的注意,并对此开展了许多研究,地热油藏试井经常可以用复合油减模型来表示。近年来,布朗(Brown)研究过复合油藏的压力导数特性,但是他的研究只限于流度比为0.4—0.2,储能比为0.3—30的数量级。这样的流度比及储能比是井筒周围存在有限污阻区的典型情况。瓦登伯格(Wattenbarger)及雷米设计了一种有限污阻区的复合系统模型,并用有限差分技术求出这种系统的压力恢复特性。他们的解所能反映的流度比范围在0.1—3.6,也是布朗所用的范围。在本文的研究中,流度比及储能比在热采法中具有代表性,并通过研究压力导数特性开发出了一种新的设计和解释方案。把埃根斯奈韦勤(Eggehschwiler)等人的解用于两带的无限大复合油藏,在内部边界处规定了一个恒定的流量,把霍诺(Horne)等人的解用于封闭的或带压的有限油减,在本研究中对井筒储存忽略不计。文中讨论了把本文研究成果与各种不同的计算前缘半径或内带体积的方法相结合的问题。
简介:原油流动性差使得L16油田难以取得合格的地下含气原油样品,无法直接掌握地层原油的高压物性,流体性质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统计分析40个国内主要稠油油藏脱气原油黏度和气油比,回归出二者之间的对数关系式。根据L16-3井脱气原油黏度计算L16油田地层原油的气油比为8.67m3/m3。结合室内原油复配实验,进一步得出地层含气原油的饱和压力约为3.77MPa,黏度约为10299mPa·s。发现带气顶的L16油田原油饱和压力远小于地层压力(11.4MPa),存在与经典油层物理理论相悖的现象。通过对国内外同类油藏的深度调研比对,结合L16油田的自身特点,认为L16油田在长期的油水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极有可能形成具有封隔作用的沥青壳,从而将油藏形成的气顶与原油隔离开来,使得天然气难以回溶至地层原油内。表现为虽存在气顶,但原油的饱和压力却远低于地层压力,最终合理地解释了油藏流体存在的不确定性和矛盾。